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和合共生,讓三晉文化閃耀河東光彩

——訪運城市三晉文化研究會會長王殿民

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2-06-02

□記者 王捷

5月27日,運城市三晉文化研究會2022年工作會議召開。會上,市三晉文化研究會會長王殿民圍繞“和合共生開新局,團結一致求奮進,再創我市三晉文化研究新輝煌”這一主題,闡述了該研究會要把學術研究、文化研討與成果創新,自覺服務于經濟和社會發展。那么,他對“和合共生”有怎樣的解讀?市三晉文化研究會又將怎樣充分發掘“和合文化”以助推河東文化發展?近日,記者采訪了王殿民。

●記者:為什么要在全社會倡導和合文化?和合文化發展的歷史脈絡是什么?

王殿民: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時間、不同場合多次講到和合文化,不僅深入闡釋了和合文化的內涵,而且深度發掘了和合文化的時代價值。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演進過程中,和合理念代代相傳,作為我們的文化基因,已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精神血液中,成為中華文明的精神內核。

中華和合文化源遠流長,“和”“合”二字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上就已出現?!昂汀弊畛醯囊饬x是聲音相應和諧;“合”的本義是上下嘴唇的合攏。殷周之時,“和”與“合”是單一概念,尚未聯用?!兑捉洝分械摹昂汀弊钟袃梢姡泻椭C、和善之意,而“合”字則無見。春秋時期,“和合”二字聯用,構成和合范疇。此后,老子“負陰而抱陽”;孔子“禮之用,和為貴”;孟子繼承、弘揚孔子“和”的思想,提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將“人和”置于“天時”“地利”之上;墨子“兼愛”“和合”“非攻”“尚同”;莊子說:“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p>

時移世易,和合文化歷久彌新,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和精神力量。我們三晉文化研究會作為研究優秀傳統文化的專業機構,踐行和合文化當是應有之意,更是我們的責任所在和使命擔當。我們要不斷提升精氣神,打造和形成一支既有舜帝的德孝,又有關公的忠勇,還有晉商的誠信,和而不同、和衷共濟、合謀而為、合力奮進的文化各路精英和人才隊伍,從而促進河東文化大繁榮,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跨越。

●記者:在您看來,如何堅守和合之道呢?

王殿民:和合之道從其人文屬性上來講,就是人與人、家與家、族與族、國與國之間的相處之道:和而不同,合則共榮。這種“貴和尚中、善解能容,厚德載物、和而不同”的寬容品格,是我們民族所追求的一種文化理念。人有包容、恭敬、誠信、靈敏、慷慨五德,包容是五德之首,如果沒有包容也就談不上和合。要做到包容,首先要有豁達的胸襟。所謂豁達是指心胸開闊、性格開朗,能容人容事,也可以說豁達是一種大度和寬容,是一種品格和美德,是人生中最高的境界之一。

過去彼此陌生、來自四面八方的我們,雖然年齡不同、性格迥異、術業不同、各有建樹,但我們都是同道而謀,懷抱著一個共同的理想和奮斗目標,即為了振興河東文化而相聚于此。也希望大家有“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胸懷,承載成人達己的共享意識。

文人當有坦蕩灑落的襟懷,當有風流蘊藉的品格,當有光輝俊潔的志節。我們要時刻以大文豪魯迅先生的話對照自己:“我以為別人尊重我,是因為我很優秀,后來才明白,別人尊重我是因為別人很優秀,優秀的人對誰都會尊重。”能夠以和合文化為基礎,以研究會為紐帶,以共同目標為價值追求,以“人和”為樂,以團結為貴,營造相互尊重、理解、關愛的氛圍,歡樂工作,開心生活,從三晉文化研究會自身做起,開創一個“文人相助”“文人相惜”“文人相敬”新時代文人相處和衷共濟的新局面。

●記者:您覺得倡導和合文化的最終目標是什么?在實現從簡單羅列到權威發聲的轉變上,市三晉文化研究會又將怎樣發力?

王殿民:倡導和合文化的最終目標是展現和合之美,通過“各美其美,美人之美”,進而達到“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文化的和合之美,從廣義上講,琴瑟和鳴,黃鐘大呂,是音律的和合之美;青山綠水,山巒峰谷,是自然的和合之美;天有其時,地有其財,是人與自然的和合之美;諒解寬容,與人為善,是人與人之間的和合之美;平等和諧,兼容而不沖突、協作而不對立、制衡而不掣肘、有序而不混亂,是社會的和合之美。文化的和合之美,從狹義上講,在于字句中蘊含的內涵之美,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情,“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堅毅,“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的氣概等,文化人的職責就在于讓文化的和合之美更加璀璨耀眼。

創新是一個永恒的課題。文化之美之所以歷久彌新,是源于文化的不斷發展,而發展的實質是創新。文化創新的首要問題是創新課題。對綿延5000多年的河東文化,我們應該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今天,站在河東文化研究創新的新起點上,我們需要克服對傳統文化的浮躁功利心態,以對歷史、對人民、對未來負責的態度,去繼承、研究、確定,既要仰望“巍巍中條文化”的高度,又要俯察“浩浩鹽湖文化”的深度;既要讓“堯舜禹”走進我們的視野,又要把“關公等河東名人文化”擺在我們的案頭。

