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1-08-02
記者 陳永年
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3.4%,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3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31.5%,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同比增長38%,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10%以上……
上半年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都在兩位數,這對于經濟體量較大的河津市著實不易,特別是在二季度項目建設考核全市排名中,河津市更是一舉獲得第一名的成績。
7月28日,看項目、進工地,一番采訪,記者感受到了不一樣的河津。
山西耿翔科技有限公司廠房內,各種設備已經安裝完畢,工人們在仔細調試。陳永年攝
成色更綠
向綜合利用要增量
山西曙光建材有限公司內,一條廠區路,將一期和二期兩個項目分開。
2009年投產的一期項目,年可產6000萬塊煤矸石燒結磚,如今正一批批源源不斷地往外拉運成品。路對面的二期項目,廠房、干燥窯、隧道窯已經建成,設備安裝也已完成70%,10月份準備點火投產。
對于山西曙光建材有限公司經理楊黑廷來講,兩個項目都是自己的孩子。但話里話外,他對于二期還是更偏愛一些。
“二期的自動化程度在全國不敢說,在全省肯定是最高的,環保裝備同樣也是標準最高的。”他說。
二期項目全部實行智能化、自動化生產,核心裝備、焙燒過程由電腦控制,窯爐運轉設備全部實現遙控操作,同時還配備了全自動切碼運系統和全自動打包系統。值得一提的是,項目配套了價值4000萬余元的集煙氣脫硫、脫硝、脫白、濕電除塵于一體的高標準環保設施,所采用的半干法脫硫技術在建材行業是最先進的。僅是環保設施的投入,就可以建一個小型的磚廠。
山西曙光集團一直被固廢排放所困擾,僅是洗煤車間每年50萬噸的煤矸石固廢,處理起來就不是一筆小費用。如今,通過兩個建材生產項目,每年可將30萬噸煤矸石轉化成1.3億塊煤矸石燒結磚。而且在這個轉化過程中,除了生產設備的投入外,只需要電費、人工費用和設備維修的費用,連燃料都不需要外加。
“這是一個干干凈凈的環保項目,本身項目每年有4000萬元的產值,如果再加上企業本來處理固廢的投入,經濟效益更大。當然,最大的效益還是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楊黑廷說,“有了這個項目,我們的煤矸石都成寶了,現在煤矸石老板都不讓賣,攢著做磚呢。”
從一期到二期,在山西曙光建材有限公司跨越12年的固廢綜合利用進程中,不僅能看到技術的迭代,更能體察到環保和生態在企業和社會發展中越來越高的權重。
艷陽之下,每顆水珠都會反射光芒。
來到山西耿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耿翔科技”)廠房內,只見各種設備已經安裝完畢,工人們正在分臺、分段仔細調試,為年底的正式投產做準備。
耿翔科技的除塵灰綜合利用項目是河津市2021年重點工程,該公司利用原有廢棄廠房建設,投資2億元,采用中南大學最新研究成果建設兩條氧化鋅生產線,配套沉降氧化室、高效脫硫塔等新型環保設備,廢棄金屬的回收率可達98%以上。在這里,原本為工業廢棄物的除塵灰,全部轉化為氧化鋅、氯化鈉、氮化鉀、石膏等產品。
該項目的主要原料是鋼鐵企業的高爐除塵灰,項目投產后將有效解決河津市兩家鋼鐵企業的布袋除塵灰綜合利用問題,同時還可以輻射周邊的高義、建龍、龍鋼等鋼鐵企業,產品廣泛應用于醫療、陶瓷、建材、紡織等行業,工藝在全國甚至全球都處于領先水平。
