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20-09-17
農村改革取得新突破
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截至目前,該市已完成土地調查面積37萬畝,確權登記的承包地29.5萬畝,涉及農戶5萬戶。在9個鄉(鎮、街道)已成立農村土地流轉服務中心,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土地流轉面積達10.2萬畝。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面開展。出臺《河津市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行動計劃》等有關文件,完善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體系,全部行政村村級集體經濟實現“破零”,總收入突破6億元。
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不斷創新完善。該市頒布《關于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的實施方案》,制定“等級管理,差別對待,創新擔保,方便惠農”政策,扎實開展信用村、信用農戶評定工作,探索“誠信+信貸”“農戶+協會+信貸”等授信模式,推廣“擔保協會小額農貸擔保貸款”信貸產品,有效解決了農戶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農產品監管和質量水平穩步提升。該市不斷強化投入品安全監管體系建設,印發《農藥管理條例》《違反農藥管理條例處罰規定》《禁限用農藥名單》《綠色韭菜技術生產規程》《生產記錄冊》等兩萬余份,組織開展“農安+食安+畜牧+公安”聯合行動;監督檢測逐漸加強,構建起以河津市綜合檢驗檢測中心為主,鄉鎮檢測站為配套,批發市場、超市、基地自律性檢測室為補充,覆蓋該市“一站多室”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檢驗體系,農產品抽檢合格率達99.8%。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新進展
農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2019年,河津市糧食播種面積46.03萬畝,總產量1.88億公斤(小麥8467.8萬公斤、秋糧1.03億公斤),蔬菜總產量11357.9萬公斤,水果總產量4357.4萬公斤,肉類總產量472.8萬公斤,蛋類總產量1191.3萬公斤,奶類總產量178.8萬公斤。2020年,該市小麥播種面積22.37萬畝(其中水澆地21.77萬畝、旱地0.6萬畝),總產量8769萬公斤;秋糧播種面積22.79萬畝(其中玉米21.36萬畝、豆類0.71萬畝、蓍類0.68萬畝、其他0.04萬畝),為確保全年糧食總產1.9億公斤目標任務完成打下堅實基礎。
農業產業化水平得到顯著提升。目前,該市共有市級以上農業產業龍頭企業17家,其中省級3家。1月至8月,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收入11.64億元,同比增長15%;500萬元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銷售收入11.28億元,同比增長14.87%。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壯大。目前,該市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到725家,其中示范社59家(國家級示范社3家、省級示范社12家、市級示范社12家),入社農戶7000余戶;家庭農場發展到62家,各類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帶動農戶數占總農戶數的23%。
農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以樂村淘、供銷e家、蘇寧易購等電商平臺為依托,該市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進社區”行動深入開展,加快實現農村電商“網點”全覆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年接待50萬人次,經營收入達1400萬元。
新農村建設持續推進
近年來,該市貫徹落實中央、省、市要求,按照“政府主導、整合資金、財政補貼、群眾參與”的投入模式,確立了“一年打基礎、兩年抓示范、三年要過半、四年全覆蓋、五年再鞏固”的“五步走”建設目標,探索形成了“三個三”(實現從重面子、輕里子向面子里子并重,從政府主導、群眾參與向政府引導、群眾自發,從財政投入向財政撬動、社會融資“三個轉變”,推行城中村、廠郊村、純農村“三種模式”,達到生活條件改善、生態環境改觀、生活習慣改變“三個成效”)的建設模式。
2014年以來,該市累計建設美麗鄉村40余個。尤其是2019年,該市扎實開展拆違治亂、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廁所革命、衛生鄉村等5個專項行動,整合各類資金5.1億元,以污水治理、垃圾治理、改廁為突破口,重點打造了14個美麗鄉村,取得了明顯成效。2019年,該市對14個美麗鄉村進行獎勵,獎勵資金達1580萬元。
2020年,該市把“補短板、解難題、惠民生、享紅利”作為全年工作主基調,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4個主攻方向之一,黨政主要領導親自抓,四大班子包聯抓,職能部門合力抓,鄉村干部齊心抓,堅持“清、拆、改、種、建”五治并舉,在扎實推進春季村莊清潔“百日攻堅”行動的同時,按照“三個三”模式,投資兩億元,打造標準更高的30個美麗鄉村,以點帶面、連線成片,打造南北兩個美麗鄉村集中片區,確保“三年要過半”目標順利實現。
