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梁志俊時間:2020-08-04
荀子曰:“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必免也,做人不能無樂。”人有情感需要表達,就要有發于聲、形于情的音樂。
貝多芬說:“音樂是比任何智慧、任何哲學都有更多的啟示。”巴爾扎克也說:“只有音樂的力量能夠使我們回返本真。”他們都用音樂之美照亮了世界。
(一)
音樂是自然界聲音的再現。音樂是由七個簡單的音符組合而成的旋律,但最簡單的元素往往能組合出最神奇的東西。七個簡單的音符組合出變幻多彩的音樂,這也許就是音樂世界的奇妙之處。
音樂是通過有組織的樂音,有時也伴以有組織的噪音,并通過節奏、速度、力度、音區、音色、旋律、和聲、復調、調性、組織體等不斷變換、對比和組合,體現在音樂的音響之中,形成一種藝術形象,來抒發和揭示人們內心的感情,或描寫客觀事物,反映社會現實生活。
音樂被稱為人類共通的語言。心理學家研究發現,“音樂無國界”源于它可以在各種文化背景下喚起多種關鍵情緒。
音樂是人類靈魂的洗禮者。沒有真理的世界是一個荒誕的世界,而沒有音樂的世界不僅荒誕,而且更讓人感覺生命的寂寞。流傳悠遠的音樂代表的是人類情感的終極釋放,隱含著人類的希望和夢想。
音樂也是人真實性情的最佳載體。難怪古代的大賢無一不精通五律,嵇康、阮籍、柳永等人還自己作曲填詞,應聲而和。再者唐詩宋詞本就可以吟唱,讀之金聲玉振、朗朗上口,當時的青樓酒肆、市坊鄉野都廣為傳唱。好詞好曲上至朝廷重臣、三宮六院,下至市井之人、耄耋野老都耳熟能詳,傳唱甚廣。就拿柳永來說,君不曾聽說,“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嗎?雖然宋仁宗曾恨他滿腹牢騷,朱批一改,要他“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不承想卻成就了一位音樂奇才和一紙千古詠唱不衰的柳氏之詞。想必柳永也想不通,是他的詞曲填得好,還是宋仁宗批得好,使他在后世名聲大噪,格外耀眼。
音樂是生命的火花。音樂最直接地對應了人的本能和心理,既為藝術的最高形式,也最受世人歡迎和喜愛。音樂之美,是永無止境的美。
當數字遇到音樂,無序的自然之聲成為有序的音樂之聲,讓原始聲音演化為有律音樂。于是,從玄妙的數字世界到美妙的藝術世界,數字讓音樂更美麗。
(二)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在享受音樂的同時,還需用心靈解讀音樂,才能真正感悟旋律中的美。
音樂不但可以給人心靈的享受,也可使人心曠神怡、身心健康,所謂“怡人樂性”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無論是古代的文學大家,還是平民百姓,或是皇戚貴胄,無一不知道“琴、棋、書、畫、詩、書、禮、樂”這八個字所代表的含義。在古時,但凡以有文化、有品位而自恃的人,無不在這些領域有所造詣。因此,懂禮尚樂在古代是一種文化潮流。不論哪個朝代,“時人好樂,竟遂成風”都是不爭的事實。周商立禮樂以正天下,漢唐古風遺韻不絕,西晉南朝曲樂正濃,待到后代亦為民風矣。這正是“一曲美樂歌不盡,流傳千古在人間”。
白居易在《聽彈古淥水》詩中寫道:“聞君古淥水,使我心和平。欲識慢流意,為聽疏泛聲。西窗竹陰下,竟日有馀清。”一曲《淥水》使他心平氣和,整日都有好心情。他在另一首《聽幽蘭》詩中云:“琴中古曲是幽蘭,為我殷勤更弄看。欲得身心俱靜好,自彈不及聽人彈。”說明幽蘭使人身心安靜、愉悅。“自彈不及聽人彈”,可見以音樂來使人放松、靜好,自然以聆聽為最好方式。
在白居易的詩中,不僅可以看到以音樂“平心”的生動描寫,更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詩中,還可以領略音樂對人生的強烈移情作用。他在《琵琶行》中寫道:“別有憂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而千古逆旅的羈客無一不對此言贊不絕口。至于他的“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則體現出詩人在音樂的感動下情感上的強烈反應。他在《五弦琴》一詩中寫道:“十指無定音,顛倒宮商羽。坐客聞此聲,形神若無主。”說明那些坐客的心理、行為已經隨著音樂而引起變化,這就是音樂心理、行為治療的道理所在,也是音樂治療實施中所追求的移情效果。白居易在另外一首《五弦彈》中也有“五弦并奏君試聽,凄凄切切復錚錚。鐵擊珊瑚一兩曲,冰瀉玉盤千萬聲。鐵聲殺,冰聲寒。殺聲入耳膚血憯,寒氣中人肌骨酸。曲終聲盡欲半日,四座相對愁無言”的詩句。在這里,音樂的心理反應強烈,已經引起膚、血、肌、骨等組織的生理變化,是音樂引起生理變化的確切記錄。
(三)
音樂是我在人間感受到的最奇妙的東西。它是生活的提煉,是內心的獨白,是大自然聲音的升華。雖然,我沒有真正地創作過或者擁有過任何一首歌曲,但那些動人的音符一直在精神上滋養和豐富著我,感受音樂就是感受一段不為人知的獨特人生體驗。我真的很想聽幾曲早已失傳人間的美樂,譬如著名的《廣陵散》。據說嵇康其曲如其人,整曲充沛著戈矛殺伐、疾惡如仇的剛勁之氣,一如他昂然赴刑、慨然引頸就戮般的決絕。其曲調與其人的性格竟如此相似。嵇康臨終彈奏一曲后曰:“《廣陵散》于今絕矣!”斯人一逝,此曲遂成千古絕唱,只應天上有,人間哪能聞?從上面的故事里,可以知曉古人與音樂的美麗傳說,證實祖先創造的民族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
我平生雖好樂,但恨相逢遲。年輕時限制太多,單一音調大多不堪常聽。現代生活中時常能遇到心儀美樂,真是人生之大幸矣,不亦美哉,不亦快哉!一曲《春江花月夜》,讓我置身在纖塵不染的夜空下。悠揚的琵琶聲,如輕柔的微波彌散開去,放眼而去,“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葉漁舟漂流在波光粼粼的江上,漁歌唱晚,婉轉悠揚。隨著舒緩的音樂,輕舟在遠處的江面漸漸消失,春江的夜空如此幽靜、安詳……捧一杯香茗,持一卷詩書,在二胡聲中聆聽《二泉映月》,在吉他曲中感受《愛的羅曼史》,在古琴樂中尋覓《高山流水》,在小提琴中講述《梁祝》,在琵琶曲中突破《十面埋伏》……這世上,還有什么語言可以像音樂那樣跨越時空,強烈沖擊著我的情感領域,讓自己的心靈在剎那間得到凈化、超脫與交融!
