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7-22
記者 董戰軒 通訊員 米京慧 張 輝 劉曉倩

垣曲縣委書記史玉江實地督導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開展情況

垣曲縣委副書記、縣長馬巍調研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開展情況
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垣曲縣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基層治理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嚴格按照省、市兩級安排部署,著眼垣曲“小縣大縣城”的實際,把基層治理聚焦于城市社區,以“高效、過細、見真、抓實、擔當”的作風要求,積極建設“紅色”大社區,全力奏響治理“提升曲”。
組建“聯合體”,增強向心力
垣曲縣總人口有19.7萬,其中有近12萬人長期工作生活在縣城,是典型的“小縣大縣城”。為此,垣曲縣把城市社區作為基層治理的主戰場、主陣地,緊扣“建設紅色社區”主題,主動作為、勇于突破、先行先試,探索組建縣委領導、政府負責、社區牽頭、社會協同、居民自治、司法跟進“六位一體”的社區治理“聯合體”,積極打造“文明、繁榮、和諧、平安、幸福”新型社區,助力建設“美麗山城、幸福垣曲”,使黨建引領切實成為驅動居民有序參與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的“紅色引擎”。

城市基礎設施的完善為廣大居民群眾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
縣委領導指方向。垣曲縣委堅持以社區“大黨委”建設為抓手,提出“高效、過細、見真、抓實、擔當”的作風要求,充分發揮在頂層設計、制度安排、法治保障等方面的主導作用,協調其他治理型和服務型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創新工作載體,搭建服務平臺,形成長效機制,探索構建“黨組織引領+各單位參與”的共建、共管、共治體系,為社區治理發揮了“方向標”“定盤星”作用。
政府履職顯擔當。垣曲縣政府主動承擔社區公共建設責任,強化社區基礎設置,加大相關經費投入,確保社區正常運轉,將社區打造成為落實上級政策、推進社區文化建設的重要平臺,并以此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社區治理多元化體系建設,更好地維護社區群眾利益,為社區治理發揮了“壓艙石”“助推器”作用。
社區牽頭抓落實。社區服務中心立足實際、靶向施策,創新思路、改進方法,補齊短板、夯實基礎,努力建設高素質社區黨組織帶頭人隊伍,不斷增強社區黨組織政治功能、提升組織力,為加強社區治理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社會協同齊發力。鼓勵企業在社區設立便利店、早餐店等連鎖經營機構,吸引郵政、通信等公用事業單位在社區設點并提供相應服務,加強社區志愿服務站建設,織密疫情防控網,為社區治理發揮“黏合劑”“減壓閥”作用。

新業態新就業群體參與社區治理
居民自治促和諧。動員社區居民中具有豐富社會工作經驗的黨員、離退休人員及律師、教師、心理咨詢師等專業人士,在疫情防控、治安巡防、矛盾調解、心理疏導、垃圾分類指導、文明禮儀宣傳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為社區治理發揮“智囊團”“和事佬”作用。
司法跟進維穩定。司法部門充分發揮行政執法監督職能,推動社會治理重心下移,聚焦社區居民“急難愁盼”事,積極化解社區矛盾糾紛,維護群眾合法權益,彰顯司法的溫度和力度,為社區治理發揮“滅火器”“穩壓器”作用。
打出“五張牌”,擴大影響力

