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萬榮縣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探索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王成林 牛國麗時間:2020-07-30

萬榮縣地處黃河流域,歷史文化底蘊深厚。

近年來,萬榮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指示精神,整理挖掘傳統文化中有益于培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積極內容,不斷豐富文化內涵,厚植文化底蘊,促進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開展,為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傳承根祖文化,促進旅游強縣。在萬榮縣境內黃河汾河交匯地帶,有一座后土祠,堪稱“海內祠廟之冠”和“北京天壇之源”。這里,蘊涵著中華民族最深的根、最古的源,是聯系全球華人的歷史紐帶,是華夏文化基因的重要譜系依據。數千年的滄桑歷史積淀了厚重的后土文化,為研究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進行文化旅游開發建設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底。萬榮縣科學謀劃,“導”字當頭,文化搭臺,經貿唱戲,每年都要在這里舉行聲勢浩大的旅游文化節,吸引了眾多臺灣同胞和海外華人,周邊群眾則通過鼓樂表演、社火表演、對臺戲表演等形式,表達對祖國、土地和先祖的敬畏,傳承了獨具特色的后土文化,打造了享譽海內外的旅游品牌,使后土文化、旅游開發和經濟發展深度融合、相得益彰。萬榮縣以“后土祠景區旅游”為引領的全域旅游,年接待游客507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近4億元。

近年來,萬榮縣努力打造運城文化集中展示體驗區,讓萬榮文化的力量成為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新動能。

傳承廉政文化,建設清風萬榮。在全黨全國反腐倡廉的大背景下,萬榮縣委、紀委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植入薛瑄的廉政文化。薛瑄,字德溫,號敬軒,謚號文清,萬榮縣里望鄉平原村人。他官至廣東道監察御史、大理寺卿、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大學士等,是明代政治家、教育家、理學家,在歷史上被譽為“明代第一廉吏”。為了弘揚薛瑄的清廉文化,萬榮縣里望鄉黨委、政府組織專人對薛瑄文獻資料進行研究利用,整理編印了《薛瑄文化散編》等書籍,包括他的從政名言、廉潔事跡、生平故事等,并發行至鄉村干部、普通百姓,教育意義深遠。

萬榮縣蒲劇團歷時7個多月,根據薛瑄廉潔從政故事編創排演了大型廉政歷史劇《鐵漢公薛瑄》,講述了薛瑄清廉剛正、不畏強權、秉公執法、為民請命的動人故事。3年來,該劇在萬榮、運城、太原等地演出場場火爆,在鄉村連演230多場經久不衰,觀眾好評如潮。

《車窗記》是萬榮縣教科局在縣委、縣政府的關懷支持下,拍攝的一部古裝微電影。該局在組織編創人員對薛瑄文獻研究中,發現一篇文言短文《車窗記》很有現實意義,于是拍攝了微電影《車窗記》,用一件生活小事展現薛瑄嚴于律己、勤政廉潔的時代大主題,為清風萬榮注入了新的時代精神,樹立了新的榜樣標桿。《車》劇在首屆“華夏·古文明,山西好風光”微電影大賽中榮獲二等獎,在網絡媒體播放后,點擊量突破10萬人次。

萬榮縣還依據薛瑄等歷史人物事跡,建立了薛瑄廉政教育基地,通過場景重塑、實物再現、圖片展示、文字簡介等形式,讓優秀傳統文化古為今用,強化了廉政文化的時代擔當,增強了黨員干部的廉政意識,帶動了黨風、民風和社會風氣的持續好轉。

傳承德孝文化,倡導孝親敬老。百善孝為先,這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辟概括。國務院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董永傳說”就產生于萬榮縣皇甫鄉前小淮村。“孝子董永”賣身葬父的故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最早見于晉人干寶《搜神記》中:“漢董永,千乘人。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鹿車載自隨。父亡,無以葬,乃自賣為奴,以供喪事?!边@個感人的故事,成為萬榮縣開展德孝教育的鮮活教材。

