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21-06-21
記者 解世忠 陳永年
只要有手機信號就可以澆水施肥,800畝地一年從種到收只需要365個工,收益比傳統種植方式增加一倍……
“未來農業”,已然來臨!
“未來農業”啥模樣?在芮城縣東壚鄉,遠鵬家庭農場關于糧食生產形態、效率、收益等方面的探索,可見一斑。

“未來”耕作方式
遠鵬家庭農場位于黃河灘地。
6月11日早上5時,3臺收割機歷時兩天,800畝小麥全部收割完畢。過了7個小時,跟在收割機之后的3臺玉米播種機,即時播下玉米種子。
播種掃尾之際,50歲的農場主胡天妮,坐在地頭的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控制室內,向記者介紹他冠以“智慧”的農場。
為了不占土地,鋼架結構的控制室橫架在田間道路上方,四周用玻璃封閉。站在室內,向四周環視,一眼望不到邊的土地,能看到的,是一排排一人多高的噴灌桿。藏在地下看不到的,是數量巨大的管道、傳感器等設施設備。各種現代化設備,將與作物生長有關的濕度、溫度、酸堿度、肥度等全部數字化,再通過5G信號傳輸到控制室的系統里。
打開掛在控制室墻壁上的大屏,進入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里面有80個按鈕,每個按鈕對應著10畝土地。胡天妮隨手點開第20個按鈕,三五秒鐘之后,控制室下方一塊地上數排噴灌桿就開始噴水了。
胡天妮說,他種了幾十年的地,從來沒有這么輕松過。
以前,胡天妮最怕的就是澆水和施肥,找別人干吧人難找,自己干吧又太累,更嚴重的是可能耽誤農時。800畝土地如果按以前大水漫灌的方式,日夜不停地全部澆一遍得40天,往往是后面的還沒澆完,前面澆過的又開始旱了。如今,有了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難題再也不存在了。
“整個水肥作業,涉及人工的只有一個環節,就是把水溶肥倒進水池里。剩下的,全是屏幕上的操作。”胡天妮說,“主要是快啊,4天就能把地全部澆一遍。”
省力省時的同時,還有省工省錢。
以一畝地計,可省人工費24元,省水費120元,省肥料費36元。因為管理更加精細,水肥全部按需供給、及時供給,一畝地還可增收小麥100公斤、玉米150公斤。因為不需要大水漫灌取消了田埂,又相當于增加了10%的可耕作面積。數項合計,僅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的運用,一畝地一年可為胡天妮增加收益800元。而在以前,正常年景他一畝地一年的純收入也就800元左右。
“這相當于我的收益翻了一倍。”胡天妮說。
高收益的前提是高投入。僅僅是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的建設,每畝地就需要投入2200元,800畝得176萬元。即便能得到30%的補貼,他自己也得真金白銀往外掏120多萬元。
當然,任何拋開收益水平與速度來談投入的高低,都是沒有意義的。
胡天妮計算,投入智能系統后,僅僅是增收的部分,兩年就可以收回全部的投入。重要的是,整個系統的設備設施,地上部分占30%,可用10年;地下部分占70%,可用30年。
畝均611.5公斤,總產量48.92萬公斤,這是今年遠鵬家庭農場小麥生產的成績。在此基礎上預估,今年胡天妮的純收入超過一百萬元很輕松。
“未來”盈利模式
工業化一騎絕塵,城市化、產業化等落后一步,發展失衡引發了一系列問題。
由于特定的政策導向與產業特點,工業的利潤率與回報水平很長時間都遠高于農業,這在客觀上將更多的原本屬于一產的生產要素,諸如勞動力、資本甚至一部分土地,向以工廠為代表的二產以及以城市為集中地的三產流動。
農業特別是糧食產業,發展最大的瓶頸是盈利模式。一家一戶小打小鬧的小農經濟盈利模式被工業化大潮沖得七零八落,而新的盈利模式還沒出現或固化,這時就會產生很多問題,給我們的一產尤其是糧食生產帶來困擾。“讓種糧有利可圖”,可以通過對糧食生產進行資金扶持和補貼來實現,但從根本上講,還需要找到產業本身的盈利模式,提高盈利水平。
遠鵬家庭農場的探索,最大的意義就在于構建了一種新的可復制的盈利模式。
盈利模式的基礎是規模。通過大規模生產分攤成本,是工業化生產的一條基本經驗。要提高利潤水平,規模化是必走之路。尤其是糧食生產,種植和消費的特點,就決定了其不能像經濟作物那樣,走精品化的生產路線,而必須通過規模效應來分攤投入成本,從而降低市場終端的消費價格。就像遠鵬家庭農場中的5G物聯網、傳感器、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以及數量龐大的地下管道和地上噴灌桿,這些軟硬件的投入成本,都不是三五畝、三五十畝甚至一二百畝土地能夠“分攤”下來的。