社區黨校外延學習
打好“黨建牌”,讓黨員“動”起來。在9個社區黨委成立網格黨支部86個、樓棟黨小組220個,確立黨員中心戶431戶,形成社區黨建四級組織架構,實現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全覆蓋”。對駐區單位包聯工作重組優化,細化包聯責任,開展共駐共建,強化考核、優勝劣汰,讓考評由“軟約束”變成“硬指標”。建立社區工作者報酬常態化增長機制,有效增強社區工作者積極性和責任心,從而建立起“責任共擔、資源共享、難題共解、活動共辦、文明共創”的社區黨建工作新機制。
打好“提升牌”,讓標桿“高”起來。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及時回應和處理社區居民提出的熱點難點問題,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優化“三哨三服務”工作機制,以精細化服務為導向,確保“日常哨”常吹常響;以個性化服務為導向,確保“點名哨”專業到位;以集中化服務為導向,確保“攻堅哨”堅強有力。聚焦城市更新“五面紅旗”示范社區創建工作,要求各社區居委會挖掘自身優勢,全面加強城市基層黨建工作,著力提升服務質量,打造綠色宜居生態環境,弘揚新時代文明風尚,全面提升社區治理效能。
打好“隊伍牌”,讓組織“熱”起來。發揮社區黨員干部示范引領作用,組建“黨員先鋒模范隊”“黨員應急搶險突擊隊”“黨員綜治平安巡邏隊”“黨員矛盾糾紛調解隊”等,為基層黨組織配好“排頭兵”。采取遠教電教、集中培訓、實踐教學等模式,針對“兩委”干部、樓棟長、網格員、居民小組長等及時系統開展理論知識和業務培訓。采取“走出去+引進來”模式,組織社區干部到黨建試點社區觀摩學習、聽取講座,增強對接交流。定期通報批評社區工作中的“粗、差、錯、漏”,以正面典型為引領,以反面典型為鏡鑒,打造一批思想政治素質好、領導發展能力強和服務群眾能力強的“一好雙強”社區干部隊伍。
打好“貼心牌”,讓服務“活”起來。提供“小方便”。通過發放“連心卡”“便民箋”,讓社區居民和經營戶聯系干部更方便;細化組織建設、生產生活、福利保障、疫情防控、信訪維穩等事項流程,讓群眾辦事更順暢;開展電話預約、上門服務、訂單服務等,讓群眾服務更快捷。建立“小臺賬”。全面開展“走親連心”“下基層”“蹲點服務”等,記好“連心臺賬”;推選樓宇民情聯絡員,建立民情信息檔案,記好“民情臺賬”;及時收集整理居民訴求和困難,做到“一戶一卡、一戶一賬”,記好“問題臺賬”。辦好“小事情”。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共駐共建、促進發展”的原則,打造服務通道,傾聽百姓呼聲,形成“10分鐘便民服務圈”。化解“小問題”。社區設立“訴求日”“答復周”,社區干部輪流接待居民來訪,將問題隱患治理在小,將風險防范化解在早。
打好“綜治牌”,讓治理“硬”起來。以社區兩級綜治中心為抓手,以網格化服務管理為紐帶,以綜治信息平臺為依托,遵循分層打造、以點帶面、統籌推進的原則,統籌整合基層力量,推進綜治中心提檔升級,為群眾提供一站式服務,深入推進平安建設,提升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設立群眾接待廳、矛盾糾紛調處室、視頻監控室、網格員工作室和心理服務室等場所,及時化解問題和矛盾,積極維護社會穩定,切實為黨和政府分憂解難。
通過“五張牌”策略,垣曲縣在進一步推進社區治理現代化、探索社區治理新途徑、激發社區服務新活力、促進社區建設再上新水平的同時,有效提升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落實“四個一”,提升凝聚力
下好民主治理“一盤棋”。落實全科網格服務管理考核機制,全面提升管理效能,提高實戰本領。推進“三官一律”(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服務團隊)進社區服務機制,依托“基層社會治理臨時黨支部”,化解重大疑難矛盾糾紛,處置重大突發事件,參加基層重大活動。健全矛盾糾紛調處化解機制,細化舉措,分解任務,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階段、消除于衍生初期。
走好群眾路線“一條道”。針對失管脫管、無物業公司管理的老舊小區,建立居委會對物業的選擇和把關機制,注重“把物業服務企業的業務骨干培養成為黨員、把黨員培養成為物業骨干”,逐步培養居民對物業有償服務的認知度,構建相對完備的服務體系。目前,已分別在北城社區和中城社區成立試點,逐步建立起“社區黨組織—居委會—物業公司—居民”共同治理、有序運行的格局,推動老舊小區逐步實現由“失管”到“物管”的蛻變。
唱好文化引領“一臺戲”。緊扣關鍵節點,豐富活動內容,從滿足社區居民的文化需求出發,在增進鄰里感情的同時,增強社區居民的歸屬感、提高其幸福指數。組建骨干隊伍,保證活動質量,不定期深入各小區開展巡回演出,打通文化惠民服務的“最后一百米”。打造文化陣地,優化活動場所,圍繞環境優美、功能完善的標準,打造各類文化場所,常態化開展各種文體活動,讓社區居民實現“身有所棲”“心有所寄”“樂在其中”。堅持正確導向,感召活動主體,發掘各類人才優勢,創作膾炙人口的文藝作品,通過寓教于樂的形式,廣泛開展基層理論宣講,讓社區居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熏陶和感染。