文化創新的核心問題是創新精神。精神是支柱,是創新的動力所在。確定了研究課題,我們就要充分發揮“敢創敢試、獨樹一幟、大膽爭先、鍥而不舍、樂觀進取、執著專注、踏實奉獻”精神。文化創新的基礎是注重實踐,實踐出真知,是創新的源泉所在。在具體的文化研究中,特別是在“河東名人館”“河東大典”“百度百科”“百度詞條”“成語典故”等文化課題的實踐中,我們要注重挖掘要深、發現要早、觀察要細、立意要高、成果要精,善于在創新的過程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在創新的成果上革故鼎新、推陳出新;要善于把傳統研究手法和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手段結合起來,拓寬研究方式,傳播文化魅力;特別是要發揚和合共贏精神,加強交流學習、與各大專院校合作,促成產學研結合,與有影響的企業公司合作,促成會校聯合、會企聯合,立足河東實際,走出去、請進來,以人之長,為我所用,以寬廣的視野、廣泛的合作,做大、做強河東文化繁榮發展的大文章。

賡續不絕的河東文脈,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鐫刻著深刻的民族記憶和歷史變遷,為文化研究提供了無窮的精神滋養和浩如煙海的古籍典藏。但河東文化的復興,絕不是簡單羅列、照搬照抄,而是應該從浩如煙海的典藏中總結挖掘出能夠服務于當代核心價值觀建設的文化成果來。三晉文化研究會的眾位專家學者必須注重創新課題,把創新作為持續發展的動力引擎和活力源泉,把創新作為從“簡單復制”到“權威發聲”的必由之路。在支持發展個性、尊重個人主體意識的同時,研究會鼓勵學術合作,弘揚團隊精神,努力造就一大批富有創意、善于創新的人才,產生具有創新價值、獨領風騷的創新成果。

●記者:那您認為該如何夯實和合之本?市三晉文化研究會在錘煉精英隊伍上有什么舉措和打算,來實現從薪火相傳到燎原河東?

王殿民:文化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象,文化的核心問題是人,有人才能創造文化。推動實現河東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隊伍是基礎,人才是關鍵。有擔當的文化人、有絕技的手藝人、有情懷的開拓者,都是傳統文化的主要傳承者。為此,我們要在文化繁榮中錘煉精英隊伍,在文化創新中打造卓越團隊,要堅持以德修身、以德服眾、以德領才、以德潤才的用人導向,形成以人為本、人才為先、德才兼備、精英薈萃的人才隊伍。

文化的終極目標是“化”人,最終成果是塑魂。文化是根植于內心的修養;無需提醒的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為別人著想的善良。這里強調的是,要把修德放在首位。格局要大、胸襟要寬、視野要廣,干任何事情都要“志當存高遠,心應向蓮潔”。我們要把個人的道德修養、社會形象與研究成果的社會效果統一起來,用襟懷和學識的貫通、道德和才情的交融、人品和文品的統一,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自身留清名,靠德才兼備成就人生價值。

市、縣兩級三晉文化研究會的所有同志,都是我們精英隊伍的基本力量,是我們河東文化興旺發達的源泉所在。今后我們要利用三晉文化研究會的平臺,把培養、推舉、造就人才的目光放長放遠,要從大專院校邀請,從13個縣(市、區)基層一線培養,在文旅行業發現,把富有情懷和學養的民間高手挖掘、使用起來,力爭讓全市熱愛文化研究的基層人才脫穎而出,使他們從幕后走到臺前,全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專業對路、年富力強的文化隊伍。大力扶持新生力量,培育一批文化新人,從而形成一批富有河東特色的文化品牌,造就一批河東文化名人,組成一支老中青相結合、專業和業余相結合、各類文化人才齊全的“三晉河東文化軍團”,努力形成我市文化人才代代相傳、文化事業欣欣向榮、文化產業蒸蒸日上的生動局面。

●記者:在把握和合之勢上,市三晉文化研究會將采取怎樣的實踐,實現從小眾研究到服務大局的轉變?

王殿民:和合是一種文化基因。以文化人,實際上就是重視人文教育、精神成長、思想提升,讓人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和接近正確的價值觀。文化的生命力在于順勢而為、與時俱進?!拔恼潞蠟闀r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任何時候,我們都要緊跟時代步伐,與黨和國家同心同德、與人民群眾同向同行,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從時代的脈搏中感悟文化的脈動,從時代之變、運城振興、鄉村富裕、群眾呼聲中展現河東文化之美,展現新時代恢宏的精神氣象。

與時代同行、為人民研究,這是我們三晉文化研究會工作的宗旨。一年多來,我們在承接上級有關項目的文化研究上,特別是在“河東名人館”“鹽湖暢想”“百年筑夢”“運城名片”“百度百科”“百度詞條”“成語典故”“運城精神提煉”等方面已經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市三晉文化研究會肩負著市委、市政府托付的各項重要工作,肩負著黨和政府思想文化意志體現的“最后一公里”的滲透與拓展。文以載道,文以傳情,文以植德。這一切都將使文化人大展風姿、大有作為。

常言說,知恩圖報,善莫大焉!我們三晉文化研究會文化隊伍中多是退休的老同志,應理解自己目前所擁有的豐富學養、廣博見識、素質本領等皆源自于黨組織多年的培養,源自于工作崗位上的千錘百煉。念茲在茲,不忘初心,報恩于黨,還情于民。市兩會提出了要打造“一區兩城三強市三高地”的新運城,這不僅是全市人民未來五年的光榮使命,更是我們文化研究者在文化研究中進行文化創造,在歷史進步中實現文化進步、服務運城經濟社會發展的文化支撐。今后一個時期內,我們應該把學術研究、文化研討與成果創新,自覺服務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我市三晉文化研究會應有的貢獻。

劉勰《文心雕龍》中有一句話:“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意溢于海。”征程漫漫,功業無涯。身處大時代、大變局,我們三晉文化工作者更要有大視野、大格局、大襟懷,不斷突破超越,投身復興河東文化的滾滾洪流,以和合文化攬四方菁華、納八面來風,讓三晉文化的歷史星河閃耀更多的河東光彩。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