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2-11
記者 李宏偉
“我覺得很快樂,很輕松。在學校里,課堂上我都能學會,課后作業很快做完,可以參加社團活動,學習自己喜歡的書法、舞蹈。現在,我最喜歡在學校了。”永濟市銀杏小學五年級學生楊欣欣高興地說。
“‘雙減’的實施,讓學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老師們在上好每一堂課,高質量完成教學任務;課后讓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盡情地釋放。孩子們知識也掌握了,興趣愛好也有了實踐,家長可高興了。現在,整個校園呈現出歡樂的氛圍,快樂教育的陽光灑滿校園。”校長衛蘇龍自信地說。
“雙減”實施以來,永濟市銀杏小學不斷優化課堂,提高課堂質量,并創新快樂課后服務模式,積極打造“詩聯滋潤,幸福成長”的校園特色,努力減輕學生過重課業負擔,讓“教育理性回歸校園”,讓快樂教育成為滋潤孩子們成長的樂土。
教師樂教 學生樂學
“漢語拼音用處大,識字讀書都靠它。小小手兒巧妙擺,‘字母寶寶’把我夸。”這是該校教師們在一年級學生課堂上給學生們編寫的漢語拼音兒歌,生動形象,孩子們不僅在課堂上學了拼音字母,還認識了聲母、韻母。
語文教師楊彩鳳說,在教學中,為了讓孩子們記住字母并加以區分,老師還布置了動手擺一擺的趣味性實踐作業。小豆子、橡皮泥都被一年級小朋友擺成了可愛的字母,創意十足又生動形象,然后再把它讀給家長聽,既鞏固了所學知識,又愛上了語文。有了“字母寶寶”的幫忙,孩子們迷上了拼音識字,晚上放學后,老師布置了在生活中識字的實踐作業。在回家路上,商店門口、蒲園詩詞廣場、路上的標語牌兒……都成了孩子們的“識字場”,他們讀得不亦樂乎!
在數學教學中,老師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測量時認識1厘米和1米的長度表象,完成了對厘米和米的認識。課后再讓學生回家動手量一量,認識身邊物體的長度,體會測量本質,培養估測能力,教會學生測量時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直尺、卷尺、軟尺等,這種認識長度單位的實踐活動對于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認識、形成良好的數感有著重要意義。
數學教師張丹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學生親身體驗易于獲得感性經驗,從而實現其認識的內化。學生把自己的測量數據記錄了下來,總結出自己的測量感受。這種教學互動深刻地體現出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讓學生產生學習數學的樂趣。
李璽老師說,從學生課堂小練習中發現問題,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教會學生書寫規則,促使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同時老師們還有意識地設計和生活相關的小練習,讓學生從一年級開始就感悟到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一年來,該校以減輕學生作業負擔、促進學生個性發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學生量身制作了課堂教學和課后作業教學實踐,通過高質量的課堂和富有實踐性的家庭作業,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達到“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和諧教學效果。
教學創新 增效提質
近年來,在“唯考分”意識的支配下,一些教師存在急功近利行為,題海式練習、填鴨式灌輸,不在“巧”練上動腦思考,也沒有在“精”練上找途徑,一味機械性重復老模式,教育效能低下。為了改變這種老套的教學方法,該校一方面強培訓、增師能,不斷提高教師解惑的能力,另一方面舉新措、定新規,促使教師主動研究探尋解惑的方法,讓教師育人的潛能發揮到極致。
據衛蘇龍介紹,今年,學校自主創造了特色的“1+5+5+11”微格教研模式,作為該校增師能的一個新方法。“1”代表一種技能,前一個“5”為5分鐘,后一個“5”代表5名教師扮演一組學生,“11”,代表教研后提升教師11種技能。用這種教研的方式為每位教師錄5分鐘的微課,5位教師觀看,采用3+1的反饋與評價。就這樣一小組一小組地開展,小組與小組展開競賽,通過競賽提高了全員的業務素質。
我們知道,課堂是學生增長知識的主陣地,只有課堂教學效率高,學生過重課業負擔才能真正減下來。否則,即使學校減了,家長也會通過“購買”的方式,把“負擔”買回來。
為了提高課堂的質量,該校設置新的課堂教學新模式。課前5分鐘復習舊知識,發現遺漏點,簡稱“溫故知失環節”;課中前15分鐘導授新知識,獲取新營養,簡稱“新知積淀環節”;課堂剩余時間鞏固新知識,發現疏漏點,簡稱“復習鞏固環節”;自習時間小測驗,學生個個當先生,簡稱“鞏固提高環節”。通過“四環聯動”模式,讓學生知識落實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
課后作業是“雙減”實施后家長最關心的。對此,該校實施1年級至6年級不留書面家庭作業。語文教師胡華青說,對課內作業提出科學設計、分層設計,設計實踐性作業,而且必須日日清、周周清。對于晚上作業,要求1年級至6年級只留親子共讀、師生共讀,或學生自讀作業,并且規定:一二年級為10分鐘的親子共讀時間,三至六年級為20分鐘左右親子共讀時間。通過堅持閱讀,讓學生累積知識,增長智慧。
去年以來,該校在落實“雙減”中,積極構建“雙減”教學新樣態,不斷改革課堂教學新模式,不斷推出課后服務新的舉措,教師們也積極承擔起了課中課后育人的職責,教學效果不斷提升,得到了家長和社會的肯定。
課后服務 習慣養成
“孩子從今年秋季學期開始以來,學會了葫蘆絲,毛筆字也寫得不錯,舞蹈水平也是見長,我很滿意。”在該校大門口,正在接孩子的家長薛先生說。
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該校積極做好課后服務活動。根據“5+2”托管模式,該校重新調整了作息時間表,下午課結束后,安排一年級、二年級學生各自習半個小時,鞏固當天所學知識,落實當天課堂作業。對學困生,學校另辟蹊徑——落實知識放在托管服務的前一小時,語文、數學各半小時,落實當天課內未完成的教學任務,對于完成的同學,升級訓練一個小項目,或者落實學校特色育人的誦讀經典活動,和學生一起背誦詩聯。為此在師資選聘上,該校采取內外合力、多元服務的模式,把社會上的優質教育資源引進來,服務教學。
課后“文化大餐”陪伴幸福時光。“雙減”實施以來,該校將每天下午活動的一個小時作為托管服務時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參加學校的社團活動,以發展自己的特長。該校鼓勵全體教師積極參與托管服務,首先召開音體美教師會議,其次調研其他學科教師的特長,第三邀請校外藝術培訓機構進校,通過“三位一體”模式,搭建起課后托管服務平臺,然后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打破班級、年級界限,成立了籃球班、足球班、合唱團、葫蘆絲班、國畫班、五子棋班、少林拳班、輪滑班等,目前,該校開設了17個社團,報名參與的學生達1400余人。
在學校教學中,該校將學生的習慣養成作為孩子們成長的重要基礎,首先以人為本,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日常管理中,把立德樹人放在首位,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文明習慣養成,讓好習慣伴隨孩子一生。通過國旗下演講、紅領巾廣播站、少先隊活動、觀看勵志教育短片、“中華魂”主題教育活動、法治教育講座等多種形式,重點抓好養成教育、愛國教育等等,規范學生行為,提升綜合素養。
“落實‘雙減’,提質增效,搞好課后托管服務,任重而道遠。在新的一年里,我們將繼續探索前行,不斷探索新方法、新途徑,給孩子們更好的教育,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再獻銀杏教育人的智慧。讓快樂教育的陽光灑滿銀杏校園。”衛蘇龍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