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2-02-15
□楊明有
虎年春節期間,筆者與一位多年不見、定居廣州的稷山籍老同學視頻聊天,他說他和家人經常在各個短視頻平臺,看到運城老家許多蒲劇院團名家名段、蒲劇曲牌的直播和視頻,驚喜不斷、感慨萬千。聽到蒲州梆子,吼著蒲劇調子,拉近了鄉里鄉親的距離,更讓人感受到濃郁的鄉音鄉情。
是啊,現在的蒲劇藝術盛宴,早已成了“家常便飯”。無論是辭舊迎新的佳節,還是平常日子,廣大觀眾最大的感受是,現在看戲的機會多了,看戲條件也好了。人們在廣場上、公園里、小區中,經常能看到戲曲演出。
蒲劇,過去稱蒲州梆子,人稱亂彈,但凡有晉南人,甚至晉陜豫黃河金三角百姓的地方,就有那一聲聲魂牽夢繞、日思夜想的蒲韻戲聲。蒲劇,越聽越有味,給人一種廣闊的感覺,成為流淌在晉南人血脈里的鄉音。
生旦凈末丑,唱念做打逗,蒲劇唱出了晉南人的喜怒哀樂。蒲劇曲牌,無詞也震撼,聽著暢快,慷慨、激昂、悲壯、滄桑。可愛的鄉情,離不開激昂悲愴之曲,熟悉的曲牌,勾起多少河東兒女的鄉愁。蒲州梆子腔,唱出了多少人的悲歡人生。就連很多沒有到過晉南、大西北和豫北的南方人,也莫名地喜歡蒲腔蒲調。
蒲州梆子,與其說是晉南人的精神支柱,倒不如說是黃土地在吶喊、黃河在歌唱、汾河在唱吟。過去,蒼涼、貧瘠的黃土地上,蒲腔唱出了晉南人的吶喊和堅韌不拔、不服輸的期望。小時候每到過年,長輩天天早晚唱蒲劇,有時候一群人圍在一間屋子里,板胡、三弦、鑼鼓,唱的拉的敲的,那叫一個熱鬧。離家兒女朝思暮想的鄉音、鄉情、鄉貌,被蒲劇詮釋得淋漓盡致。
蒲劇,體現著激昂歡快、悲壯蒼涼,彰顯著金男人艱苦不屈、負重致遠的精神。
今年春節期間,山西省蒲劇藝術院舉辦的“蒲鄉戲韻”新春晚會,頗受百姓喜愛,讓蒲韻再次響徹我們的心田。縱觀近些年的發展,運城7朵“梅花”的誕生轟動舞臺,山西衛視、陜西衛視、河南衛視久負盛名的《走進大戲臺》《秦之聲》《梨園春》,以及運城電視臺的《蒲鄉紅》《陽光戲苑》等節目,均受到人們的肯定,讓更多人領略到了蒲劇的藝術魅力。
如今,蒲劇事業在創新、開放中不斷發展壯大,劇目中的佳作精品和新品不斷增加。蒲劇業態在共享、融合中,實現了線上線下聯動的演出創新模式。“觀大戲、賞精品、聚活力、擴市場”,線下展演豐富多彩,線上展播推陳出新,蒲劇品牌魅力四射,戲曲文化繁榮發展。
運城聚焦蒲劇文藝精品創作,充分展示了蒲劇藝術的發展成果。關公文化、舜帝德孝文化、后稷農耕文化、裴氏家風文化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蒲劇等形式,進一步得到弘揚傳承。廣饒、寬闊的黃土地上,蒲劇一聲吼,唱響了河東人豪爽、厚道、堅毅、崇信、向上的愿景、希望與向往。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