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1-05-07
□記者 劉凱華 尋霄 荊毅萍

下丁廉政教育館
群山環繞綠意濃,道路通暢滿眼新。下丁村位于聞喜縣城西側,地處稷王山下,峨嵋嶺前沿,其南、北、西九嶺環繞,素有“九鳳朝陽”之美譽。
這一帶山多林密、蜿蜒曲折,革命年代,隨著中共條西地委在這里恢復成立,這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山村成了當時運城革命戰線上的一個重要地標,被稱為運城的“小延安”。
時光流轉,歲月更迭,近日,記者走訪了下丁村革命老區,感受老區人民的紅色激情和改革闖勁。在這一方紅色的土地上,理想的光輝沒有褪色,躍動的激情依舊燃燒。
峨嵋嶺間的紅色血脈
穿過一條雙向通車的硬化路,道路兩旁的各類綠植、鮮花撲面而來。拾級而上,下丁村英烈紀念館便在此依山而建,河東大地革命燎原之勢在這里被一一記錄,同行的下丁村黨支部書記李明虎介紹,紀念館的落成代表著老區人民鐵心跟黨走的決心。
人若有心,景更多情。不大的紀念館,每一座紀念碑、每一塊展板、每一件物品背后都有著一段熾熱的故事。步入紀念館,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為英烈而立的紀念碑,駐足觀看,一種神圣感油然而生。時至今日,這碑下時常有人前來,有的列隊鞠躬,有的細讀碑刻銘文,有的重溫入黨誓詞……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下丁村先后有35名村民入黨,64名村民參軍,23名民兵隨軍出征,21名烈士為國捐軀……這些數字無不映襯著紅色下丁的輝煌歷史,他們用青春和熱血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壯歌。
步入下丁村英烈紀念館,墻上的史料照片將來訪者的思緒帶入到那段烽火歲月。1936年5月,原河東中心縣委書記嘉康杰暫居下丁村,發展黨組織、組建抗日武裝,由此點燃了這座依山小村落的抗日烽火。同年8月,該村孫興華入黨,成為峨嵋嶺上第一位黨員,并在其家中設立了中共聞喜地下聯絡站,成為稷麓革命根據地的搖籃。1938年,以該村村民王世英為書記的下丁地下黨支部成立,與此同時,該村自衛游擊隊組建,峨嵋嶺第一個農民黨支部、第一支抗日武裝在下丁村誕生。
也是1938年的冬天,柴澤民帶領八路軍康杰支隊在下丁村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武裝斗爭。“兩年的時間里,下丁村黨支部不斷組織黨員與群眾,為部隊送情報、捐錢送糧,全力支援康杰支隊。”指著“下丁英雄譜”,李明虎飽含深情地向記者介紹下丁村村民積極投身革命的動人贊歌。
1941年秋天,條西地委在孫興華的家中成立,這一行動有效緩解了敵后根據地的困難。截至1943年年末,直屬條西地委的抗日武裝已有康支隊、九支隊、十支隊、五支隊、稷麓縣支隊等,約3000多人,河東黨組織在艱苦復雜斗爭中逐漸發展壯大,孫興華也是在這一年光榮就義。
“1943年3月16日,日軍抓捕了孫興華,嚴刑拷打想要逼他交出柴澤民等人。孫興華寧死不屈,從容就義,時年50歲。”李明虎告訴記者,1936年成立第一個黨支部至1947年4月聞喜解放的10年間,下丁村作為河東抗日斗爭的策源地,被敵人所仇視、恐懼。
10年間,下丁村歷經百余次洗劫,600余間民房被燒,11名村民被殺害。10年間,下丁村經歷過數十次戰斗,保護黨、政、軍領導20余人,全村共有114人投身革命,占當時下丁村總人口的九分之一。
蒼柏無言,歲月有情。那遠去的時光并沒抹去人民的記憶。革命年代,這里是軍民同心、英勇抗敵的紅色熱土。今日,下丁村更是遠近聞名、借“紅色氣質”謀劃鄉村振興的生態村。
革命老區村的蛻變之路

村民在紙箱廠工作
吃水不忘挖井人。近年來,在各項利好政策的支持下,昔日的紅色村莊實現了鳳凰涅槃。
