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時間:2020-08-17
編者按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近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堅決制止餐飲浪費行為,切實培養節約習慣”的重要指示,在全社會引起熱烈反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餐飲浪費現象,觸目驚心、令人痛心!要進一步加強宣傳教育,切實培養節約習慣,在全社會營造浪費可恥、節約為榮的氛圍。連日來,記者走訪了我市多個職能部門及餐飲等相關行業、部分市民,了解我市餐飲浪費現象的具體情況、問題根源,以及下一步需要采取的有效措施。本報從今日起,推出“拒絕餐飲浪費”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在市區銀湖飯店,顧客將剩菜剩飯打包帶走。 趙茜 攝
外賣點太多吃不了,浪費;飯菜不合口不想吃,浪費;宴席菜品沒吃完,浪費……通過幾天的走訪調查,記者發現,由于種種原因,“舌尖上的浪費”現象仍然存在,但不少人已自覺踐行“光盤行動”,避免糧食浪費。
“儉”菜品代替大排場

市民任軍在市區步青路經營一家飯店,主營菜品為底張羊肉泡,開業已有10年。8月13日,記者在任軍店內走訪時了解到,近幾年,該店的餐桌浪費現象已越來越少。
任軍說:“我的店規模不算大,屬于快餐形式。以前,大家請客吃飯一般都是先點一大桌子菜,總怕不夠吃,但很多時候吃到最后會剩下不少,普遍存在點菜過多的情況?!?/p>
近兩年,任軍明顯感覺到,許多顧客認識到了“光盤行動”的意義,店內餐桌食物浪費現象減少了很多?!邦櫩瓦m量點菜,不光避免了食物浪費,而且對服務員來說也降低了工作強度?!比诬娬f,“看到食物被吃完,不管是廚師還是服務員,心里都覺得很欣慰。大家不糟蹋糧食,我們也能更好地處理餐廚垃圾。”
和任軍一樣,經營流動飯莊的荊朝也有同樣的感受。荊朝常在臨猗縣城周邊接一些紅白事的宴請訂單。
“以前主家辦喜事,大多都是訂‘十全’套餐,包含甜味、咸味各10樣。宴席結束后,即便是客人們將饅頭和不帶湯水的肉食打包帶走,還是會有大量的飯菜、湯水最后被倒進了泔水桶?!鼻G朝說,近幾年,各村開始嚴格控制紅白事宴席開辦標準,浪費現象明顯減少?,F在,大部分都改成了“兩滴水”套餐,熱菜是咸味、甜味各兩樣。吃完酒席后,桌上基本只剩些湯水,泔水量少了很多。
據荊朝介紹,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7月初才開始承接宴席。最近接的宴席訂單比以前更加簡單,大多是6個涼菜、一大盆羊肉泡饃或燴菜就解決了問題。
“各村都在宣傳文明用餐、減少聚集的相關政策,村民們也都積極響應。宴席上的剩菜剩飯少了,不僅減少了服務人員在宴席結束后的工作量,而且避免了客人們長時間聚集,更節省了食材和資金,有效避免了食物浪費?!鼻G朝說。
男性打包顧及“面子”

一飯店店主劉凡發現,平時來店吃飯的客人中,餐后打包者多為女性,而夜市的大部分食客是男性,餐飲浪費現象就普遍存在。
“男性顧客來店大部分都要喝酒,經常會沖動點餐,服務員也不好過多勸阻?!眲⒎舱f,尤其是夏天的晚上,很多人會約上好友到夜市上小酌兩杯。即便知道喝酒之后吃不下太多東西,但他們還是想多點幾盤“下酒菜”放在桌上,尤其是請朋友吃飯,點得少了害怕朋友評價自己“小氣”。
顧客結賬時,如果看到桌上剩余的菜量還比較多時,劉凡和服務員會主動詢問顧客是否需要打包。但大多數情況下,喝了酒的顧客會不以為然,表示“只有半盤菜而已”“不需要”。
“飯店菜品供應量大,遇到旺季,每桌就算浪費半盤菜,算下來就是浪費了很多原材料,看得人著急,但也沒辦法?!眲⒎舱f。
對于剩菜的打包情況,劉凡告訴記者,如果是一家人出來吃飯,大部分女性會主動要求服務員打包,將剩菜帶走。但男性礙于面子,提出打包要求的,少之又少。“作為店主,我更希望大家能選擇餐后打包,每每看到客人剩余的大量飯菜被倒掉,非常讓人心疼。”劉凡說。
宣傳勤儉蔚然成風

▲在市區恒澤大酒店員工餐廳,員工們自覺踐行“光盤行動”。 陶登肖 攝
爭當“光盤俠”也分場合。家住馬家窯社區的袁女士一家出門就餐時,會分情況進行打包,如果是參加宴席,她會將桌子上的主食進行打包,考慮到飲食衛生,其他剩菜和剩湯并不會帶走。但是如果是家庭聚餐,她會與家人做到按量點餐,即使有少量剩余,她也會全部帶走。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運城市第一時間愛心公益志愿者聯合會副會長上官衛校和家人,就一直踐行“光盤行動”。他說自己吃飯時,盤里一粒米飯都不會剩?!斑@是家庭教育的影響,母親從小就告訴我盤里一粒米都不能剩,家風很嚴?!鄙瞎傩l校說,后來,他結婚生子,把這個家風一直傳承給孩子,以身作則教育孩子珍惜糧食。
8月13日下午,記者在市區星河商業街一家大盤雞店內就餐時,聽到有一桌顧客在談論拒絕餐桌浪費的話題。就餐結束后,他們的餐具中只剩下了湯汁和辣椒等配料,其中一名顧客還將餐具擺放整齊,并拍照發朋友圈,表示要向微信好友宣傳節約糧食的意義。
從市民的點滴節約行動中,記者可以窺見,制止餐飲浪費,并不只是爭當“光盤俠”,吃不了“兜”著走,吃干凈、不浪費并不只是節約的全部,它更是一種節制的文化傳承,是一種敬畏糧食、愛惜他人勞動成果的精神沿襲。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