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
農業基礎設施條件明顯改善。目前,該市累計建設完成高標準農田23萬畝,建成各類水利工程1500余處,其中大型灌區1處、中型灌區1處、小型水庫1處、農業灌溉機井1400余眼,農田有效灌溉面積27.56萬畝。該市節水灌溉面積有23萬畝,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64,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規模化灌排體系,為農業穩產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農業機械化水平全面提升。農業機械化全面、快速、健康發展,為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和農民持續增收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截至目前,該市農業機械總動力107922千瓦,其中拖拉機1013臺、動力52343千瓦,收獲機械447臺、動力36525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9.87%。同時,該市積極推廣無人機植保飛防、秸稈粉碎還田等技術,農業基礎設施和現代農業裝備得到加強。
農業綠色發展步伐加快。該市“三品一標”有效認證主體21家、產品29個,其中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主體1家、產品1個(連伯韭菜),綠色食品認證主體1家、產品1個(宏波葡萄),無公害農產品認證主體19家、產品27個;大力推進特色農業標準化品牌化發展,打造連伯韭菜、馬家莊核桃、南里山楂、下化花椒、劉村葡萄、下牛村米槐等一批地方名優農產品,特色農業產業效益顯著提高;創建農之龍、汾濱草莓汁、億佳果園、金粟芝麻糖、通和食品等5個名優品牌;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農產品抽檢合格率達99.8%;農業綠色生產技術廣泛應用,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全年應用40萬畝次以上,土壤污染趨勢得到控制,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90%,農用地土壤環境得到基本保障。
脫貧攻堅成效顯著
2016年以來,河津市累計減貧2155戶6256人,圓滿完成減貧任務。2020年年初,該市剩余未脫貧人口48戶75人,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的3.2%下降到0.025%。
落實主體責任,層層傳導壓力。河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脫貧攻堅工作,始終把脫貧攻堅工作擺在首要位置,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脫貧攻堅工作,有力推進了該市脫貧攻堅整體工作。
干部精準幫扶,強化產業帶動。該市87家單位派出97支幫扶工作隊,派駐農村第一書記36人,1214余名黨員干部投身脫貧攻堅,因戶施策、精準幫扶,切實提高了貧困群眾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易地扶貧搬遷,保障安居樂業。該市投資1900萬元新建3個五保戶集中供養安置點,集中安置197名五保貧困戶;投資126萬元分散安置了63名貧困人員。
金融扶貧信貸,攻堅脫貧難點。該市累計發放小額扶貧貸款8023萬元,貼息400余萬元,有效帶動了1800余戶貧困戶增收脫貧,提高了自我發展能力。
企業結對幫扶,增加集體收入。該市深化“一企幫一村”活動,落實幫扶項目55個,資金762萬元,有力促進了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良好基礎。
建設基礎設施,改善村容村貌。該市建立扶貧項目庫,精準到村,實施了50余個村的產業發展、巷道硬化、人畜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使貧困重點村產業發展和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有效改善,進一步增強了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和“造血”功能。
政策宣傳引導,營造輿論氛圍。通過報紙、電視、微信等渠道,大力宣傳黨和政府的各項扶貧政策,報道扶貧先進事跡;印發扶貧宣傳資料,組織各幫扶單位的幫扶責任人進村入戶對貧困戶進行“一對一”的政策宣講,讓貧困戶真正知曉政策、理解政策,并排查貧困戶政策享受漏項情況,及時補齊短板。
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全面提升
2019年,該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66909.2萬元。其中,農業總產值114104.3萬元、林業總產值3270.2萬元、牧業總產值30470.7萬元、漁業總產值156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18908萬元。
2019年,該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76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241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372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跑贏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