下丁村土地資源豐富,但多為丘陵山地,早年間,由于村民們思想觀念陳舊,習慣于種植傳統的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對種植經濟作物意識不強,下丁村一直沒有找到脫貧增收的主導產業。
“在多次外出學習實踐考察后,下丁村村‘兩委’決定在全村發展集科學化、市場化、標準化和生態化于一體的現代農業。”李明虎告訴記者,找到了發展方向以后,他們很快便制定了“人均一畝花椒樹,小康路上不落后”的發展思路。一方面通過幫扶工作隊隊員經常性地入戶宣傳引導,另一方面大力開展花椒種植技術培訓。
于是,在村東部丘陵地帶集中連片發展3000畝花椒的規劃出臺了。伴隨著這一規劃,該村積極爭取市縣兩級項目:利用閑散空地,投資120余萬元的下丁村紙箱廠擴建項目;利用廢棄的“鴕鳥養殖基地”,投資55萬元,建設集產、供、銷為一體的10余畝“蝴蝶觀光生態園”;投資72萬元的光伏發電項目,每年帶來9萬元集體經濟收入……
發展以花椒為龍頭的現代農業,使下丁村掀起了新一輪調產熱潮,以糧食安全為核心目標的3000畝高標準農田,以“蝴蝶園”為特色的鄉村旅游,以“肉牛產業”為龍頭的養殖業,紛紛加緊規劃實施。人勤地生金,一個以鄉村振興為引領的“生態下丁、活力下丁”的藍圖呼之欲出。
產業得到了發展,下丁村還要用文化符號豐富和提升美麗鄉村的內涵。為了留住過去老百姓耕作的記憶,教育下一代珍惜勞動成果,去年年初,下丁村農耕文化館應運而生。
“中國農耕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民族興旺延續的根基。咱晉南是農耕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古有舜耕歷山、禹鑿龍門、后稷稼穡、嫘祖養蠶等典故傳說,今有一代又一代勤勞淳樸的晉南兒女辛苦勞作,所以我認為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的同時,也應該宣傳農耕文化,讓逐漸淡出歷史舞臺的古老農具被了解。”李明虎告訴記者,建立農耕文化館的意義就是讓更多人了解古老的耕作器具,留存那份淳樸。
在農耕文化館中,犁、耬、耙等傳統的農具排列整齊。據了解,為使展出的每件農具都有溫度、有歷史,李明虎選擇在村中收集展品。他告訴記者,許多農具上還有舊日的泥土、斑駁的鐵銹、各式的補丁,不論是石磨還是石磙,都是地地道道的“下丁味”。
建立農耕文化館加深了下丁村的文化底蘊,也讓老區的知名度得到提升。與此同時,在各級黨委、政府正確領導和大力扶持下,下丁村的硬實力不斷提升,如今的下丁村路面平整寬闊,積極向上的宣傳標語隨處可見,墻上的爬山虎散發出勃勃生機……
2017年,下丁村圓滿實現了脫貧摘帽。全村的水、電、路、網、房(貧困戶住房)5項指標全部達標,曾經的貧困戶均達到了“兩不愁、三保障”,戶戶通自來水,水質水量滿足群眾需求;所有通村、街巷的道路全部硬化;供電、通訊等基礎設施一應俱全;低保、醫保、養老保險、教育、醫療等扶貧政策不折不扣落實到位;所有義務教育階段的孩子沒有一個因家庭困難上不起學的;村衛生室24小時為群眾提供醫療保障。
既要富,更要綠。生態發展,留得青山綠水,是老區脫貧致富的務實之舉,也是得民心順民意的惠民之策。
自2019年開始,下丁村在村道路兩旁及很多的山嶺上,都進行了大面積綠化。眼下,漫步在村落,該村景觀綠化工程的成效盡收眼底,國槐、白皮松、紅葉梨、百日紅、月季、法桐等10余個品種在美化下丁環境的同時,也為下丁村的紅色旅游和鄉村旅游打下堅實的基礎。
“修路、綠化、美化……完善村里的基礎設施,不僅讓老區散發新的活力,吸引更多游客及投資者進村,還提升了咱們下丁村民的幸福指數。‘五一’期間,我們還邀請了戲曲名家來村里的大舞臺給大伙唱好戲,豐富村民業余文化生活,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下,下丁村能越來越好。”李明虎滿懷信心地說。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