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1-12-30
■裴國杰
垣曲縣西哄村和陽城縣西哄哄村中間夾著一條河,人稱“西哄河”。沿河逆流北行5里許,曲徑通幽處有個原始村落,建筑群隔河而立,莊子雖不大卻很別致,古色古香像一幅水墨畫。瞧!那家墻上有四個朱紅大字——白寺溝村。村子中央最高處有個遠近聞名的“三縣大院”,這就是白寺溝既神奇又神秘之所在。
歷山在垣曲、沁水、翼城、陽城四縣交界之地,地形復雜,交通閉塞,民俗多元。村民錮于迷信,所以這里的廟宇較為多見。原先,白寺溝里大大小小的寺廟不計其數,其中最有名的是“白馬寺院”,建筑年代大約在元朝中葉。一河南醫家騎白馬欲西行翼城拜師,不料行至這里一大石龕旁,忽然口吐鮮血,恍惚墜馬,轉眼間一命歸西。他的兒子發現父親二十天未歸,一種不祥之感涌上心頭。于是弟兄二人沿路尋父。路過這里一打聽,才知道他們的父親于此遭遇不測,已被好心村民用草席卷住埋在石龕下。二人對村民千叩萬謝后,又往墳堆上添了十來擔土,牽著白馬回到了中原。三年后,醫家的兩個兒子平步青云,職高位顯,他們覺得可能是父親葬到了風水寶地,后代得到了保佑。又過了兩三年,弟兄兩人官上加官,飛黃騰達,于是二人又來到這里,仿照老家洛陽白馬寺的建制,在這里建造了一門二進寺院,取名白馬寺院,并在石龕上刻碑記事。這個寺院在方圓百十里名氣大得很,香火十分旺盛。從此,人們把這個莊子起了個名字——白寺溝。寺的對面兩個山頭上各自建有姑姑庵。我們可以想象當年白寺溝的盛況:天是湛藍湛藍的,隨風而飄的云彩像巨大的棉花團,一會兒變成奔馬,一會兒變成游龍,在風的作用下,又變成了仙山瓊閣,既透明又有立體感。筆直的青山上綠樹婆娑,樹蔭里的獼猴時隱時現。清澈的河水潺潺向南流,水中的魚兒游來游去,蝌蚪、螃蟹淺底恣行。河邊雙層院落依山而建,建筑呈階梯狀遞進,層次分明,富于動感,在綠樹的掩映下別具一格。白馬寺院在連片的民居襯托下,威武壯觀。可惜的是,日本侵華期間,實行“三光”政策,昔日輝煌興盛的白馬寺院被一把大火化為烏有。
據考,白寺溝王姓始祖是元朝末期官府移民南遷過來的,隊伍里有王姓弟兄二人,官卒計劃把這群人押送至齊魯大地,當行至這個溝內,其中一人趁官卒松懈,掙脫繩索閃進了樹林里,從此落籍于此,先搭了間茅草房,繼而開地、娶妻、生子,扎下根來。
這個世外桃源,是所有人忍不住要去的地方。白寺溝吸引人的地方可不少,丹霞山、瀑布、深潭、村落、古林、獼猴群和娃娃魚等,樣樣都值得一觀。走進白寺溝,如同走進地理書的插圖中,村路就是天然的石板,或平直或有臺階,走幾步是青色的,再走幾步就變成了紅色,繼續往前走,不是白的就是花色的。兩岸間有一條清亮的大河,河里的石頭有的比牛大,更多的比整座房子還要大許多。古村落被歷史的煙云熏過,所以顯得古色古香,折射出千年來古村的喜怒哀樂。從這暗淡破敗的青磚灰瓦上,從這斑駁剝落的石板磚壁上,再從蔓延著青苔的墻角,我們能看到千年的日升月落,內心多了一份滄桑,心靈收獲到一份厚重與沉穩。