盈利模式的核心是破題。水肥作業和病蟲害防治一直是糧食生產機械化的最后阻力,以澆地環節為例,勞動強度高、勞動力密集、勞動環境惡劣等特點,決定了該環節社會化支持系統的建設難度。同樣的報酬,論勞動環境比不過城市的服務業,論就業穩定也比不過工廠車間。要在爭取勞動力方面不落下風,只有兩個辦法,一是提高勞動報酬來“吸引人”,二是技術攻關來“替代人”。長期的實踐已經證明,采取第一個辦法的效果并不好,而遠鵬家庭農場探索的,是第二個辦法。
該農場通過建設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將原來勞動強度最大、需用人工最多的環節,變成了可以坐在空調房中甚至可以離開土地,在手機上一鍵操作的工作。
眾所周知,經過幾十年的改革開放,我們積累了總量巨大的工商資本,以及同樣巨量的個人儲蓄,當二產、三產競爭的充分化程度越來越高,相對而言更具有“藍海”屬性的一產,將會隨著各項社會化支持系統的完善,吸引越來越多市場主體的帶資進場。
以胡天妮的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為例,30%的國家補貼代表著一段時期內的政策紅利,而省工、省時、省力的技術條件,以及幾十年來農業發展人才的培養和思想的準備,都為市場主體進場鋪平了道路。同時,越來越高的城市化水平,也為農業規模化發展的副作用提供了系統的解決方案。
胡天妮的模式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其實并不全是胡天妮個人努力的結果。一切產業的發展,都是體系的產物,并不取決于某一方面的單兵突進。沒有5G物聯網,沒有移動互聯,胡天妮種地想“偷懶”的愿望就永遠不會實現。而要更好更快地推進現代農業進程、打造“現代農業強市”,同樣重要的工作就是提高對農業的系統化保障水平。只有更好的系統化支撐,才能催生出更好的發展模式,也才能醞釀出更好的盈利模式。
“未來”保障水平
胡天妮喜歡“嘗鮮”,高地隙植保機、無人植保機等先進農機具都是全省第一批使用的,而在糧食生產中以如此規模使用智能水肥一體化系統,也是全省首家,全國罕見。
“我現在正在關注拖拉機的無人駕駛技術,待成熟后也會引進來。”胡天妮說,到那時,用工量大的種收環節也會大大降低對人工的依賴程度。
從早已實現機械化還將可能實現無人化的種收環節,到已經實現智能化的水肥作業環節,再到采用無人植保機作業的病蟲害防治環節……想一想,這些用工越來越少、技術含量越來越多、耕作效率越來越高的新特點,不就意味著我們距離現代農業越來越近嗎?
傳統印象中人歡馬叫、人聲鼎沸的播種和收獲,很快就可能變成另外一種場景:一兩個人拿著筆記本電腦或手機,在開著空調的控制室里,手指在屏幕上指指點點;在他們可能目力都無法觸及的地方,“鐵牛”正在賣力轟鳴……
“胡天妮的模式現在是個例,10年后可能就是常態了。更多高科技手段的介入,在改變傳統農業生產形態的同時,還為更多市場主體進入糧食種植產業創造了條件,這將成為我國糧食安全的又一重要保障。”芮城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任照國說。
通過提高糧食生產的科技應用水平,對傳統的農業生產進行針對性改造,破除糧食生產領域規模化、市場化的障礙,可以更好地提高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水平。當然,用來保障國計民生的糧食生產,同樣需要更高質量的保障。
麥子收獲完第二天,看到天氣預報有雨,胡天妮毫不猶豫地作出一個決定:將7.5萬公斤小麥以每公斤低于收購價0.2元的價格出手。
眼瞅著就要裝進口袋的1.5萬元又白白扔了出去,胡天妮心中很惋惜,但他沒有更好的辦法。去年建成的農場,晾曬場還沒到位,而傳統的烘干機會影響小麥質量,降價快速出售,是他最優的選擇。“痛定思痛”后,胡天妮準備等閑下來后就到別的地方考察風干塔之類的設備。“有了風干塔就不害怕了,自己用的同時還可以對外提供烘干服務嘛。”他說。
如今,省市縣各級的視察調研團絡繹不絕,種地的胡天妮成了遠近聞名的名人。在小麥生產的關鍵環節,芮城縣也會時不時地組織全縣種糧大戶前來觀摩和學習。在他的影響下,附近的移動式噴灌系統都有了好幾個,雖然效果比不上他的固定式噴灌系統,但好在投資低,效果也比傳統的大水漫灌要好得多。
大規模、大投資換來高收益、快收益,胡天妮對他這套種糧模式很有信心。他現在最煩惱的不是種糧有風險,也不是太累、投入大,而是嫌種的地太少:“如果再能有個三兩千畝就更美啦!”
可以預料到的是,胡天妮以后拿地的難度將會越來越大,這個難度主要是指成本。模式成熟,收益穩定且水平還不低,這必將吸引更多的市場主體進入糧食生產行業,胡天妮也將面臨更多的競爭。當然,這對流轉土地的農民,對糧食種植的效益,對單位土地的效率,對整個社會的糧食保障,都將是件好事。相信在不遠的未來,“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將會成為生動、美好的現實。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