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1-05-07

李大釗像新華社發
“神州茫茫夜未央,北大紅樓透燭光。英烈鐵肩擔道義,先驅妙手著文章……”在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趙蕊正在緊張地排練樂亭大鼓新劇目《鐵肩英魂》。不同于傳統劇目,這個新劇目節奏更加明快,以期吸引更多的年輕人。
今年58歲的趙蕊是靳派樂亭大鼓第三代傳人。“李大釗是樂亭人,我17歲開始從藝,用家鄉的藝術形式展現他的革命精神,一直是我的心愿。這個劇目也是我們全家集體創作的結果,唱詞經過8次修改才定稿。”
李大釗,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38年的人生,李大釗在中國革命史上書寫了不朽的篇章,也在后人特別是家鄉人心中樹起了一座精神豐碑。
坐落在樂亭縣城的李大釗紀念館,參觀者絡繹不絕。整個建筑由黑、白、灰三種色系組成,古樸莊重典雅。8根功績柱,象征著李大釗的豐功偉績;8塊浮雕,展示李大釗主要革命實踐活動足跡;38級臺階,寓意李大釗走過的38年風雨歷程。
李大釗生于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政治經濟。1913年冬,他東渡日本,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
當日本帝國主義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后,他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總會的愛國斗爭,起草的《警告全國父老書》迅速傳遍全國,李大釗也因此成為舉國聞名的愛國志士。
1916年李大釗回國后,積極參與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和啟發了李大釗,他先后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和演說。1919年,他又發表了《新紀元》《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幾十篇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
1920年3月,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同年10月,在李大釗發起下,北京的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建立。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李大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的工作。1926年3月,李大釗領導并親自參加了反對日、英帝國主義和反對軍閥張作霖、吳佩孚的斗爭。在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繼續領導黨的北方組織堅持革命斗爭。
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闖進蘇聯大使館駐地,逮捕了李大釗等80余人。李大釗備受酷刑,在監獄中、在法庭上,始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同年4月28日,軍閥不顧廣大人民群眾和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和譴責,悍然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在北京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李大釗第一個走上絞架,從容就義,時年38歲。
李大釗故居管理處副主任趙書明,是李大釗夫人趙紉蘭弟弟的孫子。他說,李大釗曾經在北京大學任教,當時收入并不低。但是他生活儉樸,把大部分收入用于黨的事業,或用來幫助同志、救濟貧苦青年,以至于當年北京大學發薪水時不得不預先扣下一部分直接交于他的夫人,以免家中斷炊。
趙書明說:“他給后人留下了好家風,我們要干干凈凈做事、老老實實做人,把清正的家風發揚光大。”
新華社石家莊5月5日電
傳承青春力量 賡續時代風流
一周前的4月28日,是李大釗就義94周年紀念日。
剛剛過去的5月4日,是五四運動102周年紀念日。
再過不到60天,中國共產黨將迎來百年華誕。
作為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就義時年僅38歲,他短暫的一生都在追求讓中國恢復青春。當時,中國積貧積弱、內憂外患,他用青春之思,探尋中國救國之路;當時,社會思潮紛涌、莫衷一是,他用青春之筆,大聲疾呼喚醒青年。
新時代的青年人要學習李大釗勇于擔當、敢為人先的品格。十月革命勝利后,李大釗看到馬克思主義能夠救中國,敢為人先,承擔起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任。為把革命力量組織起來,他承擔起創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重任。
新時代的青年人要學習李大釗堅守初心、為“庶民”請命的品格。李大釗有著鮮明的人民立場,在革命斗爭中,他視國人為“父老”,布衣素服,深入群眾開展工作。他溫和可親的形象深刻地留在國人的心中,人們愿意跟隨他一起斗爭、一起前進。
新時代的青年人要學習李大釗清正廉潔、德行高尚的品格。李大釗生活儉樸,節衣縮食,把大部分收入用于黨的事業,或用來幫助同志,接濟貧苦青年,以至于當年北京大學發薪水時不得不預先扣下一部分直接交給他的夫人,以免家中斷炊,其品行令人肅然起敬。
新時代中國青年生逢太平盛世,但仍肩負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任。在新時代的新征程上,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跋涉,許多“婁山關”“臘子口”需要跨越。在攻堅克難的過程中,青年人要學習革命前輩的斗爭精神和光輝品格,有追求、勇擔當、知敬畏、存戒懼、守底線,干凈做事、老實做人。
百年歷史,滄海一粟;百年先烈,英魂永駐。新時代的青年要努力創造屬于新時代的光輝業績,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宏偉目標一步一步變為現實,這是對李大釗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最好紀念。
新華社石家莊5月5日電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