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6-06
陳永年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木心的這首《從前慢》近幾年非常紅火。奇詭的是,人們憑借著移動互聯的技術和社交媒體的手段轉發這首詩,用以憑吊被移動互聯和社交媒體沖擊得越來越快、侵蝕的斑駁不堪的生活。
就像“規模不經濟”一樣,速度快也不一定效率高。
信息洪流裹挾之下,現代生活越來越碎片化、即時化,“碎”到選擇難度和機會成本空前巨大,“快”到癡迷于追求速度,“緊急命令”無處不在,仿佛一切都在隨波逐流。
慢下來,不僅需要理智與清醒,更需要技巧和實務。
人類歷史的絕大多數時段,都姓“慢”。人們的活動范圍,接收到的信息總量,以及擺在人們面前的可能性,都少,人類也與之匹配了迫不及待抓住任何機會的行為準則。而今天的時代,最大的特征變成了“快”,可能性與機會多到應對不當就會成負效應。過猶不及,如今快也一樣。
如何更好地適應這個時代,提高有限人生的效率和收益,已成顯學?!熬髁x”就是其中的一種策略。
精要主義的前提有三條:“我選擇我要做的事”“只有小部分事情是重要的”“我能做任何事但不是所有事”。
信息過載的時代,最有價值的不是如何獲得信息,而是如何篩選出重要信息。面對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和選擇,更好、更謹慎的選擇,已是一切努力的前提?!安患铀伎嫉呐?,等同于習得性無助”,在這個意義上講,選擇什么做比具體怎么做更重要。
19世紀90年代,維爾弗雷多·帕累托發現80%的成果是由20%的努力產生的,人稱“帕累托原理”。后來,現代質量管理之父約瑟夫·摩西·朱蘭將其發展為“重要少數法則”,即在生產過程中,解決微小部分會極大地提高生產質量。
仿佛很矛盾。要改善,就要刪減而非增加;要更好,就要更少而不是更多。
在隨處都是“菜”的今天,“只有小部分事情是重要的”比“拾到籃里都是菜”更能切合時代脈搏。在更講效率與收益的今天,人們的時間和精力更應該用在尋找真正重要的少數上。
經濟學上的成本分為兩類,一種是增加的投入成本,另一種是做了這個做不成那個損失掉的機會成本。所以,美國經濟學家托馬斯·索厄爾才會說:“所謂的解決方法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取舍?!?/p>
取舍的核心就是衡量投入與收益,以及此收益與彼收益。
取舍有時并不容易。對非精要事務說不,需要認清生活本質的清醒,有時也需要一點說不的勇氣和技巧。很多時候,說“不”會帶來一定的損失,但“人生一半的麻煩,源于答應得太快,拒絕得太慢”,取舍不就是一種權衡嗎?我們要學會并慢慢習慣。
取舍時的猶豫和糾結不是目的,目的是將真正有意義的少數從占絕大多數的無意義中甄別出來。用更多的時間來辨別,就可以花更少的時間來做事,從權衡、決策、執行全鏈條來看,這樣的行為是經濟和高效的。
經過思考,排除了非精要事務,最終很少的精要事務進入執行環節,這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講的“做事”。
行色匆忙,時刻被任務和工作緊追,是人們節奏快、壓力大的一個表現。行為經濟學家丹尼爾·卡尼曼曾在其代表作《思考,快與慢》中提出了“規劃謬誤”的概念,即指人們更傾向于低估完成任務的時間。為此,他提出了“比預計時間多留50%”的建議,從時間上設置緩沖區,以讓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更加從容。
同時,還要善于利用習慣的力量,通過一定的刺激和激勵,把重要的精要事務作為一種默認狀態,在習慣的軌道中執行,減少時間、精力、情緒、專注力等做事成本。另外,還要注意不貪多求全平均用力,小處著手嘉獎自己,做好清單排列優先順序,專注當下事物并享受當下……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