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7-21
記者 祁克寧

▲位于市區禹都東街的姚暹渠
進入7月以來,我市強降雨天氣頻繁。特別是7月10日15時許,中心城區突發強降雨,降雨時間持續近40分鐘。面對突發性強降雨,市城市防洪應急指揮部辦公室立即啟動Ⅲ級響應,相關部門分工協作,合力防洪排澇。與此同時,中心城區的主要行洪渠道姚暹渠最大峰值達12.5個流量、常硝渠最大峰值達21.2個流量,行洪壓力增大。
“七下八上”主汛期來臨,中心城區如再遇突發性強降雨天氣,承擔城區主要行洪渠道的姚暹渠和常硝渠能否安全行洪?負責行洪泄洪的主要部門,在日常防汛備汛中,做了哪些工作?針對這些問題,記者采訪了市水務局相關部門。
中心城區(含運城經濟技術開發區)排水范圍,南至濱湖大道、北至北外環、東至司馬溫公路、西至圣惠路,面積約138平方公里,排水管網全長539.4公里。排水區域分北部、東部、老城、臨湖、空港、禹都、大禹街7個片區。7個片區中,北部片區雨水通過解放路、機場大道、干河3條排水通道,向南排入姚暹渠;東部片區雨水通過鋪安街、韓信路,進入八一水庫;老城片區雨水通過紅旗街、河東街,進入常硝渠;空港片區北部雨水通過柳河東路、裴相路、司馬溫公路進入姚暹渠;禹都片區雨水通過安邑西路、清泉路、學苑路,進入姚暹渠。
市水務局中心城區河湖工作部部長馮丹丹說,在中心城區防洪排澇工作中,水務部門主要負責排洪通道的行洪暢通,確保匯入河道的水能夠安全下泄。目前,中心城區的主要防洪排澇通道有兩條,一條是常硝渠,一條是姚暹渠。連續的強降雨天氣帶來的行洪壓力,是對水務部門防洪排澇工作的嚴重考驗。
馮丹丹表示,要實現城區河段行洪暢通和下游河段行洪安全的雙贏,就需要通過精確調度來實現這種平衡。為此,市水務局結合城區實際,制定了《中心城區防洪應急調度方案》,先后在“技”防、“人”防、“物”防、“工”防4方面備汛。在“技”防方面,明確了姚暹渠作為中心城區防洪排澇主要通道在防御體系中的核心作用,分為常規和超標準洪水兩種防洪調度。采取一分、二緩、三防措施,即:最大限度分洪(安邑躍進閘)、適時緩洪(姚暹渠景觀段)、堅決防洪(科學調度),確保河流不決堤、河道不垮壩、人員無傷亡。
市水務局河湖長制工作部負責人侯智瀚表示,在“人”防方面,組織30人的專班,在強降雨期間,對各河道和重點設施24小時值守,第一時間了解水情,進行應急調度。在“物”防方面,主要是準備常用的防汛物資和搶險機械。在“工”防方面,一是加大中心城區各水域的提排工作力度,保障度汛庫容,目前已騰出度汛庫容4102萬立方米;二是汛前和汛中對中心城區各河道進行排查,消除行洪隱患。
經過幾輪強降雨的考驗,截至目前,中心城區行洪無風險發生。同時,在每次強降雨過后,水務部門還會開展河道和水利設施的巡查檢修工作。而對于姚暹渠下游段和常硝渠下游段行洪能力不足的問題,水務部門正在積極解決,目前部分河段已納入改造日程,將逐步進行提升改造。
市河湖務管理中心副主任高紅偉表示,汛期尚未結束,水務部門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防洪排澇工作的決策部署,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做好防大汛、搶大險各項準備工作,加強汛期值守,密切觀測汛情、統籌科學調度,充分發揮水工程防災減災功能;同時,與兄弟單位協同配合,全力以赴保障中心城區排洪通道行洪暢通、行洪安全,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