耿翔科技辦公室主任趙楠說:“我們這個項目最大的特點就是環保,將除塵灰全部利用了,甚至生產過程中產生的余熱和蒸汽也實現了循環綜合利用。年底投產達效后,年可上繳稅費2000萬元,新增就業崗位100余個。”
人們對于鋼鐵冶煉企業“傻大黑粗”的傳統印象,更多是源于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各種廢棄物。如今,河津市正通過資源的綜合利用,將原來需要投入資金處理的廢棄物變成能帶來收益的原材料,實現增量效益。河津市僅僅是今年在建的固廢綜合利用項目就有5個,總投資4.5億元,全部建成后年可完成產值1.4億元。
目前,河津市工業企業年排放工業固廢約500萬噸,現有綜合利用企業23家,年可消化工業固廢約350萬噸,綜合利用率達到70%。其中,脫硫石膏利用率91%,煤矸石利用率78%,冶煉廢渣利用率78%,初步形成了以煤矸石新材料、粉煤灰新型材料為主的資源綜合利用產業集群。

在宏達集團130萬噸/年球團礦生產項目工地上,工人們在加緊施工。陳永年攝
節奏更快
向壓茬攻堅要能量
在宏達集團130萬噸/年球團礦生產項目工地上,工人正在加緊施工。目前鋼結構的廠房主體基本完工,已進入緊張有序的電器設備安裝階段。
高爐煉鐵以礦粉為原料,但如果礦粉直接入爐的話,高爐的透氣性會變差,會降低冶煉效率甚至無法冶煉。為此,企業一般都是先將礦粉做成燒結礦或球團礦再進行冶煉。
宏達集團的高爐煉鐵,以前大部分是購買礦粉自制燒結礦,同時再外購少部分球團礦摻雜使用。如今,球團礦生產項目投產后,不僅可以減輕集團燒結礦的生產壓力,還可以通過大幅增加球團礦的使用比例來提高出鐵率。
項目新聘的設備工程師嚴紅霞說:“項目采用了行業內最新的鏈箅機生產工藝,產量高、能耗小。但我對這個項目印象最深的還是環保設施,我參建過三個球團礦生產項目,這里的環保設施是最全的,從原料倉到傳送帶再到每臺設備,都有環保設施。”
這個標志著宏達集團向著產業鏈上游延伸的重大項目,總投資5億元,去年12月開工,預計今年11月投產。項目在一年內從開工建設走到達產達效,在宏達集團已不新鮮。
去年宏達集團開工了6個項目,總投資20.6億元。其中,2×100噸精品鋼、2萬立方米制氧、2×6MW余熱發電、8萬立方米煤氣柜等4個項目均實現當年開工、當年投產、當年達效。而今年,宏達集團又投資34億元,開工建設了6個項目,預計明年9月底全部建成投產。
要加快項目的建設速度,讓越來越多的項目變成“年內”項目,就必須抓住并著力解決項目推進過程中存在的重點和難點問題。這,離不開政府部門的支持。
面對一季度經濟指標不盡如人意的情況,河津市在二季度尋找差距、加壓奮進。從客觀上入手分析數據,從主觀上剖析根源,約談相關部門負責人,責令分管副市長在河津市委常委會上作表態發言,并多次召開專門會議安排部署,明確項目時間表、路線圖、責任書,全力推進項目建設。
為加快重點項目建設,河津市繼續實行“一個項目、一名領導、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重點項目領導包聯制度,成立由縣級領導牽頭、項目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項目推進工作組,及時了解項目進展、協調解決存在問題,不定期專題召開項目情況推進會議,形成齊心協力、狠抓落實的整體合力。工作組深入項目建設現場,靠前督導落實,先后深入各項目現場560人次,對接項目單位65個,解決各類問題50余個,有力地推動了項目建設。
面對調研中發現的具體問題,河津市多措并舉創新思路予以解決。強化“項目為王”理念,嚴格落實“領導包聯、掛圖作戰、周周研判、壓茬推進、嚴格考核”項目建設推進機制,先后組織召開了20余次重點項目調度會議,了解各建設領域、各包聯領導包聯項目進展情況,匯總配合分管領導解決項目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制作項目推進進度圖,把“時間表”變成“計時表”,建立項目工作臺賬,明確項目開竣工時間、投資計劃、責任單位、包聯領導等內容,掛圖作戰,加大督查落實力度,做實項目推進工作。相關責任人靠前督導服務,先后深入100個重點項目現場進行全面摸排走訪,對已開工項目進行實地查看并拍照留檔,未開工項目逐個收集進展情況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認識到位,措施到位,河津市的項目建設按下了“快進鍵”。
