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1-04-15
■史光榮
一場春雨,麥壟間的薺菇須便悄悄地拱出地面,探出嫩嫩的芽尖來,不幾天便長得肥壯,泛出綠油油的光亮。
薺菇須是長在大田里的一種常見的野菜,我們也叫它薺須菜,至于學名叫啥還真不知道,就像莊戶人的小名,說起來都知道,就傳了下來。后來我還知道有的地方叫它面條菜,可能取它葉片細長、形似面條吧,但我們還是喜歡叫它小名——薺菇須。
說起薺菇須,20世紀80年代以前出生的村里人,都對它懷有特殊的情感。
俗話說:“富正月,窮二月,青黃不接是三月。”到三四月份,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時令蔬菜都還沒有下來,田野里可采集到的能吃的野菜僅有薺菇須、仁漢苗、白蒿、野小蒜等幾種,一片葉子、一苗小草都顯得格外珍貴。
薺菇須根莖短,葉子厚厚的、軟軟的,在沸水中焯一下便光滑細嫩,吃起來有一種潤潤的感覺,沒有絲毫的苦澀。
薺菇須既能當菜吃,又能當飯吃。初春,大地上還沒有其他菜,莊戶人的飯鍋里白花花的,一把米一把面,非常單調,有了薺菇須,則有了綠色,有了食欲,飯煮稀了多煮把菜以節省主糧,特別是拌點干面上鍋蒸,用小蒜一調,菜就替代飯了。
生活在缺吃少穿的年代,書上的東西可能記不住,但田野里的花花草草卻難不住我們。到了季節,每當學校放假,我們都早早挎上籃子,拿上小挖鋤,走到田間地頭,蹲下來邊尋邊挖,凡是上年挖過的地方來年肯定還有,無論土壤多么貧瘠,生生不息的薺須都能頑強地生存,越是貧瘠的地方,它的根扎得越深,農家的孩子沒有捷徑,只要有付出,就會有收獲。
等我們懷著喜悅的心情,采滿籃筐,回到家里,摘掉殘枝死葉,或涼拌,或熱炒,或清蒸,便是一道道舌尖上的佳肴,久久難以忘懷。
前幾天,在上班路上,發現街邊臺階上有幾個賣野菜的小攤子,一塊塑料布上邊整齊地擺放著幾小袋綠油油的薺菇須,兩塊錢一斤,便順手買了一些,還沒回到家里,就仿佛聞到了厚重的煙火氣息,又聞到兒時那種味道。
現在,村子里凡能干動活的都去城里打工掙錢去了,孩子們也大都到城里讀書去了,村里只留下些不能動或上了年紀的老人,村里更空寂了,只有這些可愛的野菜,仍堅守在這片寂寞的田野里,恣意地生長著,長得更肥更壯了,而采食的人卻更少了。
現在生活條件普遍好了,薺須菜不再是初春飯碗里的唯一選擇。但我們這代人還永遠記得那苦難的日子,記得薺須菜,因為那是不一樣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