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中國革命的新航程——油畫《井岡山會師》賞析

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1-05-06

在江西省井岡山市的龍江河畔,有一座雕梁畫棟、古色古香的龍江書院。1928年4月的一天,毛澤東和朱德兩位偉人,便是在龍江書院前緊緊握住了對方的雙手,這一“握”標志著朱德領導的八一南昌起義部隊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勝利會師。

當時由于條件所限,這場被載入中國革命史冊的會面并沒有留下任何影像資料。然而這一激動人心的場面在1957年畫家王式廓的畫作《井岡山會師》中得以呈現,《井岡山會師》后來成為中國美術史上的經典作品之一。

1927年,第一次國共合作失敗,共產黨員遭到了反動政府的大規模屠殺。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在血的教訓中認識到“槍桿子里出政權”的硬道理,隨后在南昌城頭打響了第一槍,中國共產黨從此走向了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道路。同時中國共產黨也意識到了攻打大城市不符合中國的國情,明確了只有先占領敵方控制薄弱的農村,然后再農村包圍城市,才是勝利的關鍵。于是,在毛澤東的領導下,經過秋收起義的部隊走向井岡山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朱德聞聽這個消息后,為了保存革命力量,作出了率領南昌起義和湘南起義部隊奔赴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的決定。

1928年4月的前幾個月,毛澤東早就知道南昌起義的部隊,一部分主力到了廣東海陸豐,另一部分由朱德帶領在粵北和贛南“游蕩”。這一批部隊是北伐軍的精銳,毛澤東非常關注并且希望他們能到井岡山以增加井岡山武裝斗爭的力量,于是他派何長工去尋找朱德和陳毅率領的部隊。

何長工到廣東韶關后,四處打聽,偶然聽到駐軍的幾位軍官議論說:“朱德部隊現在非常艱難,剛剛移師到犁鋪頭。”得到消息后,他不顧疲勞連夜趕了30里路,從韶關到達犁鋪頭,見到了朱德和陳毅。朱德對何長工說:“你從毛澤東那里來,太好了,我也正在找毛澤東。”在此之前,朱德已經派毛澤東的弟弟毛澤覃到井岡山去和毛澤東相會、報告隊伍的行蹤。朱德寫了一封親筆信交給何長工,讓他轉交給毛澤東,還給了他30塊毫洋供路上使用。毛澤東得知消息后非常興奮,期待著朱德、陳毅帶領的部隊上井岡山來會合。

1928年4月某天,毛澤東親自帶了一路隊伍,下山迎接朱德部隊,最終在龍江書院前實現了偉大會合。那一年朱德42歲,毛澤東35歲,他們的兩只手緊緊地握在一起,此后經過了近半個世紀風雨,一直攜手前進、一路拼搏。

1957年,中國近代畫壇重要的美術家和美術教育家王式廓以井岡山會師這一歷史事件為藍本創作了油畫作品《井岡山會師》,描繪了毛澤東同志帶領隊伍歡迎朱德同志率領的南昌起義隊伍的情景。《井岡山會師》整體給觀畫者以奪人心魄的魅力,用筆和用色一次到位,是王式廓油畫藝術創作的高峰。在構圖上以低視平線的方法突出兩位領袖偉岸的身材、偉大的瞬間以及即將握手的空間場景。畫面中朱德帶領部隊,從山下往山上走,然而現實中井岡山會師地礱市是一個平地。王式廓在《井岡山會師》中將其藝術化處理以山坡來表現,寓意朱德費盡千辛萬苦終于帶領部隊和毛澤東會合。畫面中特意暈染了朝霞,突出光線設計,展現革命寓意。

1938年8月,王式廓來到革命圣地延安,任教于魯迅藝術學院。在延安,他打窯洞、忙生產、學軍事、做教員、搞創作,完成了從一名文藝青年向革命者的轉變。王式廓與廣大革命軍民生活在一起,延安人民的勤勞、善良,土地改革中的大生產以及軍民互助場面都深深地打動了他。在延安的革命經歷,不僅提高了王式廓先生對革命事業的認識,也有助于他繪畫技巧和藝術風格的形成。

由于當時延安的條件比較艱苦,油畫顏料匱乏,這些都給王式廓的創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在王式廓為數不多的油畫作品當中,油畫《井岡山會師》創作歷程極為艱辛。王式廓曾先后兩次創作《井岡山會師》,第一稿于1951年創作,畫中兩位偉人在握手,開啟了中國革命的新的航程。1957年在創作第二稿時,王式廓沒有選擇在畫作中表現握手場景、握手的結果,而是選擇表現即將握手的瞬間。畫面中毛澤東的一只手正要伸出來,他的另一只手拿著帽子,動態的細節賦予了畫作更廣闊的空間感。畫作中毛澤東和朱德傳神的姿態表達了對彼此的深厚情感。

本報記者游映霞根據央視紀錄片相關內容整理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