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焦點新聞>

古稀老校長愛心播文化
——記2022年上半年運城好人、新絳縣退休教師郝世順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8-12

記者 李宏偉

心系教育,發揮余熱;熱心公益,澤被鄉鄰;踔厲學習,播撒文化,這是新絳縣泉掌鎮十里八鄉老百姓眼中的一位古稀老人的真實寫照,也是鄉親們對他由衷的贊嘆。他就是2022年上半年運城好人、新絳縣泉掌小學原校長、退休教師郝世順。

郝世順老人今年78歲高齡,退休回到農村18年來,為村里的文化事業和鄉村教育不斷地發熱發光,為村里的圖書室義務服務多年,為村里的文化事業奔忙,為村里老百姓的紅白事樂于奉獻。他把自己多年研究積累的農村各種民風民俗以及德育心得,手寫下來,結集成冊,目前已經整理了大約7萬余字,用于教育群眾、德澤后人,在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惠及鄉鄰,受到村民的稱贊和社會各界的好評。幾年來,他多次榮獲“優秀共產黨員”稱號,還榮獲新絳縣“道德模范”榮譽稱號,今年郝世順被評為“2022年上半年運城好人”。

年過古稀 學習不輟

“時光如水,日月如梭,人生如夢,生命短暫。眨眼工夫,不覺已到了古稀之年,心還是以前的心……”在郝世順老人的心得筆記本的前言里,他這樣寫道。

  在老人的老宅里,他向記者展示著他退休后十幾年的學習積累成果:“名言警句”“積累點滴”“感悟人生”,一摞摞整齊的讀書筆記本、心得體會本,還有摘抄知識本,見證著老人十幾年付出的心血結晶。

郝世順老人從教30多年,一直在農村一線從教,先后擔任過泉掌鎮光馬、東韓、泉掌三個村子的小學校長,為農村教育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受到干部群眾的好評,先后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和模范教師。2004年退休后,他退休不退熱,發揮余熱為家鄉的教育作貢獻,為泉掌鎮一所學校繼續奉獻余熱,為農村教育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我從事教育幾十年,最大的愛好就是學習,愛看、愛寫、愛總結心得,幾十年不間斷。接下來,我還要把自己的學習成果結集成冊,讓后人來分享,讓他們得到提升。”談起自己的人生愛好,郝世順老人毫不掩飾心中所想。

雖然已過古稀之年,郝老每天學習是雷打不動。早晨起來,讀書看報了解國家大事。雖然年事已高,但是郝老眼睛不花。近年來,他還迷上了看手機。他說,通過手機了解了許多天下知識,增長了見識。每天晚上,他都會將一天的閱讀心得體會和所感所思總結整理一下,用小毛筆寫出來。多年下來,他已經整理出了厚厚的線裝本10冊,大約有7萬多字,他計劃再用兩年時間,在他八十歲之前寫完15本,然后統一裝訂成冊保存。

前幾年,郝世順老人被村里聘為村圖書室義務管理員。為了增加村民的農業技術知識,他把村里的圖書進行了科學合理的歸類和整理,讓村民們找到自己喜愛的書籍,并號召大伙讀書、學習,增加農業知識。在村圖書室,他首先帶領大家學習農業知識,通過書籍了解農業科技種植技術。每逢下雨農閑之時,他又義務給村民們上課,讓村民們通過學習了解掌握一些農業科學技術,如大棚蔬菜種植技術,櫻桃種植技術等。在他的倡議下,村民的讀書學習熱情不斷高漲。近年來,村里老百姓在他的倡議下學習櫻桃種植技術,他還帶領大伙到外地學習,并請專家來村開展培訓,提高了大伙的種植熱情。如今光馬村的櫻桃已經成了氣候,老百姓收益增加了,大伙的好評不斷。

傳承傳統 播撒文化

退休回村后,郝世順老人至今保持著兩個習慣,一個是學習,一個是種地。如今已是年近八旬的他仍然下地干活,他說,正是不間斷的農業勞動,使他現在耳不聾眼不花,腿腳輕便,吃喝睡覺都香。退休在村里多年來,他發現村民收入高了,村舍面貌新了,但是村民的文化素養卻顯得不足,沒人教導的留守兒童也多了。他覺得應該為村里的文化事業做點事情。

