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2-02-15
趙戰生
鳳凰于飛,翙翙其羽。
這只美麗神奇的百鳥之王,是從哪里飛來的呢?唐代李商隱有詩曰:“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于老鳳聲。”詩人不是動物學家,沒有引經據典,考證鳳凰的來歷,卻用詩的語言,為世人提供了一個重要信息:鳳凰之家在桐鄉。此“桐”非彼“桐”,不是普通的泡桐,而是稀缺的梧桐,故而有了“栽下梧桐樹,招得鳳凰來”之謂。
百獸率舞,鳳凰來儀。
這是自然界蔚為壯觀的祥瑞之兆,預示盛世中興,繁榮富強,國泰民安,福祉延綿。觸景生情,追本溯源,人們更想知道鳳凰來自何方。
從戰國初年草創至漢初成書的《山海經》,對鳳凰的出處、儀表及精神影響,作了諸多描述,使人們不見其真形,而心向往之。
《山海經·西次二經·女床山》:“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其陽多赤銅,其陰多石涅,其獸多虎、豹、犀、兕。有鳥焉,其狀如翟(音dí,指長尾的野雞)而五采文,名曰鸞鳥,見則天下安寧。”這里的“鸞鳥”,如同鳳凰。
《山海經·南次三經·丹穴山》說得更為明白:“又東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鳥焉,其狀如雞,五采而文,名曰鳳皇(凰),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鳥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
你看,這五彩鳳凰是多么的雍容華貴,渾身顯示“德、義、禮、仁、信”,又是多么的高尚純潔、無與倫比。它不僅是吉慶祥瑞的象征,更是傳遞文明道德正能量的信使。
也許,正因為鳳凰身價百倍,以稀為貴,所以《山海經》里,窮其搜索,多有記述。
《諸夭之野》記:“此諸夭之野,鸞鳥自歌,鳳鳥自舞;鳳皇卵,民食之;甘露,民飲之,所欲自從也。百獸相與群居。”
《開明西鳳凰·鸞鳥》:“開明西有鳳凰、鸞鳥,皆戴蛇踐蛇,膺有赤蛇。”
《臷(讀zhí)民國》:“爰有歌舞之鳥,鸞鳥自歌,鳳鳥自舞。爰有百獸,相群爰處。百谷所聚。”臷民國,相傳為舜帝兒子無淫的貶謫地。只因為這里有了鳳凰、鸞鳥,所以百姓安居樂業,衣食無憂,簡直就是世外桃源。
與“臷民國”相似的還有個“沃民國”。這里“鸞鳳自歌,鳳鳥自舞,爰有百獸,相群是處,是謂沃之野”。(《沃民沃野》)
在西南部黑水流域,有一個地方叫都廣野,是后稷陵墓的所在地。這里“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鸞鳥自歌,鳳鳥自儛,靈壽實華,草木所聚。爰有百獸,相群爰處。此草也,冬夏不死”(《都廣野》)。鳳凰給這里帶來的,是“百谷自生”“靈壽實華”,一派青山綠水,自然天成的大氧吧。所謂“播琴”,為楚方言,意為播種;“靈壽”,是指昆侖山上生長的一種神樹,其花紅艷,果實累累,吃了可以使人長生不老。都廣野又比臷民國、沃民國多了幾分神仙的氣息,堪比蓬萊、昆侖神居勝地。
物以類聚。鳳凰與鸞鳥,不離不棄,常常比翼齊飛。故《五采鳥三名》記:“有五采鳥三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一曰鳳鳥。”
毋庸諱言,鳳凰只是一種美麗的存在,并無實物;《山海經》亦多所想象,言不足憑。但它們珠聯璧合,共同打造的美麗傳說,卻生生不息,熠熠閃光,為我們帶來了無限美好的企盼與遐想。
金陵(今南京)系六朝古都,其城外鳳凰山上,筑有鳳凰臺。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棲于此。李白曾到此一游,寫下了《登金陵鳳凰臺》。詩曰: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相傳,李白昔日游覽武漢黃鶴樓時,本欲題詩留念,可當他看到崔顥的《黃鶴樓》題詩后,不由慨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可李白是誰,其乃大名鼎鼎的“詩仙”!他在黃鶴樓不意斂手,悵然若失,卻于鳳凰臺上,詩興飛揚,留下了膾炙人口的千古歌唱。
鳳凰不期而至,六朝相繼繁華。但隨著鳳去臺空,六朝綺麗已成過往。喜看今日神州,青山綠水,梧桐成林,鳳凰定會樂不思遷,以此為家。
“鸞鳥自歌,鳳鳥自舞,見則天下安寧。”這就是不同凡響的《山海經》,為盛世中華描繪的千禧宏圖。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