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司馬光: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純有帛

來源:發布者:王志英 劉學基 武安亭時間:2022-03-31

司馬光(公元1019年~公元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陜州夏縣涑水鄉(今運城市夏縣)人。

司馬光于宋仁宗寶元元年(公元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他不僅勤于著述,功績卓著,而且其清廉愛民的故事也廣為流傳。

體恤民情

在鹽湖區三路里一帶延續著“九碗三行”的待客之道。相傳,這種辦法始自于北宋,就是司馬光創造出來的。

一次,北宋名相司馬光從夏縣出發微服私訪,走到三路里一家姓劉的農夫家時,見劉氏滿臉愁容,便問:“為什么愁眉不展?”劉氏說:“我們這里,常年干旱,靠天吃飯。兒子好不容易說下個媳婦,想辦酒席卻沒錢買肉,又想不出一個既體面又少花錢的辦法,因此發愁!”司馬光沉思片刻說:“我給你想個辦法:利用咱當地的特產,用豆腐、白菜、蘿卜辦個豆腐席,就是豆腐熬白菜、豆腐熬蘿卜、油炸豆腐熬蘿卜白菜,一樣三碗,九碗三行。八仙桌三面坐人,一面上菜,既能夾上熱氣騰騰的熱菜,又不失主家的體面,你看好嗎?早飯嘛,來一碗‘漿飯’,就是用面粉搟成面條;再揉一些面團,把面團中的淀粉揉出來,剩下的就是面筋,放在鍋里一攪,即像雞蛋又像肉,口感還很好;再把豌豆煮熟研碎,放入小茴香、花椒面等調料,人們喝了,又熱又香又美,保你滿意?!?/p>

劉氏一聽,大喜,便按照司馬光的辦法照做,果然,村民們吃了,都覺得“妙不可言”。群眾感恩司馬光體恤民情,為民解難,司馬光卻說:“食君之祿,為君之臣,理應為國效忠,為民盡力。我不能為了當官,忘了國家憂患,忘了百姓疾苦?!?/p>

薄棺葬母

司馬光一生清廉簡樸,不愛錢財。

仁宗時,施行高薪養廉制度,朝廷對司馬光有不少賞賜,但他分文不取。如嘉祐八年三月,仁宗詔賜司馬光金錢百余萬,珍寶絲綢無數;元豐七年十二月,神宗降詔獎諭司馬光,“賞與銀、絹、衣和馬”等。哲宗即位后,垂簾的宣仁太后也沒少賜他錢物。但史料記載,這幾次賞賜,司馬光都沒有要。僅有的一次,英宗將仁宗價值百余萬的遺物頒賜群臣,司馬光獲得近千緡,他左手進右手出,將全部所得都交給諫院做公使錢了。

司馬光一生不喜華麗奢靡。為官四十余載,位至尚書左仆射兼門下侍郎,但他卻“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純有帛”。除了薪俸之外,從不收取分外之財。司馬光的宅第簡陋,僅可遮蔽風雨。由于夏日酷熱難當,司馬光便在家中挖地丈余,以磚砌成地室以避暑,這與宣徽使王拱辰的豪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被洛陽百姓戲稱為“王家鉆天,司馬入地”。更為可貴的是,司馬光不僅自己以儉養德,而且深深地影響著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的獨子司馬康。一篇《訓儉示康》,言之諄諄。

薄棺安葬母親、典當薄田葬妻就是兩個很好的例證。

司馬光從小生活在良好的文化氛圍中,他的啟蒙老師就是母親聶氏。一次,他和一群小伙伴在庭院玩耍,一個伙伴不慎掉進大水缸里。其他的孩子嚇得慌忙逃走,而司馬光卻搬起一塊石頭砸破水缸救人。有一次,司馬光想吃青核桃,卻剝不開皮。姐姐試了試,也剝不開。女仆見了,把青核桃放在開水里燙了一下,皮就剝了下來。姐姐回來問他,皮是誰剝下來的?司馬光說是自己剝的。在場的母親看得一清二楚,便教育兒子:“誰剝開了核桃皮是一件小事,可撒謊卻是一件大事。一個人即使才能蓋世,但品德殘缺,一生也將無用武之地!”

在母親的教誨下,司馬光德才超眾,通貫古今,十九歲考中進士,后來官至宰相,他之所以能一生為人、為文、為官都為后人樹立了一座豐碑,他的母親聶氏功不可沒。

母親離世后,司馬光用薄棺安葬母親,棺內僅放一床舊被,前來吊唁的皇帝和大臣無不慨嘆!

司馬光的妻子與他結婚44年,感情和睦,相敬如賓。妻子去世后,娘家人想把葬禮辦得體面些。司馬光掩面嘆曰:我何嘗不想如此,只是手頭沒有錢??!別人不信。他只得把收支賬簿拿出來讓大家看。無奈,司馬光只好把家里的三頃薄田典當出去,為妻子辦了喪事。

以儉為美

節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周公的《誡伯約書》、諸葛亮的《誡子書》,到司馬光的《訓儉示康》、清代朱柏廬的《朱子家訓》,歷代家訓中體現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儉”。對節儉的崇尚,首推司馬光家族,其祖孫三代皆以儉為美,并將節儉作為家風世代傳承。

司馬光從小不喜歡金銀華服,“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鄙砭痈呶缓?,依舊“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純有帛”,認為“衣取蔽寒,食取充腹”即可,“勿求多余”。

北宋中期,奢靡之風漸起。司馬光卻寫家書教導后輩力戒奢靡,謹身節用。司馬光在他的《訓儉示康》中訓導其子司馬康要學習春秋季文子、宋代張知白的節儉之道,要以西晉何曾、石崇因奢侈而敗家喪身的教訓為戒,牢記“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不僅自身厲行節儉,還將這種家風傳承給后人。他在《訓子孫》中指出“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則寡欲”,對于物質不要追求過多,否則會成為牽累,甚至招致禍患。在《溫公家范》中,司馬光告誡天下的父母,給子孫留過多財產并不是真正的愛,真正的愛是要教會子孫“以德以禮”“以廉以儉”,廉潔儉樸的優良品德才是留給后人最寶貴的遺產。

在司馬光的教育下,司馬康養成了清廉節儉的品性。《宋史》記載他“為人廉潔,口不言財”“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儉約修身的家訓代代相傳,直至今日,司馬家族后人仍恪守《訓儉示康》的教誨,涵養良好家風。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