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3-01
■董尚立
人行千里,即便走到天涯海角,心中都扯著一根無形的線,那就是回故鄉的路。故鄉是中國數千年農耕文明源遠流長的記憶,那里是你的根,有你依依不舍的親情,有你說不完道不盡欲說還休的苦辣酸甜……
父親從事教育工作三十多年,從小就因求學離開了農村老家。抗日戰爭期間,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歷史關頭,父親和一些仁人志士帶領大批從淪陷區逃亡的學生,日行夜宿,徒步翻越茫茫秦嶺,在陜南堅持辦學,為國家培養了四千多名棟梁之材,在中國現代教育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頁。新中國成立后,父親把一所保留完整的學校交給了國家,我們全家也結束了在陜南流亡十余年的生活,開始了返回山西老家的旅途。
我們坐的是上面蓋有篷布的軍用卡車。汽車在盤山路上翻過一山又一山,路就像永遠沒有盡頭。至今依稀還記得山上有一座廟,車在那里拋錨,我們在那里休息,后來才知道那是漢留侯張良廟。登高望遠,茫茫秦嶺,群峰逶迤,山路如帶,云蒸霞蔚,氣象萬千。
一路跋山涉水,終于回到了山西老家,父親被分配到學校任教,我也在此上小學、中學、乃至后來到省會上大學。人生少年夢最長,我在家鄉度過了最寶貴的青春年華。
回運城后,父親有機會帶著我們回農村老家。城里和老家隔著中條山,那時交通不便,只有步行翻山回去。早晨天還麻麻黑,星星還在天邊眨著眼睛,我們簡單吃點開水泡饃,背上干糧,離開了城里的家。街上路燈昏黃,寂靜無人,縣城很小,很快就過了禁墻,就看到了鹽池。穿過泛著白堿蜿蜒曲折的土路,在熹微的晨光中,來到了中條山腳下,開始登山。走的就是一條羊腸小道,彎彎曲曲,高高低低,坑坑洼洼,崎嶇難行。越走山越高,回頭一望,腳下就是萬丈深淵,膽小的要嚇出一身冷汗,虧有父親拉著我們的手一步一步向前挪。一山又一山,山路曲曲彎彎,好像永遠也沒有盡頭,我們走得氣喘吁吁、汗流浹背、口干舌燥。不過,那時山上有山泉,石頭縫里流出來水,那水清涼清涼的,山溝里長滿紅沙果樹,掛著紅紅的沙果,坐在山石上,小憩一下,喝幾口清涼的山泉水,咬幾口酸甜的紅沙果,眼望著四周青翠的山巒,耳里聽到樹枝上鳥兒的鳴唱,再加上清涼的山風一吹,真有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勞累和疲乏一下子消失得無影無蹤。休息片刻,還要趕路。我們開始下山,一直走到太陽快要落山了,隱隱約約看到山下九曲黃河,山莊上空飄起裊裊的炊煙。山村里是用柴火燒飯的,那是一種特有的味道。雖然累,回家的心情很急迫,一直走,暮色漸濃,村莊里犬吠和牛羊叫聲漸行漸近,我們終于回到了老家。
故鄉是條山腳下黃河岸邊一個風景秀美的古老山村,村里有條澗水穿村而過,注入黃河。村南有一處千年古渡,是水旱碼頭,把晉豫兩省緊密相連。村東曠野,村南灘地,村北溝豁崖坡,縱橫有序,形成一層層梯田。水地除種蔬菜外,其余的一年兩茬,夏種小麥,秋種玉米、谷、糜、黍、豆、芝麻等雜糧;旱地一年一收,全種的是小麥、棉花;河灘地以種綠豆、黑豆、大豆為主;山澗老灘地都栽種的是杏、棗、桃、柿等樹。
我們村大,沿著村邊繞一圈要兩個多小時,有“七里坪八里坡”之稱。要說村大,說個真實的笑話:有些家里的孩子四五歲都不認識他爸爸,為什么呢?因為耕地離家很遠,大人為了多干活兒,在孩子睡醒前,就下地了,待晚上收工回來,孩子都已入睡,一整天都不見面怎么能認識?你若不信,還有個故事——由于地遠,用牲口往地里馱糞,一晌只能送一回半,頭回可送到地,第二回只能送到半路,就得倒下來,等下一晌再送,要不然就不能按時吃飯了,所以叫“兩晌送三馱”。還有個笑話:由于耕地離家遠,經常是三更半夜起床下地干活兒,村里有個小伙子結婚時間不長,有一天天不亮套牛下地,他急急忙忙穿好衣服就下地了,天亮后猛然發現自己穿的是新娘的大紅褲,回家時只好將紅褲反穿著。
