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0-11-17
2018年,F型三系雜交小麥研究與應用項目通過國家驗收。由我市藍紅雜交小麥研究中心主任馮樹英及其科研團隊經過40多年的艱苦科研、自主創新,培育出了世界上唯一的“F型小麥雄性不育系”,成功破解了雜交小麥的世界難題。
2019年,我市糧食平均畝產達332.1公斤,是新中國成立初期(1949年)52.5公斤的6.3倍,是改革開放初期(1978年)127.5公斤的2.6倍,是本世紀初期(2000年)203.0公斤的1.6倍。
2020年,芮城縣豐登種業120畝水地中強筋品種“煙農999”種子繁育田,以畝產734.1公斤刷新了山西省水地小麥單產紀錄。同年,平陸縣祥寧種養合作社26畝旱地小麥以畝產503.5公斤創運城市旱地小麥最高單產。
……
縱觀“十三五”,市委、市政府始終把糧食生產放在首位,全面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在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等因素的綜合推動下,我市糧食生產能力穩步推進,糧食產量連年攀高。
“全市糧食產量穩步提高,得益于不斷完善的農田基礎設施建設,推進了糧食產業的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市農業農村局辦公室主任吉力宏介紹說。
據悉,近年來,我市持續加大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截至2019年年底,全市共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390萬畝,其中專門用于糧食生產的高標準旱澇保收糧田面積達230萬畝,為確保全市糧食生產安全打下了堅實基礎。
“同時,我市還通過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示范引領作用,構建‘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合作社+社會化服務組織+農戶’等產業發展模式,積極推進標準化生產,為全市糧食生產高質量發展保駕護航。”吉力宏介紹說,所謂標準化生產,就是在全市大力推行“五個統一”,統一良種供應、統一肥水管理、統一病蟲防控、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機械作業。
據統計,目前全市小麥生產規模在500畝以上的家庭農場、合作社和龍頭企業有115個,其中規模在1000畝以上的有52個;服務面積在萬畝以上的糧食生產托管組織有8個。
2019年8月,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小麥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會議,正式發布“運城面粉”這一新的區域公用品牌,高位推動全市小麥產業高質量發展。
“我市先后制訂出臺了《運城市專用小麥發展行動方案》和《運城市推進小麥高質量發展指導意見》。”市農業農村局種植業科趙亮亮說,2019年我市共發展優質專用小麥63.2萬畝,專用小麥基地均與面粉加工企業簽訂訂單合同,約定每公斤以高于市場價0.4—0.6元的價格進行收購,達到專種、專收、專用。2020年,我市優質專用小麥發展到125萬畝,為“運城面粉”品牌打造提供優質糧源。
“十三五”以來,全市各級農業部門在提高種糧效益上狠下功夫,圍繞“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高產優質并重、生產生態協調”的發展要求,以“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為目標,重點在全市水地小麥推廣“二水二肥一拌種”“寬幅播種增群體”和“一噴三防促粒重”等集成栽培技術,在旱地小麥推廣“寬窄行探墑溝播”和“一穩四改”等綠色高效栽培技術。
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我市糧食面積和產量持續穩定在800萬畝和25億公斤以上。其中,糧食總產約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小麥總產約占全省的一半以上,糧食總產和小麥總產穩居全省第一,為確保全市乃至全省糧食生產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