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2-06-02
□吳波
近日,著名作家賈平凹新作《秦嶺記》出版。被譽為“文壇常青樹”的賈平凹,自1973年發表文學作品以來,從事文學創作已近50年,出版過大量重磅作品。《秦嶺記》是第一部以“秦嶺”命名的作品,也是他第19部長篇作品。
2008年,在第七屆茅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賈平凹曾真誠地告訴記者:“要做時代的記錄者。”多年來,他創作的作品尤其是十幾部長篇作品堪稱秦嶺變革的百科全書。那么,這本首次以秦嶺為名的長篇作品,賈平凹有什么心里話要告訴讀者?

幾十年一直在寫秦嶺
《秦嶺記》全書共3個部分:“秦嶺記”“秦嶺記外編一”“秦嶺記外編二”。
“秦嶺記”是主體,“秦嶺記外編一”寫的是秦嶺太白山的世事,“秦嶺記外編二”則收錄了7篇各自獨立的舊作。賈平凹在《后記》中坦言:“我曾想過把‘外編一’再寫一遍,把‘外編二’的敘述角度再改變,后來這念頭打消了。還是保持原來的樣子吧,年輕時臉上長痘,或許難看,卻能看到我的青春和我一步步是怎么變老的。”
十多萬字的《秦嶺記》共55章,每一章都沒有題目,因為作者不愿起題目。他說:“寫作說到底,都是在寫自己。你的能量,你的視野,你對天地自然、對生命的理解,決定著作品的深淺和大小。”
賈老師說:“幾十年過去了,我一直在寫秦嶺……先還是著眼于秦嶺里的商州,后是放大到整個秦嶺。如果概括一句話,那就是:秦嶺和秦嶺里的我。”
賈平凹生長于秦嶺之中的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自稱是山的兒子。賈平凹甚至創作了《秦嶺最美是商洛》歌詞。
2005年,賈平凹創作出版了榮獲茅盾文學獎的長篇小說《秦腔》。之后10年,賈平凹以每兩三年創作出版一部長篇小說的速度,相繼推出了《高興》《帶燈》《古爐》《老生》《極花》5部長篇小說,敘寫了秦嶺山區百年歷史及改革開放以來的山鄉巨變。這些小說發生地主要在商州。
在《秦嶺記》中,讀者可以看到:可以聽懂人話的忠犬;人抱著哭,葉子就會一起流眼淚的皂角樹;可以進入別人夢境的小職員……這些故事帶領讀者突破局促狹窄、一地雞毛的現實,進入到一個混沌磅礴、雄渾開闊的境地,讓讀者產生出對傳統文本的興趣和想象,產生閱讀當代《山海經》《聊齋志異》之感。
從《秦嶺記》中可以看到,賈平凹筆下的山川、草木、花鳥、蟲魚都是有靈性的,它們不僅有自己的生活態度、生命姿態,還不斷以自身的存在狀態和時間因緣無言地提醒著每一位進入“秦嶺”或者生活在“秦嶺”里的人:尊重傳統、敬畏自然、護佑生態,方為人與天地萬物的共存法則。
“把自己寫成了秦嶺里的一棵小樹”
賈平凹直言:“我笑我自己,生在秦嶺長在秦嶺,不過是秦嶺溝溝岔岔里的一只螻蟻,不停地去寫秦嶺,即便有多大的想法,末了也僅僅把自己寫成了秦嶺里的一棵小樹。”
《秦嶺記》沒有氣勢雄偉的描繪,沒有潸然淚下的煽情,樸素的語言、奇趣的故事所講述的秦嶺,有讀者未曾見過、思考過的另一番景象。作者似乎想要告訴讀者什么,卻不愿直白剖析,而是讓讀者于云淡風輕間去體悟另一番韻味。“秦嶺實在是難以識得的,面對秦嶺而有所謂識得者,最后都淪為笑柄。”秦嶺之于賈平凹,更似寫作的使命。
幾十年間,賈平凹的創作始終離不開對秦嶺的深深眷戀和對大自然的敬畏。他說:“愈是寫作,愈明白了你的無知和渺小。越寫越有了一種敬畏,敬畏大自然,敬畏社會,敬畏文字。作品常常是在這種敬畏中完成的,只想把自己體悟的東西表達出來,而不僅僅是用一個傳奇的故事或一些華麗句子去取悅讀者。”就像賈平凹自己說的那樣:“所寫的秦嶺山山水水,人人事事,未敢懈怠、敷衍、輕佻和油滑順溜,努力寫好中國文字的每一個句子。”
賈平凹作品一向既傳統又現代,既寫實又高遠,語言樸拙、憨厚,內心卻波瀾萬丈。《秦嶺記》就是這樣一部用古樸渾厚的文字,講述悠遠而現代的故事,讀來趣味橫生的作品。
(《廣州日報》)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