我們村還是古鹽道經過之地,自夏周以來,運城生產的潞鹽是黃河流域人民生活的必需品,潞鹽南運,經中條山二十里嶺,翻山過桃溝、西峪、檀道,從圣廟(檀道廟)山門前再過南王、南洪池、南后等從原葛趙村渡黃河,便是古靈寶縣城,再從那里向東為陜州,向西為閔鄉,向南經虢鎮翻越伏牛山直過南陽。
由于黃河從村莊西、南兩個方向環繞,又有一條澗水穿過村莊,形成大量的河灘地,村民們辛苦勞作,長年筑壩引水、打井修渠灌溉,村北、西、南三面都是水澆田,莊稼一年兩茬保豐收。村民還種植蔬菜,收獲的蔬菜除了自己吃,還常年到集市賣,這樣的收入足以讓外村人眼紅。村里最出名的是葛趙杏,有大甜核、小甜核、大紅袍、白沙杏等,個大色艷,香甜肉厚,咬一口汁水流一手。村里還盛產大棗,遠售于黃河對岸陜州和靈寶等地。
村莊沿黃河有一個渡口,是縣里四大碼頭之一,是前往河南、陜西的必經之地,又是潞鹽運往靈寶、盧氏、澠池等地的重要集散地,是有名的鐵碼頭,兩岸河底都是鋼泥地,坐船人和貨物的裝卸都是干上干下,不蹚水不沾泥,所以人和貨物都愿意從此渡河。黃河兩岸,貨物交流,人來人往,車水馬龍,很是繁忙,農民農忙時收割下種,農閑時馱鹽運貨搞擺渡,人不閑腳,馬不停蹄,生活過得也很愜意。
后來,三門峽水庫建設,我們村屬淹沒區,為了國家建設大局,鄉親們離開了自己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家園,在本村高處建了三個主要移民點,大部分居民都住在這里,其余住戶則遷移到河南省、陜西省和本省一些縣市,有的家人在什么地方工作就遷移投靠到什么地方。據不完全統計,外遷地涉及三省四縣七十二個村莊。移民新村院子很小,條件比不上那黃河邊上的老村子,生產和生活條件很差,人畜吃水都很困難。后來我工作后,經常陪著家鄉的干部找有關部門申請扶貧資金。故鄉那個美麗的黃河邊上的小山村,也永遠地從地圖上消失了。后來,我們也很少回故鄉了。
世事滄桑,父母已先后離世,我的孩子也逐漸長大,大女兒從北京到了國外工作。我離開工作崗位后,為了照顧女兒的孩子,離開生活幾十年的祖國去了國外,回鄉之路從此變為回國之路。每次從國外回來,乘飛機要十三四個小時,回家之路變得更加遙遠。“西出陽關無故人”,第一次坐當今世界上最龐大最先進的飛機,前往一個完全陌生的西方世界,從地球的這一邊飛去地球的那一邊,心情就像空中斷了線的風箏那樣飄忽不定。飛機升上萬米高空,向窗外望去,天空是那樣瑰麗和壯觀,如山如海如煙如霧的云,映著明凈閃耀的太陽光,襯在蔚藍蔚藍的天幕上,變換著無窮無盡的景與境。漸漸的,太陽沉下去了,一切又歸于沉寂,周遭則呈現一片神秘的藍色天幕。
人生也是這樣,有聚有散、有悲有喜,有浮有沉、有榮有枯,生命過程乃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禍福相依、生老病死循環往復交織而成。沒有想到的是,踏上異國他鄉的土地后,由于各種原因,前前后后在國外生活了十余年,成了過河的小卒,只能進不能退了。幾年前掉頭一去還是風吹黑發,再回首已是霜染雙鬢,個中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一切恍如夢中。
好多年在國外過節過年總有一種難以平復的家國情。“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這兩句話聽起來很平常、很簡單,但是身在異國他鄉感受卻完全不同。每年過春節,每一年都有一個一年“將盡夜”,那時我當然是一個“萬里未歸人”,每到這個時候,總有萬千思緒在心頭,思念祖國,思念故鄉,思念故鄉的親人。
