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1-06-29
記者 董戰軒

黃河岸畔說豐年
黃汾岸畔,麥浪翻空,沃野躍金。
芒種前后,河東大地驕陽似火,麥田里泛起片片金黃,飽滿的麥穗彎腰低垂,田間地頭到處是忙著收割的農民,大家緊抓天氣晴好的有利時機,全方位投入小麥搶收中,一派豐收景象令人振奮。連日來,通過實地走訪,記者切身感受到在各級農業農村及相關部門的指導協調下,全市上下全力做好“三夏”工作的蓬勃激情和務實干勁。

表彰“最美種糧人”
5月22日,收割機在鹽湖區南城街道銀張村的麥田里來回穿梭,金色麥粒從收割機倉門傾瀉而下,當地農民收獲了今年的第一鐮小麥。與此同時,在當地農機部門的統籌安排下,大型聯合收割機在前面“跑”,小型深松機、播種機在后面“追”。這種夏收夏播“一條龍”服務受到了當地農民的廣泛認可和好評。

表彰“最美種業人”
6月5日,在位于聞喜縣郭家莊鎮衛家莊村的有機旱作農業核心示范區,人機互動搶收小麥的勞動場景同樣令人振奮。“今年該示范區種植的小麥穗大粒多且飽滿,千粒重足,產量可觀。經過我們農業部門測產,該示范區今年小麥產量好于往年,豐收已成定局。”聞喜縣農業農村局技術站站長張文麗告訴記者。聞喜縣是以種植小麥為主的產糧大縣,是優質強筋專用小麥商品糧生產基地和全國糧食生產重點縣。2019年,該縣被確定為山西省第二批有機旱作農業示范縣,通過“樹樣板、建基地、創品牌、簽訂單、重認證”等舉措,率先蹚出了一條具有聞喜特色的旱作農業發展之路。記者走訪期間,600余臺大型農機正分布于該縣12個鄉鎮,幫助農民適時收獲,成熟一塊,收獲一塊,確保顆粒歸倉。

表彰“最美農技員”
同樣是6月5日,在永濟市黃河灘涂小麥夏收現場,4臺自走式聯合收割機正在有序作業。永濟市今年小麥種植面積達47.5萬畝,較上年增加0.7萬畝,實現了“糧食面積只增不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永濟市于2019年依托部級糧食綠色高質高效示范項目,創新啟用了物聯網精準化栽培管理系統,工作人員通過手機和電腦即可實時監測小麥不同生育期的各種數據。此舉開創了全省小麥栽培管理大數據應用的先河。目前,該市小麥種植物聯網精準化栽培管理系統應用區域達17萬畝。小麥種植物聯化管理為提升該市乃至運城小麥的品牌競爭力和國內影響力,推進運城市黃汾流域小麥產業高質量發展,打造山西南部小麥種業“芯片”生產工廠奠定了科學基礎,全面助推了糧食產業轉型發展。

人機互動
畝均產麥611.5公斤,800畝地產麥48.92萬公斤!6月16日,芮城縣遠鵬家庭農場今年的小麥產量正式測定。“加上秋糧,800畝地年收入可以輕松過百萬元。”該農場負責人胡天妮粗略估算了一下。遠鵬家庭農場位于芮城縣東壚鄉,800畝地被分成80個區,地頭建有一間控制室,地里每個區都設有獨立的開關,在智能噴灌系統的布局和操控下,加上水肥一體化系統、5G物聯網、傳感器、地下管道等軟硬件建設,澆水施肥“一鍵搞定”,土壤濕度、溫度、酸堿度等全部實現數字化管理,并實時呈現在控制室大屏或手機屏幕上。“澆水施肥是限制糧食種植機械化的主要瓶頸。以前采用大水漫灌,800畝地澆一遍就得一個月,耽誤農時不說,還費水費工,造成肥料流失。改成智能噴灌系統,4天就能澆完,還增加了10%的可耕作面積。”配合實地操作演示,胡天妮道出了遠鵬家庭農場小麥豐產豐收的奧秘。

