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2-01-13
■徐信安
鄉村的一年似乎是以臘月為始的。一進入臘月,歇息了些日子的村莊似乎緩過了些勁兒,所以人再忙都不覺得乏。
爺爺奶奶,早早就要淘麥磨面。淘麥,就是將麥子放在水桶里攪,然后用笊籬將漂浮在水面的空麥粒和雜物撈去,再將麥子和水一起過篩子,最后清除掉沉淀在水桶里的石塊等,剩下干凈的麥子。磨面,就是將麥子晾曬到一定程度后,用石磨子去磨。每當磨面時,爺爺奶奶就將牲口套在磨桿上,并用眼罩子將牲口的眼睛蒙上,然后喊著,用鞭子輕輕抽打著,這樣,牲口就會圍繞著磨盤一圈一圈走著轉著。此時,面粉就會從兩扇磨盤的石縫中落下來。頭茬面是最白的。因為過年,收的頭茬面要多些。磨面時,爺爺奶奶總喊我用小簸箕收面。有時看見牲口走得慢了,我也裝模作樣學著喊打。
到了臘月初五,我們家會做用各種豆子熬的飯來吃,象征五谷豐登。
到了臘八,奶奶與母親會以小米、花生仁和各種豆子熬“臘八粥”,并在粥里下餛飩。這種飯我最愛吃,因為它很香、很熱和。
到了十八會,是辦年貨的好時機。這是一年中最紅火的一個集會,也是一年中最后一個集會。所以,它成了鄉民們辦年貨的好日子。這天,爺爺奶奶會帶著我去趕會。會上,爺爺奶奶會買很多東西,往往有核桃、柿餅、紅棗、花生、芝麻糖,碗、筷、調料、蔬菜,布料、年畫、祭香、彩色紙張……爺爺奶奶還會給我買些好吃的,比如讓我吃一盤炒涼粉,或吃一碗羊肉泡饃,或喝一碗油茶、一碗胡辣湯。那時,這些吃頭都很便宜,五分錢或一毛錢。每當吃上或喝上這些東西,我心里就高興得很。
過了十八會,我們家就開始炸麻花。記得當時炸得不多,大約有小半筐。父親怕老鼠咬,更怕我偷吃,就將裝麻花的筐子吊在南廈房梁上。
到了臘月二十三,家家戶戶都要掃房子。這天是灶君上天的日子。我們家鄉流傳著這樣幾句順口溜:“臘月二十三,灶君上青天,上天言好事,下天降吉祥。”因此,家家戶戶這天一要祭祀灶君,二要將家里打掃得干干凈凈。每年這天,我記得爺爺奶奶和父親母親,都會將房子里的家具搬出來放在院子里,把所有的房間打掃一遍,還會將灶房里的鍋碗瓢盆搬出來,清洗一遍。這種打掃,是徹底的,是翻箱倒柜的。
“蛤蟆愛往熱鬧處跑”。這時,我自己也閑不住,也想干點活。可爺爺奶奶總不讓我干,生怕我絆倒了或將東西砸碎了。
到了臘月二十五、二十六,一些家戶會殺豬宰羊。這種場景我見過很多次。記得有一年,我們家也殺過一頭豬,只不過,父親將豬肉賣了一多半,家里只留下一少半和下水。
到了臘月二十七、二十八,家里就要蒸好幾鍋饃饃。饃饃分大饃饃、小饃饃兩種。大饃饃是出門走親戚時拿的,花樣很多。奶奶是捏饃饃的好手,她不僅要給自家蒸饃饃,還要給鄰居幫忙。
到了除夕,也就是月盡,一吃過中午飯,父親會帶著我與姐姐打掃院落,打掃門前。打掃完后,給大門上貼上紅對聯。大門的內側墻要貼上“出門見喜”。大門口要用白石灰圍個半圓圈,說是為了避邪。然后,要在院子里的水缸上貼上紅條條,寫“細水長流”;給麥囤貼上“五谷豐登”;給槽頭貼上“六畜興旺”;給衣柜貼上“金衣滿柜”或“取之不盡”;給院子里貼上“福”字或“春光滿院”等。
除了打掃衛生和貼對聯之外,父親還要將水缸里的水擔得滿滿的。
除夕之夜,全家人都坐在灰暗的小油燈下,一起包餃子捏餛飩、試新衣服、談論家常事務,通宵達旦。用奶奶的話來說,這是在“熬財”。因為我年齡小,熬不住總想睡覺,奶奶就哄我說:“再熬熬,熬的時候越長,明年家里就會財源滾滾。”
已是半夜時分,奶奶和母親將做好的餃子端了上來。全家人吃著香噴噴的餃子,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真是其樂融融、幸福美滿!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一家人多是坐在電視機前看春節聯歡晚會度除夕。
大年初一,按我們老家的風俗是要早早起床,早早吃餃子,然后就要給街巷的長輩拜年。