近年來,萬榮縣委宣傳部、統戰部等部門,認真研究探索董永傳說的孝文化元素,提煉“董永精神”,在前小淮村建立德孝文化教育基地,創辦“董永傳說陳列館”,打造高標準的董永孝文化園,以此推進全縣精神文明建設,帶動全縣新時代文明實踐。

縣、鄉、村各級各組織齊抓共管,弘揚董永的孝親敬老精神,加強德孝文化教育,年年都要在“三八婦女節”“九九重陽節”逐級評選孝親敬老的好媳婦、好兒子及“五好家庭”等,層層召開孝親敬老表彰大會,為優秀者披紅戴花,通過報紙、電視、新媒體大張旗鼓加以宣傳,營造了孝親敬老的濃厚氛圍。解店鎮北牛池村好媳婦賈愛菊還被評為“全國敬老愛老助老模范”。為了讓老人們有尊嚴地生活,絕大多數村都在每年的重陽節為70周歲以上老人發放敬老金或營養品,有些村則組織行動利索的老年人到周邊景點旅游觀光,榮河鎮部分村還組織老年人到延安、西安、北京等地旅游。

萬榮縣把“星級文明戶”創評與德孝文化建設相結合,按照新時代文明實踐“‘心’‘星’相印”模式,先后評選出“五星級文明戶”5617戶。該縣建立了孝親敬老協會和孝親敬老基金會,創立了孝親敬老贍養金收發機制,確保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民政部門還扶持在全縣辦起70多個日間照料中心,解決了農村鰥寡孤獨老人的吃飯難題,廣受群眾稱贊。

傳承農耕文化,貴在創新發展。萬榮緊挨著稷王山。千百年來,后稷農耕文化也一樣滋養、教化著這里的人民。萬榮縣以后稷農耕文化精髓為抓手,用勤勞勇敢、施惠于民、鞠躬盡瘁的后稷精神鼓舞群眾,將后稷農耕文化元素植入特色農業產業中,促使現代農業蓬勃發展,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

萬榮是農業大縣,蘋果是農民的當家產業,全縣102萬畝耕地,果樹面積就達到了50萬畝,農民收入60%來自果業。目前,萬榮已經建成賈村蘋果主題公園、漢薛桃果主題公園、通化櫻桃主題公園,萬榮蘋果區域公用品牌價值達到28.42億元,萬榮蘋果成功出口美國、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第二批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等金字招牌,均蘊含著萬榮傳承后稷農耕文化的新價值。

農耕文化傳承不是簡單重復和“原汁原味”拷貝,而是要在交流和互鑒中不斷獲得創新力、創造力。萬榮縣每年利用桃花節、杏花節、櫻桃文化節,編創表演以農耕文化為內容的古典詩詞朗誦、科技管理快板、水果采摘舞蹈,延續、創新、發展農耕文化的內涵,并將農耕文化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相融合,把綠色農業、生態農業引申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行動中,賦予農耕文化新時代巨大的凝聚力和感染力。

傳承國學文化,先從教育抓起。萬榮縣堅守文化根脈,堅持活態傳承,推動了新時代傳統文化傳承的文明實踐持續開展。

該縣通化鎮通化村王通為隋末大儒,是繼孔孟之后的圣人,據說,唐朝開國將相房玄齡、李靖等都是他的學生,死后其門生謚其為“文中子”。

要想把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傳承發揚,就要從教育初級階段入手。萬榮縣編寫了《三王故事》等校本教材,各學校的校本教材中都錄入了“三王”、“三鳳”、薛瑄等古圣先賢的相關內容,對中小學生進行國學教育,在幼兒園開展經典誦讀活動。

該縣光華鄉楊蓬小學秉承誦讀國學經典的教育理念,采用古圣先賢的經典著作,積極培育、引導孩子對一切事物的高度認知,讓孩子通過對文化經典的系統學習,從而達到健全人格、開啟智慧的功用,為孩子們的一生打下最堅實的根基,奠定深厚的人文底蘊。因此,該校被運城市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協會授予“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稱號。

萬榮縣全面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讓歷史文化“活”起來,讓古代名人“站”起來,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態化”,堅持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中的價值取向,增強了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為建設文明富裕新萬榮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