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0-12-23
■朱玲槿 張 峰
今年金秋時節,我市迎來了第三屆中國農民豐收節主場活動。如何讓豐收的農民真正實現增收,全面邁向小康社會,需要在當今互聯網全面深入發展的新形勢下,明確新思路,找準新路徑,借互聯網的東風,讓農民插上增收的“翅膀”。
“觸電”帶來新收益
近年來,電商模式席卷全國,農村電商也正式登場并迅速擴展。尤其受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網絡售賣成為農產品銷售的重要渠道。以蘋果為例,臨猗縣北辛鄉的“御品一園”天貓旗艦店,依托750萬公斤冷藏果庫,300個果農和3000多畝優質蘋果,在果庫辦公區設置網銷區域,電商團隊十余名工作人員,在短短4個月實現銷售收入500萬余元。
目前,我市農村電商主要呈現以下特點:網店是基礎,多渠道銷售是主流。在調研了解的22個農村電商中,僅通過開設淘寶、微店等網店從事經營的有5個,占比22.7%。在開設網店的同時,通過微信公眾號、朋友圈多渠道經營的有13個,占比59.1%。迅速發展的網絡技術平臺給了農村電商更多的渠道和選擇空間。同時,有6個電商企業開發了自主手機客戶端程序,占比27.3%。
農村電商發展正在走向高端化、專業化。本地水果(干果)是主力產品。從農村電商主營(副營)的商品看,本地產的水果(干果)仍是主力。調研的22個電商企業(個人)中,有17個主營(兼營)本地水果和干果類產品,占比77.3%。其中,專營本地水果(干果)產品的農村電商7個,占比31.8%;兼營本地雜糧的7個,兼營初加工農產品的6個,兼營其他商品的7個。自產自銷和農戶采購是主要進貨渠道。22個農村電商中,有13個貨品渠道來源于農戶采購,占比59%,其中有3個同時自產自銷。其他農村電商中,有3個僅自產自銷,有1個自己加工產品,有4個委托代加工產品,有1個僅作為中間商出現。這說明了農村電商對農村經濟的帶動和對農民致富的引領作用。
品牌意識已深入人心。在談及品牌意識這個問題時,絕大多數農村電商都亮出了自己的招牌。22個電商有19個擁有自己的品牌(部分品牌沒有注冊),18個同時擁有自己的店鋪招牌,品牌意識已經深入人心。
發展中的“攔路虎”
農村電商的蓬勃發展,給農民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和實惠,但同時也暴露出了一些問題,影響著農村電商進一步發展壯大。
村級服務站依托平臺不穩定。受市場形勢和企業經營策略變化影響,電子商務村級服務網點淘汰更替頻繁。垣曲縣原阿里平臺的農村淘寶村級服務站先后更換村站合伙人22人次,目前阿里又調整戰略,發展天貓優品村站;京東平臺農村電商鄉村推廣員最多時達226個,目前轉而發展京東掌柜寶;郵政農村電商平臺的郵樂網村級服務網店政策頻頻調整,致使村級服務站發展嚴重滯后。
村級服務站上行困難。由于農產品的時令性、同質化等特性,再加上受市場價格影響,各大平臺和企業都不能保障村站的上行。同時,隨著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網店經營也日趨艱難,對于村級服務站來說,不僅上行風險較大,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和時間精力。
產品品牌不亮。當前電商遍地開花,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產品單一、同質化明顯。為了獲取在淘寶、微信等平臺的流量和銷售額,一些散小的經營戶不惜打出低價招牌,引發同行業之間的惡性競爭,最終結果是溢價空間小,用戶體驗差,信譽度低,盈利難度加大。
農產品加工率低。近年來,聞喜縣與阿里巴巴等國內大型電商企業平臺進行過多次溝通聯系,除永祥和煮餅、雷師傅山楂、衛嫂烤饃等個別企業外,多數農產品仍處于產業鏈的低端。目前本土農村電商經營產品中,初級農產品占多數,且季節性較強,空檔期也長,缺少深加工、品牌化、標準化的農產品。不僅增加了平臺運營成本,也導致農民分享不到深加工帶來的附加收益。
物流成本高。生鮮農產品電商對冷鏈物流要求較高,基地直采的農產品務必要又好又快送到各地消費者手中。但一些網店店主反映,由于冷鏈物流不夠發達,網售櫻桃、毛桃等生鮮農產品經常會出現變質的情況,對于一些偏遠地區,由于送達時間較長,基本不敢接單,減少了盈利空間。
電商人才缺乏。目前,農村電商服務的信息技術類、運營服務類、營銷推廣類和倉儲物流類等專業人才缺乏。萬榮縣反映,雖然每年都會對3000余人進行培訓,但真正能在電商發展中發揮作用的不足20%。由于縣級工資水平低,電商專業人才流失嚴重,導致運營困難加大。