社區居民就近務工促增收
擘畫產業發展“一張圖”。一是謀劃產業發展思路。因需而謀,集思廣益,充分利用鄉村振興戰略機遇,通過政策扶持、社會力量幫扶、招商引資等方式,發展符合社區實際的產業項目,共繪產業發展藍圖。二是選好產業發展帶頭人。從社區工作者、網格員、志愿者、小區黨支部隊伍中發掘信念堅定、敢為人先、敢于擔當、勇于奉獻、奮發有為的人才,全力打造高素質產業發展帶頭人隊伍。三是成立產業發展合作社。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政策,成立并規范化建設社區產業發展合作社,為居民提供就業服務,定期組織就業困難居民進行勞務技能培訓,切實幫助居民解決就業難問題,提高居民收入,提升居民幸福度。
通過“四個一”工程的實施,垣曲縣在擦亮社區黨建品牌、彰顯社區特色的同時,切實錘煉社區干部隊伍作風,凝聚起社區治理的磅礴力量,為構建和諧、法治、文明社區奠定堅實的基礎。
實現“五實效”,展示硬實力
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開展以來,垣曲縣廣大社區黨員干部撲下身子、真抓實干,著力在夯實治理基礎、創新治理方式、補齊治理短板、建強治理隊伍、提升治理效能等方面加大力度、狠下功夫,使社區治理工作取得了五方面實效。

在職黨員進社區
社區網格體系建設趨于完善。按照“整體性、區域性、適度性、全覆蓋”的原則,建立了“網格長+專職網格員+網格輔助員”三級網格組織架構,將全縣劃分為9個大網格、97個網格,精細劃分為729個小網格,形成“社域劃網、網中定格、格中選員、員戶直聯”的“金字塔”網格服務體系,對社區人口結構、思想動態、政治傾向、家庭狀況、經濟狀況等情況的掌握程度不斷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和經驗不斷豐富,處理基層各種社會問題和應對復雜事件的能力不斷增強,有效推動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細致入“微”、真正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有效加強。全力推動改革攻堅任務落實,建立嚴格的等級薪酬體系,有序推進選任招聘、工齡認定、崗位定級、薪酬套改工作,拓寬選人用人渠道,打造一支能干事、會干事、干成事的基層骨干隊伍。社區工作者隊伍結構不斷優化,年齡結構更趨合理,文化層次更加優化,文化程度顯著提高,在城市管理、服務群眾、化解矛盾、文明創建、民主自治等方面的能力素質明顯提升。
社區民主自治工作扎實有效。各社區自治機制不斷完善,基層民主政治生態得到凈化。南城社區民發小區成立了以矛盾調解委員會、紅白理事會、消防管理委員會、婦女工作委員會、小區文化協會和治安巡邏隊、平安志愿服務隊、環境衛生清潔隊、居民合唱隊、文藝宣傳隊為自治組織的“五會五隊”,創建了“平安小區”;北城社區以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和愛心驛站為載體,針對不同群體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營造出文明和諧、喜慶祥和的社區氛圍,逐漸形成“社區一家親”的強大共識。
社區服務設施功能提檔升級。各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實現了提檔升級,面積均達到500平方米,便民服務大廳、圖書室、職工之家、婦女兒童之家、文化墻、健身功能區及開放式文化廣場一應俱全,綜合服務設施建設水平得到整體提升。與此同時,居民群眾到黨群服務中心辦事,工作人員熱情接待、周到服務,有效激活了黨和政府聯系群眾、服務群眾的“神經末梢”。

社區居民參與文藝匯演表達滿滿幸福感
社區服務供給效能有力提升。各社區結合自身特色,營造了親情化、人性化的社區服務模式,打造了“一社一品”“一社多品”特色服務品牌。南城社區文藝隊自編自演“群口快板”“三句半”“垣曲镲”等地方文藝節目,定期在小區演出,不斷增強社區文化引領能力;西城社區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先后協調駐區單位為小區居民解決樓區保暖整修、道路硬化等問題;東城社區通過微信群開展線上服務,重點加大對孤寡老人、殘疾人等困難群體服務力度,真正實現了“人在網中走,事在格中辦”;中城社區積極推動城市社區治理工作數字化、智能化、現代化建設,對轄區網格員及網格輔助員開展了專題培訓,為更好地服務基層、服務群眾夯實了底氣、提振了士氣。
踏上新征程,奮進新時代。面對社區治理工作新形勢、新任務,垣曲縣將繼續以抓黨建促基層治理能力提升專項行動為契機,把黨建引領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社區治理的“紅色引擎”,切實做好聯系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的民生大文章,奮力建設“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美麗山城、幸福垣曲”,不斷提升居民幸福感、獲得感,為垣曲高質量轉型發展注入強大動力,交出一份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高分答卷,以優異的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