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8-09
景之光
何謂“黌廬”?黌,古代學校;廬,簡陋房屋;黌廬,習文化人之所也。
此處所謂“黌廬”,說白了,就是孤峰山腳下一處簡約、別致的鄉村院落。它是吳國榮先生對其祖屋翻修后之愛稱,亦廣為鄉士鄰里、高朋厚友所知曉。
按照以往慣例,吳先生每年都會在清明節前夕回到“黌廬”小住一段日子。可是,這個慣例今年被打破了。
前段時間,我讀到《山西日報》副刊上關于吳先生《致敬歲月》書評文章后,短信致賀并詢問回鄉之事,他說日程還不能確定。上周末,突然接到吳先生短信,說他已經回到老家,可隨時到村一聚。于是,我很快聯系了好友李長鎖先生。
五月的最后一個周日。清晨,我開車接上同城居住的李先生,徑直駛上運稷公路,行至萬榮縣皇甫村,沿著西南方向的村級道路穿行約兩公里,就來到西杜村,來到吳先生的“黌廬”。
我們到來之前,“黌廬”已是人氣滿滿。院里修砌東圍墻的幾個工人在忙碌著。吳先生的四弟、堂兄等人已恭候許久。諸位相見,沒有生分,不用客套,握手,寒暄,沏茶,遞煙,輔以瓜果大盤,又說又笑,很是親切。吳先生和夫人的欣喜與熱情自不必說,一邊招呼我們,一邊聊說“黌廬”。
“黌廬”在村子東頭,坐北朝南,門前數丈之遠就是深壕溝。壕溝反襯下的“黌廬”,呈現出居高臨下之勢,看上去很是亮眼。吳先生自稱修建老宅,只為滿足終老田園之念想,撫慰思鄉歸隱之渴望,殊不知老宅因為地形及相鄰建筑限制,難以修葺施工,幾經反復,后來竟然硬著頭皮折騰出一處“黌廬”。門樓上方嵌刻“兆瑞”二字,為吳先生親書,蒼勁而靈動,昭示著主人的坦蕩與自信。院落正面建有北房五間,正門兩側掛著著名書法家趙望進書丹的木制楹聯,上聯是,“放開眼界原無礙”;下聯是,“種好心田自有收”。正門前廊圓柱上掛有木制瓦當聯,上聯:“孤峰望月歸鳥戀鳳苑;”下聯:“泮水流霞古槐庇黌廬。”環視院內,粉磚黛瓦,磚雕圖文,灰白相間,妙然雋秀。青竹、月季、海棠、櫻花,桂花樹,銀杏樹,稀疏搭配,點植講究。步入客廳,映入眼簾的是三幅書法作品。正對面垂掛毛澤東《沁園春·雪》五條屏,左側面框鑲杜甫七律詩《客至》,右側面框鑲程顥《秋日偶成》。吳先生精巧布置,苦心打理,把“黌廬”裝扮得簡約而清雅,古樸又別致。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使房屋有眼睛,建筑有靈魂,院落有神韻。無論誰人,只要置身其中,讓你感知到的定是書香撲面,文氣四溢。由此,不難理解吳先生將其譽之為“黌廬”。在我看來,不妨將其譽之為“文墅”才更契合主人的身份、志趣與心境。不過,想必吳先生是決然不會同意的。
到了用餐時間。吳先生拿出上好的陳年汾酒,夫人捧上親手制作的豐盛菜肴。諸位落座圓形餐桌周圍,在吳先生爽朗而幽默的“致詞”中舉杯共飲,喜慶相逢。大家邊吃邊喝,暢敘幽情,感慨歲月,感嘆人生。如今青絲變白發,豪飲改品嘗,不再“酒逢知己千杯少”,唯有酒逢老友更醇香。李先生是位性情中人,不勝酒力,幾杯下肚,豪情激蕩,思緒飛揚,侃侃而談早年求學之艱難,婚姻之浪漫,喚起我們情感共鳴,博得一陣陣笑聲、一次次掌聲。說實話,在上世紀那個年代里,像我們這些農村孩子能夠讀到高中很是不容易,哪個人沒有一段心酸痛楚的求學故事?我們仨都是漢薛高中同學,李先生和我同班,吳先生高一年級;年齡上我和吳先生同齡,李先生年長一歲。后來,吳先生被推薦上了稷山師范學校,我被推薦上了省林業學校,李先生則去了新絳紡織廠子弟中學教書。再后來,吳、李同年考入山西師院中文系西山專科班學習。隨后我也分配到西山礦務局工作。我們同住一幢樓,共用一餐廳,時常在一起。那時候,他們班上有同學請假空出座位,李先生告知后,我便混進教室去聽課,一直混到《文學概論》《外國文學史》兩門課程都聽完。畢業后,吳先生分配在西山礦務局辦公室,后調到太原市委宣傳部工作;李先生分配到太原選煤廠,后調回運城工作。雖不能常在一起了,但彼此間依然多有聯系。我書櫥里至今還存放著當年從吳先生那里索得的全四卷精裝版《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列寧選集》等經典著作呢!
諸位推杯碰盞,互敬互賀,忘于形骸。吳先生談及李先生乘坐高鐵專程往返太原只為看場好戲的故事,令人折服與欽佩。我們建議李先生以此為題材寫篇文章。李先生功底厚實,感情豐富,又是為文好手,只有他寫出來才生動感人。吳先生長期從事思想文化和新聞宣傳工作,曾任職太原市新聞辦主任、文化局局長、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雖說已經退休,但仍是中國作協會員、山西省作協會員,還冠有多個其他國字號協會會員頭銜。他曾主編社科理論書籍20余部,個人出版有散文、隨筆、文藝評論等著作專集多部。
老友相聚,感慨良多。回顧人生幾十年,走到今日殊為不易,風雨兼程,坎坷前行,幾多甘苦,幾多歡樂,唯有自知。好在我們這個年齡段的人都能吃苦,懂得感恩,純樸真誠,與人為善,工作勤勉,讀書上進。盡管各自的人生高度不一,職級有別,但都始終保持著一種儒學教化下的道德自律與人格定力,“一片冰心在玉壺”,不被世俗所惑,不為名利所縛。彼此都有一個安穩和諧的家,兒女們都在各自的人生旅途中正道前行,大致可以讓人省心、抑或感到些許欣慰。人生至此,雖有遺憾,但亦足矣。
我們帶著濃濃酒香和微微醉意走進吳先生書房。書房寬闊,書臺很大,書籍滿櫥。古硯臺散發出沁人的墨香氣,不同尺寸的宣紙堆放在側,吳先生雅興勃發,即可揮毫創作。李先生臨帖習書多年,結字運筆很有味道,這次有備而來,拿出自己的作品與吳先生交流切磋,以得書法之真諦。
驕陽夕斜,行將辭別。吳先生將他特意準備的文化禮物分別贈予我和李先生。一個印刷精致的紙袋內裝有一幅定制書法作品、兩本親筆簽名新書《與歲月同行》和《致敬歲月》。
相聚“黌廬”,收獲多多。不僅有書作,有墨寶,還有愉悅的心情,亙古不衰的友誼!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