所謂“三縣大院”,就是河西最高處的那座四合院。也許是故土難離,院里曾同時居住了同胞兄弟三人,他們各自成家后,誰也不愿往外搬。新中國成立后,政府搞行政區劃時,考慮到此院位于垣曲、陽城和沁水三縣之交點,不得已瓜分為三。二十年前,我來此販運糧食,曾與居住在院子里的幾個人在河邊聊過天。站著抽旱煙的人說:“我是垣曲人。”坐在石頭上端碗吃飯的說:“我是陽城人。”呵呵!當談起“三縣大院”,弟兄倆眉飛色舞地大侃特侃,院子里有兩部電話座機,一部是垣曲人的,另一部是陽城人的,兩個電話通話,一度還得出漫游費。夏天收完麥子,由于垣曲是貧困縣,全部減免公糧。而陽城人還須交公糧。婚喪嫁娶風俗上差異也很大,三個縣三個樣,常因為禮數多少讓人為難。在全國,雞鳴聽三省的地方多得很,然而,一個偏僻的農家院子里同時住三個縣的人,是亙古未有的奇談,招引得千千萬萬的外地人慕名前來。院子里有一塊練功石,重二百來斤,因為太大太重,只能靜靜地躺在地上。其余的小一點的練功石器均被族人順手牽羊了。練功石的主人名叫王法囤。提起王法囤,他可是個如雷貫耳的人物,垣曲歷山西哄人,生于清朝康熙年間,武功高強,練就了刀槍不入的蓋世神功。據說,人家喂牛時用的大筐也是用石頭做成的。他赤身背對石崖,就能像猴子一樣攀上山頂。據白寺溝里的人傳言,陽城縣城隍廟里的過門石就是王法囤徒手砍斷的,遺跡猶存。王法囤是正義之士,為了反抗清廷腐敗官員壟斷糧食和食鹽,曾在陽城縣董封鄉帶領農民起義,被陽城籍的在朝官員鎮壓。官府得知王是個孝子,先把他的母親和妻子關進太原府監獄。王法囤救母心切,投監將母親與妻子換回。官府對其斷糧斷水,最后對其行五馬分尸之刑。然而正義必勝,公平必勝,顛倒的歷史最終會被撥亂反正。據說,特赦王法囤的文書送至太原府前一刻,官府已行刑完畢。后來朝廷為王法囤恢復了名譽,追封其為民族英雄。有道是墻內開花墻外香,王法囤是垣曲人,垣曲的史籍上沒有提到,《陽城縣志》卻對其大書特書。人們還把他的事跡編成戲曲《王法囤鬧鹽糧》,長演不衰。
白寺溝注定不平凡,無關風月,無關錢財。這里是革命老區,鄧小平、朱德、劉少奇等老一輩革命家曾在這里播下革命的火種。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里的鄉民純樸和善,與世無爭。他們的生活簡單殷實。村民以養蜂、養牛羊為主,一年到頭閑不了,春天刨蟲草,夏天挖菖蒲,秋天采猴頭木耳,冬天捋連翹五味子,一個家庭年收入少說也有七八萬元。這里的核桃最馳名,皮薄肉厚噴噴香,有的人家光收獲核桃就有三四千斤。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白寺溝人說的方言和衣食住行完全跟隨各縣的風俗。這里的水土最宜種谷、種麻,小米的營養價值極高。這里的人一日三餐離不開小米,用他們的話說,一天不吃兩頓小米干飯,心里就像缺了個啥。
白寺溝山奇水秀,這就注定了別處沒有的東西這里都有,別處有的這里更好。溝后面連綿的丹霞山,山石壁立,奇形怪狀。深谷里的水長流不息,純凈得讓人移不開眼睛,游人口渴了掬起來就能喝,且多飲者肚子不脹不痛。山上的獼猴和水里的娃娃魚是這里響當當的品牌,其種群最老、最好、最純。這里也是我國獼猴和娃娃魚生存的最北界。
“一招鮮吃遍天”。白寺溝有幾招?你佩服嗎?
在這里的幽靜從容里,我分明看到了回憶如沙漏,一點一點流入心田,那些漸行漸遠的故事,如窗欞上的牡丹雕花,風動中歸復平靜,平靜中又慢慢鮮活芬芳,招來蜂、引來蝶,飛舞在濕潤的河谷中、河風中、河水上。聽!白馬寺院悠揚的鐘聲,隨云兒飄來又飄去……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