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1-06-26
記者 王文軍
盛夏時節,黃河臨猗段岸邊土崖上的綠化帶整齊劃一,與崖下奔流的黃河水相映生輝,構成一幅美麗的綠色生態畫卷。
永濟伍姓湖濕地公園,草木蔥蘢,波平如鏡,遠處的中條山倒映在碧波之中,山水相連,水天一色,令人心曠神怡。
鹽湖區蠶坊村一帶,今春栽植的白皮松、國槐、皂角等樹木茁壯成長,南山百公里綠廊建設工程成效顯著,綠色正成為中條山山麓的底色。
……
這是我市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閃光注解。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是黨之大計、國之大計、民之大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來抓,以創建黃河流域(運城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為牽引,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堅決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狠抓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反饋問題整改,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得到改善,美麗運城建設風生水起、日新月異。
深謀遠慮,加快構建生態文明建設“四梁八柱”,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
5月25日,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生態環境保護“夏季攻勢”動員大會,強調,要利用5月至9月天氣晴好的有利時段,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做足提前量,攻克影響我市生態環境質量的突出問題,拔出久治不愈的污染病根,著力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環境獲得感。
這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在生態文明建設上打好主動仗的一個生動縮影。
生態興則文明興。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綠色發展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題中之意;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系列重大部署,宣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決心。
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去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把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重大政治任務,進一步深化了對“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感知和理解,切實增強了學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思想自覺、政治自覺和行動自覺。
——強化頂層設計,圍繞貫徹省委、省政府“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修復治理決策部署,在全省率先啟動編制《創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規劃》,科學編制汾河流域運城段《生態修復規劃實施方案》《生態景觀規劃(2020-2035年)》,明確了“控污、清淤、增濕、綠岸、調水”五大工作重點;圍繞省委、省政府“五湖治理”要求,科學編制鹽湖、伍姓湖生態保護與修復規劃,提出了把鹽湖打造成“三晉明珠、華夏母親湖、池鹽文化國際旅游目的地”,把伍姓湖打造成“三晉碧水源、鳥類棲息地、伍姓文化休閑旅游勝地”的目標定位;圍繞做好“生態+文化+旅游”文章,規劃建設沿黃美麗鄉村示范帶、沿汾生態文旅融合示范帶、沿涑水河田園風光示范帶、綠水青山中條新生態文旅經濟示范帶、峨嵋嶺綠色產業示范帶5條綠色走廊。
——強化組織領導,通過召開市委常委會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專題會議和現場推進會等會議,對生態文明建設、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及“回頭看”反饋意見整改等,進行認真研究和縝密部署。特別是2020年4月成立了市委書記丁小強,市委副書記、市長儲祥好任雙主任的運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并延伸至縣鄉兩級,形成了組織架構的“四梁八柱”;制定《運城市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加強屬地管理和“管行業必須管環保、管業務必須管環保、管生產經營必須管環保”的硬性約束,明確44個單位工作職責,健全調度、約談、問責等工作機制,壓實各級各部門工作職責。
——強化立法保障,堅持用法治化手段推進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近年來,市人大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立法工作,先后制定和頒布了《運城市大氣污染防治條例》《運城市鹽湖保護條例》《涑水河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條例》《運城市農村環境衛生管理辦法》《運城市禁止燃放煙花爆竹規定》,加快構建環境保護“四梁八柱”法規框架,不斷加大依法治理大氣、水、土壤污染的力度,促進一批環保突出問題得到解決,全市生態環保總體態勢、發展方式與動能、生態環境質量狀況與生態文明建設格局發生了積極變化。
伴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各項舉措的全力實施,全市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十三五”期間,全市壓減焦化產能任務全部完成,空氣綜合指數下降9.6%,PM2.5濃度下降6.6%,中心城區優良天數增加44天;全面取締黃河、汾河干流沿岸1公里內的污染企業,7個國考、4個省考斷面全部退出劣V類,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完成廢棄礦山修復治理5400余畝,造林綠化32.1萬畝,榮獲“國家園林城市”稱號……
聚焦重點難點,保護與修復齊頭并進,著力補齊一塊塊生態短板
2020年9月底,具有4000多年開發歷史的鹽湖,迎來其漫長生命期的一次重要轉型,開啟了“退鹽還湖”“還湖于民”的生態修復工作。與此同時,開展周邊的山體、林湖修復工作,包括560畝鹽湖北坡綠化、4800畝荒灘綠化、3000畝鹽湖南北兩岸濕地綠化、400余畝廢棄礦山治理恢復等,鹽湖正在還原本來面貌。
這一歷史性舉措的背后,彰顯了我市生態文明建設新境界。
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把生態保護與修復和調結構、促轉型、惠民生緊密結合,著力補齊一塊塊生態短板。