初一的早晨,天不明,鞭炮聲就很熱鬧了。我急忙穿上新馬褂、新褲子、新鞋子,戴著新帽子就下了床。那時的新帽子是帽瓢,一身打扮如同“清朝人”一樣。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先將鞭炮系在一根長桿桿上,再將桿桿固定在門環上,然后用火柴去點炮捻子,然后將兩個耳朵捂得嚴嚴的再躲起來。接著,我與姐姐就給爺爺奶奶、父親母親拜年,他們會給我5分錢或1角錢。早飯是餃子。只見奶奶先盛幾碗恭恭敬敬地放在南廈祭祀祖先的桌子上,碗上放著筷子,當然還有幾樣菜。祭祀完畢,全家才可以吃。吃飯時,奶奶說,餃子里有銅錢,誰吃上,誰今年就會有好運氣,就有福。于是,我與姐姐都在碗里翻來翻去搶著吃,結果我吃上了錢,心里說不出的高興。
吃罷餃子,我與巷里的同伴,一家一家去拜年。不論到了哪一家,都要給長輩磕頭,而且連叩三個。大家不論到了哪一家,都受到熱情的迎接與招呼。主人們會端出放有麻花、柿餅、核桃、棗、點心的茶盤,讓我們吃。拜年時所說的話語,大都是祝“春節愉快”“合家歡樂”“萬事如意”“財源廣進”之類。
不到中午,村干部就會敲著鑼鼓來到我們家慰問拜年。因為我們家是“光榮軍屬”。
隨后我跟著爺爺奶奶去九郎廟看家戲。所謂家戲,就是我們村在外的唱戲人與村里的藝人一起唱的戲。戲園子里很熱鬧,有小飯攤,有小貨郎,也有賣各種糖果的。看到這些,我的嘴就饞了起來。奶奶往往會給我買一個“小糖人”。這種糖果非常好吃,是用嘴吹起來的,形態各式各樣。
有一年,我記得家戲唱了好些天,讓家鄉人看得很過癮。它在我的腦子里也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我們村是有名的戲曲之鄉,在劇團里工作的人多,名角也有不少。比如,有晉南丑之稱的趙財旺,有唱正旦“翡翠玉”之稱的李玉成,有后起之秀唱正旦很紅的張金枝,有唱須生后來成為蒲劇界著名導演的韓樹荊及崔金全,有三花臉溫萬保、溫世運、余麥麥等,有唱大花臉的溫戌狗,還有打梆子敲鑼的李仁娃、李義娃……村里民間藝人不少,有前場門打板師傅溫寬心、拉板胡的余更娃、演員胡歡喜、崔二英、崔鳳剛等。
春節是個萬民歡樂的節日。在外藝人與在村藝人結合起來為村民們奉獻了一場場精彩節目,當時主要唱了這樣一些劇目:《三對面》《三娘教子》《六月雪》《罵殿》《二進宮》《表花》《十五貫》《舍飯》《二英頂燈》《清風亭》《寇準背靴》《柜中緣》《蘇三起解》《穆桂英掛帥》《佘太君》《楊六郎》等。
每次看完戲,奶奶總會說“會看看門道、不會看看熱鬧”,又說“看戲那是高臺勸人,不能像狗看星星不知道稀稠”。奶奶的話,那時的我是不懂的,多少年后,才慢慢理解了。這些優秀的歷史劇目,在我的心靈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大年初二就開始走親戚。奶奶會領著我去普樂頭村老舅家里和西開張舅舅家里走動。從初二到初五是出門的高潮。那時出門都靠步行,沒有什么交通工具。出門時帶的是提盒,內裝幾個自家蒸的大饃饃。到哪一家走親戚,就給那家留下大饃饃,那家回我們兩個小饃饃。就是這種禮尚往來,維系著親情,并一代代得以傳承。
大年初五,叫作“破五”。“破五”之內,不能掃院,不能向大門外倒垃圾。這幾天,干什么都要小心翼翼,不能打盤子、打碗等。一過初五,農事就要開始了。
元宵節,我們家鄉稱作“過十五”。這個節日是一個燈節,也是一個鬧紅火熱鬧的文化節。說是“燈節”,我們這里的講究是“十四試燈、十五正燈、十六烘燈”。其意是正月十四晚上,就要打著或掛著燈籠試一試,看行不行;正月十五晚上,家家戶戶的門前就會掛上各種各樣的燈,我們這些孩子就會打著自家制作的燈籠從巷的這頭跑到那頭,從那頭又跑到這頭。雖然無人評比,但實際上是有一比高低的意思的。正月十六晚上要烘燈,也就是將燈籠點著,在巷里玩耍。
小時候,每當正月十五來臨,爺爺或父親就會將燈籠制作好,而且每年都有新的樣式。
人們總說的是“紅火熱鬧節”,是指正月十五這天村里要集中鬧社火。社火是豐富多彩的,有敲鑼鼓的,有放三眼銃的,有踩低蹺、高蹺的,有出高抬的,有表演“小鬼打架”的,有放焰火的,甚至還有劇團助興。這天滿街都是人,十里八村的人會來到我們村看“熱鬧”。大巷里各種叫賣聲此起彼伏。