今年以來,該市堅持守穩基本盤、延伸價值鏈、拓展生態圈、主動求發展,加快推進安昆新能源369萬噸焦化、龍門172萬噸焦化、宏達鋼鐵130萬噸球團、龍清環保6萬噸高效活性炭、黃河流域河津段生態治理修復等總投資582億元的100個重點項目,先后4次集中開工重點項目51個,開工率51%;完成投資26.7億元,帶動全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41億元,增長13%;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3.4%;財政總收入29.85億元,增長50.6%;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8億元,增長38%,順利實現時間任務“雙過半”,特別是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7.7億元,同比增長30%,由一季度排名第13名躍升到運城前列。

山西曙光建材有限公司二期項目,廠房、干燥窯、隧道窯已經建成。陳永年攝
保障更強
向最優環境要變量
“原來辦營業執照、印章刻制、銀行開戶等業務,需要跑好幾個部門,全部辦完要近一個月時間,現在不到一天就辦完了所有手續。”河津市阿慶商貿有限公司負責人孫女士比較今昔變化,非常高興。
為解決開辦企業需要多個部門、多個窗口來回跑,辦理鏈條長、時間長的問題,河津市政務服務中心設立了“一站式”企業開辦專區,越來越多像孫女士一樣的創業者成為受益者。
所有優化營商環境的改革和創新,都是“政府更有為”之后的“企業更有利”。
河津市制定了《優化營商環境新100條》,深化“五減”專項改革,推行企業開辦“2100模式”,將6個環節壓縮為2個環節,實現1個工作日辦結,零費用、零跑腿。上半年,該市新開辦企業1041戶,同比增長15.4%,平均每天有6家企業落戶河津。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扎實推進“千人千企”精準幫扶,18個幫扶小組深入119家企業幫助解決具體問題66個。制定全省縣級首家《優化營商環境考核辦法》,將對表、對標、對接的理念與干部考核管理相結合,推動從“以人管事”轉變為“制度管理”。開展優化營商環境專項行動,共立案審查調查破壞營商環境案件27件,給予黨紀政務處分15人。開設《請人民閱卷》電視問政欄目,所有鄉鎮(街道)、市直重點部門全部進行公開承諾,接受人民監督。
在優惠政策和地理位置的競爭空間越來越小后,如今,招商引資的比拼已經主要圍繞營商環境來展開。營商環境,已成為縣域經濟競爭力的重要變量。
簽約項目21個,簽約金額205.2億元,完成年度任務的81.4%;已開工項目19個,開工率90.5%,到位資金24.7億元,完成年度任務的98.8%。這是河津市上半年項目招引的成績單。
今年以來,該市強化“政策引領、科技賦能、金融助力、人才支撐”,立足主導產業,圍繞招商圖譜,主攻重點產業、重點區域和重大項目不動搖,做到任務再重不降格要求,壓力再大不以次充好,切實提高項目招引的體量、增量和科技含量,確保“招一個成一個,招一個像一個”。
項目招引只是項目建設的前提,讓招引的項目更好、更快地落地、開工、達產達效,離不開更好的服務和更優的環境。
為了更好地服務和保障項目,河津市嚴格落實“三個一批”和“五個一”項目推進機制,所有縣處級干部全部包聯重點項目,解決用水、用電、用地等各類問題。河津經濟技術開發區深化“三化三制”改革,加快管運分離步伐,推行“承諾制+標準地+全代辦”改革,共出讓4宗“標準地”1830.4畝。上半年,開發區產出強度達到160.9萬元/畝,在全省開發區重點工作推進情況通報中,名列第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