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3-30

曹于汴(1558—1634),字自梁,號真予,明解州安邑(今山西省鹽湖區)人。曹于汴初任江蘇淮安府推官,執法如山,案無積牘,屢受山東按察司嘉獎;萬歷二十五年,任給事中;萬歷二十七年,提為吏科給事中。崇禎初,拜左都御使,振頓憲規,風節凜然。曹于汴逝世后,鄉人仰慕其德操,特制“大德望曹”匾額,懸掛在曹家大門上,以昭后人。
疾惡如仇 拔除奸佞
明朝萬歷年間,秉筆太監魏忠賢掌管東廠,權傾朝野。一些官員寡廉鮮恥,曲意逢迎,拜其門下,充當干兒義孫。御史曹于汴冷眼相看,嗤之以鼻。一日,魏忠賢找到曹于汴替一個干兒子說情,被他嚴詞拒絕:“太祖皇帝遺訓:內臣不得干預朝政,干預者斬!”
天啟七年(1627)八月,天啟帝駕崩,其弟朱由檢繼位,改年號為崇禎。為重振朝綱,崇禎帝召用一批敢于直言進諫、懲惡揚善的老臣還朝。已近古稀之年的曹于汴也被召回京擔任都察院左都御史,整頓憲綱。
一到任,他便疏劾魏忠賢十大罪狀。接著,他又領崇禎帝之命,與其他治理此案的大臣一起察情據證,晝夜審理,擬定魏忠賢逆黨案,徹底拔除魏氏黨羽。崇禎二年,“欽定逆案”頒示天下,首犯魏忠賢自縊而亡,其余黨261人,上有內閣大臣,下有郡縣官吏,或處死,或遣戍,或終于禁錮。至此,朝廷內外魏忠賢的朋黨爪牙,基本歸盡,朝廷風氣為之一振。
清白如水 廉潔從政
曹于汴幼年喪父,母親治家勤苦,每日督促他讀書上進。萬歷二十年(1592),曹于汴中三甲進士,去往淮安府任推官。臨行前,母親告誡曹于汴,為官要清正廉潔,莫貪莫占,多為民造福。曹于汴也向母親發誓道:“兒此去做官,誓不昧天理良心!”
在淮安七年,曹于汴審冤獄,除蠹吏,興教化,為官清廉,被百姓稱為“曹青天”。他以卓異(京察最優秀的官員)升任吏科給事中,離任時隨身行李只有一箱書和一包衣服。一路之上,曹于汴便服騎驢,過州不驚,過縣不擾,公館不住,只挑便宜的客店歇息。途經安邑老家拜見母親時,前來看望的朋友見他家徒四壁,一家人圍坐食粥,紛紛解囊資助,卻被其謝絕。
萬歷三十八年(1600),曹母病故,曹于汴丁憂回鄉,因素有清名,萬歷皇帝賜他五百兩銀子,讓他安葬母親。安邑大小官員及眾多鄉紳聞訊趕來吊唁,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曹于汴深居簡出,堅決不收禮,不待客。葬母之后,他將皇帝賞賜葬母之銀的余錢全部用出,在自家祠堂里創辦了宏運書院。
興學教化 致天下之治
明朝中葉的淮安,教化不興,風俗日薄。曹于汴在淮安為官期間,對此深感痛心。他常常步行到郊野或市井學館,救濟窮困學生,鼓勵學生苦讀,還動員鄉紳官吏集資修建了“志道書院”,親自制定了學生守則《作士八約》。
致仕回鄉后,曹于汴回到宏運書院以給學生授課為生,直到身患重病,仍給學生授最后一課。河東文風漸起,士風漸端,名士儒生層出不窮,人們認為,這正是曹于汴孜孜不倦、苦心教化的結果。
崇禎七年(1634)正月十九,曹于汴正襟危坐而逝。孤燈煢煢,猶然在案,周身之具,床頭惟綈袍一件,布被一床而已。
除《明史》記載曹于汴惟甘淡薄、廉潔為官的事跡外,淮安民間還流傳著不少他為民請命、捕盜破案的動人故事。而由蒲劇發端,秦腔、河北梆子、晉劇等劇種均保留的一本《走雪山》(亦名《南天門》《反大同》《廣華山》)傳統戲,演繹了曹于汴與專權弄位的魏忠賢展開不屈不撓斗爭的故事,至今仍上演于舞臺。
清正廉潔是我們黨一貫的政治立場,是中國共產黨人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之一,也是黨內政治文化的重要價值追求。黨的領導干部要帶頭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自覺向黨中央看齊,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頭踐行黨內政治文化,做到廉潔從政、廉潔用權、廉潔齊家,推動營造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記者 南 遼 整理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