這幾年,女兒的孩子大了,終于可以在家鄉過年,父母的墳也遷回了老家,每年過年或者清明節,總要回老家看一看。回家鄉的路,從很早以前的步行翻山,到后來有了盤山公路,坐車回家。進入新世紀,更有了中條山隧道。過去的盤山路,山路彎彎,曲曲折折,下面是懸崖深谷,平常都被人們視為畏途,一旦天氣變化,大雪封山,只能望山長嘆。如今長達近10公里的明亮通達的中條山隧道,貫通條山南北,風雨無阻,天塹變通途,十幾分鐘就過山了。
去年春節,年前回了一趟老家,還住了一晚。山村的夜晚,一彎明月掛在天邊,山村一片寂靜,黃河在靜靜流淌,沒有了城市的喧鬧,心里清凈了許多。想起幾年前在南方住,手機上突然收到了一條微信說:今晚一個百萬級的富翁和一個乞丐有的一拼。微信是我們鄰居朋友發來的,他是山東人,從南方某軍區退休。他住的房子是獨棟的別墅,四層小樓,院子里種了許多蔬菜和花草樹木,還建有假山和魚池,偌大的太陽房里長滿花草,房子只有他一個人住,孩子都在外工作,長年就他一個人。這時,天中響起時斷時續的爆竹聲,我才想起當天夜晚正是正月十五元宵節的夜晚。這是一個家庭團聚祝福的夜晚,在家鄉正是萬人空巷賞月賞燈的美景良宵,我想他一定是想起他的家鄉和親人。我到了他家,陪他度過這團圓的夜晚。我們以茶代酒,談起各自人生的經歷和感悟,也談到了魯迅筆下的故鄉和三味書屋、魯迅筆下描寫的童年故鄉中的人和事。魯迅不愧為文學巨匠,他的作品真像一把犀利的手術刀,把人性和社會刻畫得入木三分。魯迅的作品離今八九十年了,是夜和幾十年前已遠遠不能同日而語,而在當今社會飛速發展物質十分豐富的時代,真該靜下心來想一想,人生的幸福感在哪里?
世界上的人,不管你是高官顯貴,還是富商巨賈,或是一介平民,都離不開腳下生你養你的土地,就像一個人無論如何用力揪著你的頭發,再用力也離不開地球一樣。每個中國人都有一個或遠或近的故鄉,這就是家庭親情的力量,融合成我們中華民族如此強大的整合能力,這是我們14億人對文化的認同,對文化的自信,是文化自覺匯聚成的民俗、民心、民意,也就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魅力所在。人生的路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走好。不忘養育我們的父老鄉親,不忘生我養我的土地,不忘來路的艱辛,不忘生活的初心,才能走好未來的路,走好人生的路。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身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時代畫卷中,家鄉的面貌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的移民新村已舊貌換新顏,鄉親們都蓋起了氣派的新房子,城里有的,農村也有了,村民的生活真是芝麻開花節節高,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溢滿百姓心間。沿黃一帶建起了一號旅游公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正在成為家鄉在新時代推進發展的重要支點。河兩岸,一片錦繡,春夏秋冬,四季美景,目不暇接。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鄉村旅游的發展,在黃河文化的浸潤之下,家鄉流淌在美好生活的煙火氣里,重新動起來、靚起來、富起來。每年回家鄉時,我都要沿河從西到東走一趟,看不盡的黃河美景。已見繁華皆碩果,更立壯志譜新篇。當千載難逢的機會優勢加速轉化為發展優勢,家鄉大地定是別樣風華不斷展現。
虎年來了,故鄉的天空更藍了,云更美了,回家鄉的路越來越寬闊,生活更甜更美了。這是一條有夢的路,這是一條民族復興的路。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