風險意識差。受文化水平、信息傳遞模式、交通便捷程度、傳統交易方式等因素影響,農村地區普遍對電商認識模糊,接受度不高。很多農民習慣于傳統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交易方式,對于網上銷售、網絡支付等異地交易方式不是十分認可。加之農民每年收入有限,難以承擔風險帶來的經濟損失,使得電商在農村的運作與發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礙。
暢通增收快車道
新生事物有著強勁的生命力,只要順勢而為,創新思維,主動作為,小小的農村電商也能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針對發展中的難題和障礙,需要積極尋求破解之策,精準實施破解之措,才能使農村電商迎來發展的春天,使農民走上致富的快車道。
合理發揮電子商務知名平臺的資源優勢。對第三方知名電商平臺的優勢資源進行統一整合,集中優勢力量攻堅克難,采取政策傾斜、流量支持、技術服務、人力投入等方式,形成帶動示范效應明顯且可復制的模式;鼓勵有經驗、有能力的電商平臺企業,充分發揮技術資源優勢,研究探索、開設專門的農村電商頻道、欄目或農村產品的新型平臺;推進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和商貿企業開展電子商務;鼓勵中小企業應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開展在線銷售、采購等活動,提高生產經營和流通效率。
培育農村電商品牌。小而散的單打獨斗明顯不利于特色農產品的線上銷售,包裝各異、品質不一、缺乏售后等弊端已經顯現。這就需要相關部門牽頭,選出特色產品,進行包裝宣傳,打造培育品牌。通過品牌引領,加強標準化和規范化建設,形成聚集效應,提高市場占有率。在抓好農業生產的同時,加強對農民合作社和“一村一品”的主體培育,加強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著力打造農產品知名品牌,逐漸形成品牌農業產業集群。
加強配套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完善和提高農村水、電、網等基礎設施,縮小城鄉差距,吸引電商人才回流;引導電子商務相關服務配套企業向農村投資發展,逐步完善農村電商發展產業鏈,推進現代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加快建設現代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配備保溫冷藏庫、標準配送設施、完整的冷鏈運輸設備等,促進生鮮農產品物流實現現代化發展。
鼓勵農村電商創新發展。積極探索農村電商公共服務體系創新模式,鼓勵“電商企業+農戶”“一店帶多戶”“一店帶一村”等創新模式;支持電商龍頭企業和示范村、鎮建設,以項目促發展;加強對中小電商企業和電商創業個體的政策支持;促進農業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發展,積極開展參與農產品展示展銷活動,創新農產品營銷渠道;鼓勵多種銷售模式協同發展,推廣“三商并舉”、產地市場和電商主體資源整合、微信嫁接平臺等營銷模式創新發展;積極推進完善農產品分等分級和電子統一結算,促進農產品現貨交易價格公開透明;完善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穩妥推進電子交易、競價拍賣等方式,規范發展無形市場。
加強協作支持,創優電商營商環境。農村電商的健康發展關系到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富裕,引導和培育農村電商健康發展,政府部門不能缺位。針對發展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可以考慮適當補貼農產品線上銷售的快遞物流費用,或者對農村電商大戶給予適當獎勵;加強農村電商科學發展的政策研究和市場研究,形成對農村電商發展的戰略指引和戰術指導;對農村電商發展的資金需求應當重點關注,暢通融資渠道;加強電子商務推進工作的部門協同,落實和強化政府對電子商務發展的宏觀指導;充分發揮相關行業協會、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和專家隊伍等在推進電子商務中的積極作用;對電商村級服務點人員分類制訂培訓計劃,提高電商培訓轉化率,確保各服務點運營規范高效。
(作者單位:市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