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8-12
孫克軍
前不久,教育部發布了《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版)》,一線教師如何準確把握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精神,建構“雙減”背景下核心素養導向的教學結構?語文教師如何讓學生愛上語文,讓學生在有效的學習中提升語文素養?筆者認為,教師有必要從好課堂的源頭出發,嘗試一些有效措施,讓語文教學贏得應有的魅力,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愛上語文。
高爾基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教師之于學生也一樣,只有具備了愛心才能夠贏得學生的信任,贏得了學生的信任才可以更好傳授知識。因此,語文教師要用自己的愛心澆灌學生成長。同時,不斷學習專業知識,豐富知識結構,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一是要專業知識過硬、基本功扎實。教師如果不能把自己的知識簡潔明了地表達出來,那么學生就會無心聽講,其效果可想而知。二是要具備淵博的知識、厚重的底蘊。初中生好奇心強,奇怪的問題層出不窮,沒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教師很難應對來自學生的各類問題。所以,語文教師要廣泛涉獵,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如此教學時才會事半功倍。三是要走到學生身邊,了解學生內心,加強情感溝通,沒有距離,沒有障礙,當師生關系成為一種朋友關系,教學就會游刃有余,輕松自如。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圖。”興趣可以激發學生無窮的潛力。語文課堂教學的成敗,關鍵在于學生是否對它感興趣。要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除了愛學生、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外,還需要教師不斷優化教學方式,強化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這樣既可以提升課堂的氛圍,又可以提高教學的質量。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不斷更新變化,教師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并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義務教育語文新課標指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實施從學生語文生活實際出發,教師要創設豐富多樣的學習情境,設計富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其中,“語文生活”這個關鍵詞的出現,給我們語文教學帶來了新的啟示。生活中處處皆有語文的知識、語文的印跡,連馬路邊的廣告牌也有語文知識在里面。所以,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敢于把陣地拓展到課外,即“第二戰場”。當一個人的語文修養提高的時候,他對語文的興趣會越來越濃,對語文的認識會越來越深刻,反映在課堂上是高昂的情緒、敏健的思維,對于活躍課堂的效果顯而易見,對促進學習也是立竿見影。
那么,如何開辟好語文學習的第二戰場呢?我覺得應該從以下幾點入手:一是師生共讀,教師引導學生廣泛涉獵,博覽全書,拓寬視野,在閱讀中讓精神世界氣象萬千;二是成立不同的興趣小組,讓學生結成不同的學習圈子,不定期討論,汲取眾家之長為我所用;三是養成寫作習慣,嘗試讓學生在“微寫作”中學會不斷總結、不斷積累、不斷提高。語文課程標準也要求學生“能借助不同媒介表達自己的見聞和感受,學習發現美、表現美和創造美,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其實,這些方法都很簡單,但貴在堅持。
值得關注的是,新課標中新設置了“跨學科學習”的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并提出要占本學科總課時的10%。對于語文教師而言,需要與其他學科教師協同起來,研發適合學生的跨學科學習項目,這應該是所有教師面臨的一大挑戰。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