顆粒歸倉
6月16日,在稷山縣稷峰鎮太杜村小麥收割現場,多輛大型聯合收割機、拖拉機來回穿梭,現場一派繁忙景象。其間,由稷山縣農業農村局、縣農經中心等相關部門負責人組成的指導組實地察看了小麥聯合收割機、免耕施肥播種機等現代化農機具作業效果,詳細詢問了合作社理事長農業生產托管項目實施進度、服務農戶數、農業機械投入等情況。“以前靠天吃飯,種地成本高,現在老百姓把地交給合作社統一管理,就能享受我們的‘耕、種、防、收、烘干、銷售’等一條龍服務,既省心又省力,還能外出務工再掙一份錢。”稷山縣鑫農機服務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三娃說,合作社每年托管農戶土地8000余畝,服務農戶2000余家,投入農機60余臺,每畝地為農戶增收50元至100元。
據專家現場分析,我市小麥長勢好于去年,好于常年。從產量三要素來看,畝穗數與常年基本持平,穗粒數、千粒重增加,全市夏糧豐收已成定局。去年秋播以來,冬小麥主產區墑情基礎好。特別是入春以來,冬小麥主產區降雨量總體偏多,溫度回升快,加上田間管理措施到位,都對冬小麥生長和產量形成非常有利,為豐產奠定了基礎。
長期以來,我市小麥年產量穩定在13億公斤以上,占到全省小麥總產量的55%,是華北地區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運城小麥的生產事關山西“米袋子”是否充裕。

永濟董村農場小麥搶收現場
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實施農業“特”“優”戰略,加快建設黃汾百萬畝糧食優質高產高效示范基地,全力支持F型雜交小麥技術攻關,建設運城現代種業創新平臺,著力將“運城面粉”打造成為新的國家級地理品牌,有效推動了小麥產業高質量發展。
一邊是濤濤母親河的大河圣境,一邊是麥浪翻滾的豐收景象……悠久的農耕文明和先進的現代農業技術,在黃河岸畔,在河東大地,交相輝映,開花結果。6月8日至15日,“黃河情·麥穗香”2021運城小麥文化節成功舉辦。開幕儀式現場,與會領導、嘉賓為“最美種糧人”“最美種業人”“最美農技員”代表頒獎;為運城優質小麥、運城面粉進行新聞發布;為“運城有機旱作小麥”頒發第十八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最具影響力農產品品牌”獎;芮城、永濟、稷山、聞喜4個縣(市)視頻聯動直播麥收場景。在此基礎上,招商引資、考察調研、“黃河岸邊尋麥香”大型農耕文化之旅直播周等系列活動接續舉辦,有效弘揚了悠久的黃河文明,擴大了運城優質小麥和運城面粉的市場知名度與影響力,為運城小麥高質量發展賦能。“糧食安全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運城作為國家劃定的黃淮海優質小麥生產帶,舉辦好小麥文化節,既傳承弘揚了農耕文化,又打造了現代糧食品牌,必將成為運城鄉村振興的一張亮麗名片。”中國合作經濟學會會長、原農業部總農藝師孫中華說。
立足“提單產、保總產”,我市各級農業農村部門通過建設高標準農田,綜合實施灌溉排水、土地平整、田間道路改造提升、排灌站修建、機井修復配套、節水管灌安裝等工程,逐年提高農業基礎設施水平。與此同時,大力推廣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改善土壤理化性狀。
在上級部門的支持下,我市全面推廣小麥新品種新技術,提高良種良法和關鍵技術的到位率和覆蓋率,大力實施糧食綠色增產增效和有機旱作等集成項目,推廣了一批綠色高產高效技術模式,促進全市小麥產業綠色、優質、高效發展。可以說,豐產豐收的背后,都是通過技術集成來助力糧食生產的穩步推進和糧食產量的連年攀高。記者從農業部門了解到,今年全市小麥生產實現了種植面積、單產、總產“三增加”,預計全市小麥總產量比去年增加8%左右。
目前,我市夏糧收獲已經基本結束。在此,相關專家提醒相關部門和廣大農戶,在抓緊夏糧收獲、確保顆粒歸倉的同時,還要抓好夏種和夏管,提高復種指數和夏種質量,抓好秋糧田間管理,為奪取全年糧食豐收奠定基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