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8-16
記者 蘇黎原 郭 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絳縣陳村鎮郭家莊村距離縣城僅有1公里,是個傳統農業村。靠啥推進鄉村振興?新一屆村黨支部決定,就靠離縣城近的優勢,發展蔬菜產業。
8月10日,立秋剛過,炙熱依舊。古絳大地,比天氣更熱的是村民的干勁。走進郭家莊村,空氣中彌漫著新翻泥土的清香,以及農家肥特有的味道。放眼望去,一排排新建溫室大棚拔地而起,村民們正埋頭干活,搭建大棚鋼架、平整土地,用勤勞的汗水描繪著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
郭家莊村2021年年底選舉產生新一屆村“兩委”,孫國惠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新班子剛成立,孫國惠就帶領大家研究討論全村發展什么主導產業的問題。
過去,郭家莊村的主導產業是山楂、大蔥和苗木。山楂、大蔥多年來中規中矩,村民70%的收入來自苗木產業。村里有一座苗木觀光示范園區,規劃面積1000余畝,集苗木培育、苗木種植、技術推廣、綠化景觀于一體,園內遍植杏、桃、蘋果、白皮松、油松、雪松等水果和經濟苗木,是村民的“綠色銀行”。
市場好的時候,一棵1米的白皮松能賣80元,畝收入可達15萬元。2019年,北京某荒山造林項目在村里收購了200萬余元的苗木,鄂爾多斯某綠化項目也在村里收購了近200萬元苗木。單單苗木產業這一項,村民就“富得流油”。
但是,2020年以后,形勢急轉直下,過去老買主的綠化項目實施完成了,苗木忽然沒人要了,一樣大的白皮松,價格滑落到一棵5元,仍然無人問津。這不是個例,國槐、五角楓、白蠟等村民常種的樹種,價格都跳了水。
“與其降價銷售、賠本賺吆喝,不如蓄積在地里,等待時機。當前則要換個思路,利用離縣城近的優勢,盯住縣城居民的‘菜籃子’大做文章。”這是村黨支部議定的結果。
他們說干就干。今年3月份,村里組織村民到新絳縣學習大棚種植技術,與當地合作社簽訂了西紅杮苗、黃瓜苗的購買和技術服務合同,并由村黨支部領銜創辦合作社,集中使用100萬元同鎮異地集體經濟扶持資金,加上扶貧貸款等出資200萬余元,首批占地80余畝、建設14座日光溫室,預計9月初就能全部建成投產,元旦前要收獲第一批蔬菜。
“蔬菜收獲后,我們將利用社區訂單、餐飲協會成員單位預定、居民快遞配送等方式,滿足縣城不同層次群眾需求。預計每年可為村集體創收20萬元。”孫國惠自信地說,“今后,我們還將進一步整合資產、資源和資金,不斷提高蔬菜品質、打造品牌,高質量發展蔬菜產業,帶動村民共同富裕。”
雞蛋沒有裝在一個籃子里。郭家莊村還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依托絳縣鑫川養殖專業合作社,發展優種肉羊基地建設及肉羊育肥項目,現已投入200萬余元建設場地,購買種羊和配套設施設備:羊圈3000余平方米,可存欄羊2000余只,飼料草棚700余平方米,防疫區、病畜隔離區、消毒池等配套設施500余平方米,鍘草機、粉碎機、收割機等輔助工具應有盡有。首批600余只杜泊羊、薩福克、白山羊、小尾寒羊、波爾山羊已經搬進了它們的新家,預計明年能發展到1000余只,帶動周邊200余戶農戶致富。
變則通。郭家莊村黨支部用靈活的思路主動更換賽道,又集中使用上級扶持資金,撬動社會資本投入,一下子讓發展局面煥然一新。
“郭家莊村主動融入鄉鎮和全縣發展的大盤子,在全局大背景下找準了自己的定位,值得各鄉鎮、各村學習借鑒。”在8月11日至12日絳縣“五面紅旗”和集體經濟示范村觀摩評審活動中,絳縣縣委書記解芳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