在我的記憶里,小澤征爾曾經說過,《二泉映月》這支曲子他必須跪著聽。而《如歌的行板》也讓托爾斯泰潸然淚下。有關這兩部作品的經典詮釋是,它們都演繹了人類苦難的靈魂。然而,即使是托爾斯泰這樣的人物,也列不出一個公式來向讀者解釋,他為何會熱愛這種悲愴之美。我想,這大概就是因為,當你聽悲傷的音樂,尤其是那些催人淚下的音樂時,眼淚流出來的那一刻,悲傷也就流走的原因。
人生離不開音樂。貝多芬的音樂使愁苦人快樂,膽怯者勇敢,輕浮者莊重。“樂在宗廟中,群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在族長鄉里之中,長幼同聽之,則莫不和順意;在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足見,只要我們熱愛音樂,就能樂活人生,讓每個人的心靈隨著音樂一起飛翔。
(四)
歌曲包含于音樂,只是音樂的一種。人生的歷程是一首快樂悠揚和哀傷頓挫的歌,一首充滿奇思遐想的歌,一首昂揚向上的歌,一首永遠唱不盡的歌。春夏秋冬踏著人生的節拍,愛是主旋律;酸甜苦辣和著生命的音符,情是大基調。歌唱是構成人生的元素,是炙熱生命的張揚,是激情動力的釋放。
伏契克說:“沒有歌聲就沒有生命,就如沒有太陽便沒有生命一樣。”人生要學會歌唱,人生要傾情歌唱。失意時歌唱希望,悲傷時歌唱快樂,挫折時歌唱成功,黑暗時歌唱曙光,即使在生命就要消亡的時候,也要歌唱靈魂的永生。在歌唱中積聚力量,在歌唱中鑄就豪情,在歌唱中爆發銳氣,在歌唱中領悟真諦,在歌唱中迎接人生的挑戰。歌唱是夸父追日的神話、女媧補天的傳說;歌唱是孔子禮樂的傳延、屈原向天的浩嘆;歌唱是漢賦唐詩的韻律、宋詞元曲的悠揚。
歌唱里有著“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纏綿,也有著“何處春江無月明”的清瑩;歌唱里有著“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也有著“千里長江歸海時”的哲理;歌唱里有著大鵬風起的無懼、扶搖九霄的凌厲,也有著乘風破浪的堅勇、直掛云帆的豪放;歌唱里有著瓊漿玉液的甜美,也有著望眼欲穿的期待;歌唱里有著裊如煙嵐的沉思,也有著激情澎湃的浪濤。
歌唱更是對靈魂的鑄造。歌唱真愛,讓我們心懷感恩;歌唱友誼,讓我們學會相處;歌唱事業,讓我們生出雙翼;歌唱成功,讓我們拼搏不止;歌唱明天,讓我們精神煥發;歌唱夢想,讓我們堅定從容……歌唱太陽,讓我們雙目灼灼;歌唱月光,讓我們情意綿綿;歌唱紅梅,讓我們神往凜然嚴寒的傲骨;歌唱山菊,讓我們傾慕獨立霜秋的執著;歌唱雪蓮,讓我們追求冰清玉潤的品質;歌唱翠竹,讓我們渴求挺拔謙虛的情操。
我喜歡歌唱。因為歌唱,既能振動聲帶、加深感情,也能增強記憶、怡情養性,還能消除疲勞、凝神益智。
我雖然唱不出大海的雄渾磅礴,但我是其中的一個音符;我也唱不出雷電般的驚天動地,但我是其中的一個襯托。我沒有扶搖九天的凌云壯志,我只想淋漓盡致地一路高歌,把最精彩的歌聲唱出來。我不講究字正腔圓、繞梁三日,我只想讓人聽出我的坦誠和真實的心聲,讓人知道我在用歌聲打開一個個窗口,放飛恩怨得失,贏得清風藍天。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