多年來,郝老一直是個閑不住的人。為了發掘本地中華傳統文化,并使其更好地傳承下去,他利用空余時間,十幾年來跑遍了附近鄉鎮的村莊,收集整理各種散落在民間的珍貴古文化遺跡、傳統文化知識以及各種民間習俗,并把這些收集整理出來,書寫下來,裝訂成冊。他說,這些富有哲理的民間優秀傳統、經典小故事經過自己的加工整理后,就是好的傳統文化活教材,將來他要把這些珍貴的文化財產獻給學校,用于傳統文化教育,讓孩子們了解自己的家鄉,熱愛自己的家鄉,把這些傳統文化播撒在孩子們的心中,提高農村學校的德育水平。

近年來,他組織村內多名退休教師和村民,學習書法、編寫對聯和楹聯,收集整理農村瀕臨失傳的紅白事習俗,在收集整理的同時,讓大伙了解傳統文化,增加文化自信。在他的組織下,目前包含新絳農村各種理事習俗的理事大全已經整理了出來,成為反映新絳農村傳統文化的“全字典”。在十里八鄉老百姓家里的紅白事中,郝老師不僅給老百姓提供好的服務,還不斷宣傳傳統文化,宣傳德孝文化,弘揚“德厚傳千古、奉獻澤后人”的鄉賢文化,傳播優秀的鄉土文化,讓一場場“鄉事”成為道德傳播的生動課堂。

“郝老師是我們這一帶有名的傳統習俗文化‘活字典’。他有文化,不斷傳播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讓年輕人受到教育,讓孩子們得到成長,也提高了村民的素質,提高了村里的文明程度。他為村里撒下了文化的‘種子’,他的教育情懷、文化情懷和崇高精神讓人十分敬佩。”該村村民、退休教師郝懷云說。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魂’。雖然我年紀大了,但是為了傳承農耕文化、鄉土文化、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我還要不斷地努力學習、傳播文化,以我力所能及之力推動文明鄉風、良好家風和淳樸民風建設,助推光馬村的鄉村振興。”郝世順老人信心滿滿地說。

樂于助人 惠及鄉鄰

“郝老師不僅是文化人,還是村里的熱心人,他雖然年紀也大了,但是他經常照顧同村的老人,每到月底,給我們免費理發、刮胡子……”一說起郝世順,同村的郝云龍、劉群龍和杜全順幾位老人豎起大拇指嘖嘖稱贊。

郝世順老人熱心村里公益事業,2013年,村里讓他負責照顧村日間照料中心。為了把這個黨的惠民工程經營好,已經七十歲的他暗下決心:“黨叫干啥就干啥,干了就一定要干好。”為讓老人們吃好、喝好,他不怕苦累,親自上集市買菜買料,做花樣飯菜,讓來到這里的老人盡量滿意。無論多苦多累,他都毫無怨言。尤其是遇到了下雨天,腿腳不便的郝四成、郝改英兩位老人不能過來吃飯,他就騎著自行車冒雨送飯,老人們很感動,連連稱贊他。在村日間照料中心有十多位老人,郝世順每月都為老人們理發和刮胡子,多年不斷,風雨無阻。

十幾年如一日,郝世順老人樂于助人,惠及鄉鄰。村民們家有事,無論是娶媳婦、嫁閨女,還是安葬老人,他是家家都到。他義務為鄉親們編寫對聯、當司儀,并給每家精打細算,列好清單,節約開支,避免鋪張浪費。通過村民們的大事小情,在村里倡導勤儉節約、幸福和諧的遺風良俗以及和諧的鄰里關系,為光馬村營造了文明、和諧、幸福的村風村貌。

“郝世順老人退休回村后,發揮余熱,熱心公益,積極參加村里的各項活動,他還不斷學習,傳播文化,教育后人。在負責村日間照料中心期間,認真負責,關愛每位老人,而且給村民各家辦事盡心盡責,受到村民的尊敬和愛戴,是一位好村民、好黨員。”光馬村黨支部書記杜巧花說。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