——強力推進重大生態系統修復治理。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堅持“拆違、治污、清淤、綠化、增濕、添景”一體推進。2020年,黃河流域(運城段)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雙十工程”中“十大生態保護工程”,已開工87個,完成投資68億元;凍結42個影響山體生態的備案風電項目,停止新批建筑石料礦山,嚴厲打擊私挖濫采行為,修復治理廢棄礦山5400余畝;開展“綠滿運城”行動,統籌綠化美化彩化財化,造林32.1萬畝,超過省定任務42.3個百分點,中心城市5個高速路口完成綠化提升改造,打造了城市窗口新形象。
——強力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強化大氣治理,堅持“控煤、治污、管車、降塵”四管齊下,綜合施策、精準治污,全市環境空氣質量得到不斷改善。2020年,中心城區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5.36、下降9.6%,優良天數242天、增加44天;強化土壤污染防治,完成60個地塊的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工作,啟動稷山、河津兩個污染地塊治理和修復試點項目,完成省下達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任務,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7%。
——強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堅持“清、拆、改、種、建”五治并舉,扎實開展農村人居環境集中整治百日攻堅、愛國衛生運動季等行動。僅2020年,全市就清理農業農村生產生活垃圾94.85萬噸,新改造農村戶廁4.48萬座,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3.8%,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1%,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備配套率達97.5%。
一切成就,都是過往。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向全市人民釋放出堅定走綠色發展之路的強烈信號:要筑牢綠色發展底線,踐行“兩山”理論,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讓運城的天更藍、水更清、山更綠。
久久為功,接續用力推進生態環境修復和改善,為全面開啟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運城篇章奠定堅實的生態環境基礎
水波蕩漾、蘆葦輕搖、涼風習習……環境曾經一度惡化的伍姓湖,隨著近年來一系列修復和治理項目的實施,重現了“湖波泮淼不知遠,澄作汪汪千頃波”的全新風采。
年近六旬的永濟市市民侯波從小就生活在伍姓湖邊上,親眼見證了湖水的萎縮與恢復。
“小時候,伍姓湖水面比現在還大,到了夏天荷花多的望不到邊,后來環境惡化,水越來越少,漸漸成為臭水湖,周圍幾乎沒草了,魚、鳥也不見了。”侯玉廣告訴記者,如今生態好了,水面逐漸恢復了,鳥和魚也都回來了。
棲居在青山碧水之間,是人們共同的心愿。
黨的十八大以來,經過不懈努力,我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同時,必須清醒看到,我市生態文明建設挑戰重重、壓力巨大、矛盾突出,還有不少難關要過、硬骨頭要啃、頑瘴痼疾要治,形勢仍然十分嚴峻。
“生態環境修復和改善,是一個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須堅持不懈、奮發有為。”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指出。
進入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運城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
——將“守護修復綠水青山向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轉變”作為“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之一。
——將“黃河流域(運城段)生態修復和保護取得重大成效,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高水平建成美麗運城”作為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遠景目標之一。
——設專篇對“實施生態優先戰略,描繪秀美河東新畫卷”作出具體部署和安排,明確要求以“十大生態保護工程”為主抓手,加強環境污染綜合防治,促進生態產品價值轉化,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運城,創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示范區。
藍圖已經繪就,奮斗書寫輝煌。
“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運城也不例外。
我市的“十四五”規劃綱要和今年的政府報告明確提出:
——加快黃河干支流生態廊道建設。統籌河道水域、岸線、灘涂生態建設,以黃河干流、汾河、涑水河為主體,加快構建黃河干支流生態廊道系統。
——完善自然保護地體系。統籌做好“三河兩山三湖”生態修復治理,加快官道河、姚暹渠禹都段、鴨子池、干河生態整治,啟動實施南山裸露山體生態修復,還河東大地碧水清波和巍巍中條。
——全面加強耕地保護。繼續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強規劃管控和用途管制,強化永久基本農田對城市開發建設的剛性約束作用,進一步完善耕地保護目標責任制,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
——多措并舉打好“三大保衛戰”。推動集中供熱、平原地區清潔取暖全覆蓋,實現“散亂污”企業動態清零,持續推進工業企業深度治理和餐飲油煙排放專項整治,全力甩掉PM2.5濃度排名靠后的帽子,優良天數比例完成省考核目標。
——深入開展城鄉國土綠化。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抓手,大力開展“綠滿運城”行動,全面推行林長制,堅持綠化彩化財化相結合,深入開展黃河汾河沿岸、中條山北麓、廢棄露天礦山綠化,完成植樹造林16.7萬畝、水土流失治理36.9萬畝。
——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做好報廢汽車、廢鋼、廢鋁等回收工作,推動資源循環利用,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力爭實現公共機構全覆蓋,全面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制品,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使綠色消費、綠色出行、綠色居住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
開局之年起好步、開好頭,對美麗運城建設至關重要。
新任務賦予新使命,新征程展現新作為。
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運城生態文明建設的征途還在繼續,步履愈加堅定、思路愈加清晰。
腳踏實地、迎難而上,我們一定能夠以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經濟高質量高速度發展,氣勢恢宏的綠色發展畫卷必將在河東大地上鋪展得更加廣闊、更加靈動。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