“元宵節”就要吃元宵。那時沒有今天這種糯米元宵,都是奶奶或母親用黍子面或白燙面包上棗或糖,再用油一炸,“土制”元宵就好了。吃著自家的元宵,心里是甜滋滋的。后來叔父和嬸娘每逢正月十五時就會給家里捎來四川的元宵粉和元宵餡,我們家才吃上了有名的四川湯圓。
清明節,是活人與逝世之人團圓的節日,也就是與自然和祖先“過年”。它是由紀念春秋時期晉國名臣介子推的寒食節演化而來。這一天,爺爺、父親會引著我去河口上墳、掃墓。到墳地后,爺爺、父親便用锨修整每個墳頭。每修整完一個墳頭,就讓我上到墳頂壓個黃紙條,表示后繼有人。修完之后,爺爺和父親對先祖進行祭祀:先是擺上供品,然后燒紙、燒錢,接著舉起酒杯彎腰連灑三遍。我跟在父親身后會連鞠三躬。在墳地,爺爺指著墳頭,給我講述墳里埋的每一位宗親,以讓后輩不忘先人。
這一天,奶奶和母親會煮不少雞蛋讓我吃、讓家人吃,表示子孫繁衍幸福。
爺爺、父親在世時,他們每年都要去墳地祭祀、掃墓,而且都要帶上我。
他們這種慎終追遠、敦親睦族、不忘祖先的傳統美德,深深感染了我、教育了我。從兒時起至今,每年清明節無論多忙,無論在何處,我都要趕回老家紀念祖先。因為先輩是這個家的開拓者、創業者、奠基者,功德無量、恩澤永遠。
五月初五端午節,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的節日。
這天,全家人都要吃甑糕、粽子。甑糕和粽子都是前一天蒸好的。中午飯,爺爺還要喝幾杯雄黃酒。為什么要吃粽子呢?奶奶告訴我說:“屈原被楚王逼得跳江之后,人們為了不讓魚吃屈原的身子,就包了不少粽子扔到江里供魚吃。我們吃粽子是紀念這位忠臣。”
這天,大門的門邊上都要插幾株艾葉,說是可避邪。
這天,奶奶還要將縫好的香包,給我和姐姐戴在身上。大人們也會佩戴這種香包,說是可以驅除五毒。那時,我和姐姐還用指甲草染紅指甲。指甲草名叫鳳仙草,染時要加少許明礬。
最讓我忘不了的是,在端午節前,爺爺或父親抓蛤蟆的事情。
俗語說“癩蛤蟆躲端午”。意思是端午這天是抓不到蛤蟆的,就是蝎子、蜈蚣和蛇也要躲起來。所以,爺爺或父親每年端午之前都要抓一只蛤蟆將其扣在罐罐里。到了端午節這一天,爺爺或父親就會將蛤蟆的嘴弄開并塞上一錠墨,然后用線繩子將其嘴和墨捆得緊緊的。捆好后,他們將蛤蟆掛在院子的墻上晾曬。這到底是為什么?我很不理解。于是,我就問爺爺:“搞這個有什么用呢?”爺爺說:“這可是好藥材,誰身上腫了或出了癤子,只要用它抹一抹就會好。”
中秋節,我們老家叫“八月十五”。過八月十五,要吃月餅。小時候的月餅主要有這樣幾種:一是自做的月餅。我們家有做月餅的模具,還有木刻印。奶奶做月餅,先是和好面,然后包上餡。餡是糖、青紅絲和花生仁、核桃仁、杏仁等。包好月餅后放在模型里一壓,蓋上木印,再在平底鍋上烙。這種月餅很好吃,又甜又酥,直到今天我仍喜歡吃五仁月餅。二是有時家里買些月餅。三是蒸月餅饃。奶奶、母親蒸的月餅饃是很香的,用火一烤更香。這種月餅饃有大盤子那樣大,里面包有油、鹽和椒葉、小茴香等。現在一提起這種月餅饃我就想吃,可惜很難吃到了。
過八月十五,吃的是月餅,走親戚拿的是月餅和月餅饃饃。隨著世事變遷,八月十五成了世人的團圓節。每逢這一天,家里人都要歡聚在一起,早上吃餛飩或餃子,晚上全家團圓賞月,用月餅和瓜果獻月,獻后食之。
對于八月十五,我們老家有許多說法。一是“年怕中秋月怕半”。這句話講的是時間如水流。意思是說,一到中秋,一年就過了大半,就快到年終了。二是“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格外明”。這句話講的是“天人合一”的現象。意思是說,天上的月亮一到中秋是又圓又明。人也是如此,有了喜事就會高興。三是“八月十五滴一星,正月十五雪打燈”。意思是說,中秋節這天如果天下了雨,那么明年的正月十五就會大雪紛紛。這句話講的是氣象。
這些話,都是爺爺奶奶、父親母親告訴我的。幾十年的實踐證明,這些話有一定道理。他們飽經風霜的人生經歷,給了他們智慧和經驗。他們不僅自己享用著這些經驗,而且又把經驗傳給了姐姐和我。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