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

一位老黨員的“報國修史”情懷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秦建華 趙 波 寧建庚時間:2020-07-14

7月1日,筆者一行三人相約去芮城縣陌南鎮東峪村拜訪一位老共產黨員——四十年如一日,心存“報國修史”理念,始終不改初心,潛心研究晉國史的李尚師先生。

穿越時空悟初心

數十年來,李尚師先生傾心晉國史研究,殫精竭慮,先后完成《晉國史》《晉國人物評傳》《先秦三晉兩個輝煌時期暨治國思想》《晉國通史》《治國方略史鑒》等總計300余萬字的多部學術專著。他,被著名的歷史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原院長、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科學家李伯謙譽為“中國當代民間修史第一人”;中國先秦史學會會長兼秘書長宮長為評價他:“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天下河東,無出其右”。

2014年,李尚師先生出版《晉國通史》,填補了晉國史研究的空白,《光明日報》和《山西晚報》等多家媒體予以報道。2015年6月5日,《光明日報》總編室以《情況反映》的形式,就民間修史人李尚師編撰“晉國百科全書”填補中國史學空白一事,分別呈送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央檔案館。2015年以來,李尚師先生作為“光明人物”的突出事跡被當成高考語文作文素材,為廣大學子知曉,在青年學生中樹立了榜樣。2019年11月1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推出文章:《李尚師:素筆鑄鑒修史,就為那份初心》,向全國讀者推薦李尚師先生,介紹了他幾十年甘于吃苦,嚴謹治學,不忘初心的高尚品質。

魂牽夢繞“晉國史”

150萬字,分上、中、下三冊的巨著《晉國通史》,為國別通史,并兼具編年體、紀事本末體、紀傳體、志書等特點,被學術界、史學界稱為“新型史學專著”。它是一部“晉國的百科全書”,填補了中國史學的空白。

《晉國通史》記述了從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同母弟叔虞于古唐國開始,歷38位國君,到晉國被其卿大夫趙、韓、魏三家分晉,共663年的歷史,范圍廣泛,內容豐富,史料翔實,邏輯嚴謹。全書共分33章,另有十個附表,分別介紹了晉國國君、國君夫人、執政卿大夫、學者名流及九流人物,涉及人物276個,并對每一個人物的功過是非進行了評價。還介紹了晉國所處的自然地理環境以及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商業、城市、交通等的發展和特點。有關晉國社會結構和各階級、階層生活狀況及其變化;宗法制度、婚姻制度和不同時期實行的軍事、政治、法律、教育、外交以及喪葬等各種制度;晉國地理、地名和疆域的演變;最高統治階層內部的嫡庶之爭、同姓與異姓之爭及由此形成的晉國政治特征;晉國的治國思想及文化成就等也都在記述之列。

“治國史鑒”蘊深情

去年,李尚師先生經歷多年精心撰寫的七十萬言巨著《治國方略史鑒》得以出版。該書對中國五千年為政者治國理政的思想主線進行了理論性研究。

李先生認為,所謂的“治國方略”,是指國家“治理”,而不是“統治”。首先,統治是實現統治者的單獨目標,而治理卻是強調政治共同體的共同目標。其次,政治統治是自上而下的單項過程,而政治治理卻是上下互動的雙向過程。

儒家在其學說中,既維護封建國家統治者的利益,又表現出對下層人民的同情和關懷。儒家思想是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內圣外王的體現。儒學是處理以宗法制度為基礎,以血緣為紐帶,以家庭為細胞的人與人的關系。它是調和階級矛盾,調和人與人之間矛盾的一劑良藥,具有一定的凝聚力,使得中華民族保持五千多年基本統一,成為世界唯一不曾中斷之古國。它可以使國家和諧,社會安定,有利于社會長治久安。

法家的國家治理目標是“效能”,法家的根本精神有三個方面:首先是崇尚法治,樹立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性,使社會所有成員,包括統治階級在內的全體成員,都必須無條件地服從法律。其次是從現實的國情出發,不斷地改變舊法律的不適應部分,建立起能適應現實的新法律,促使社會進步,快速發展。再次是重功利,獎勇戰,打擊豪強,懲治官員腐敗,懲罰頑民惡棍。它的最終目的是富國強兵,建立起一個有法可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規范有序的社會。法家素來被認為完全是為帝王統治和權術服務的學說。

李先生通過鞭辟入里的剖析,認為儒家和法家各有所長,各有所短,二者必須互補。能體現儒法互補理念的是皋陶的“明刑弼教”“德主刑輔”,卜子夏的“儒法兼容”,荀子的“隆禮”“重法”學說。這才是古代中國行之有效的治國思想主線。

該書的出版,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正如李伯謙先生所言,它對當今治國理政,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頗具借鑒意義。

十年寒窗償夙愿

東峪村是一個美麗的小山村,環境幽僻,綠色環繞。李尚師先生的農家小院匾額上題“閑原居”。原來這里正處于《詩經·大雅·綿》中的“虞芮質厥成,文王蹶厥生”和《史記·周本紀》所載商末“虞芮二君讓畔”所在地的古之“閑原”。所以,李尚師先生的筆名、微信名和齋號都由此而取。李尚師清瘦挺拔,戴一副近視鏡,頭發花白,臉色紅潤,說話間透著儒雅的學者之風。力學如力耕,勤惰爾自知,幾十年來“爬格子”養成的書卷氣,成了他做人的“標記”。

李尚師先生出生于1942年,197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人生的閱歷讓他悟出一個道理:有國才有家,愛國者,先要知其史。“報國修史”情懷自此在李尚師先生心里烙下深深的印記。1985年,是李尚師先生的人生轉折點。當時,山西師大“晉國史研究室”缺少人手,李尚師在本家叔叔李孟存教授的推薦下,參與其中,編寫《晉國史》。受此重任的李尚師先生,從這一時段起便一邊教學,一邊寫作,踏上漫長的修史路。

在歷史的長河中,人的生命是短暫的。“人沒有遠大的理想,就是一棵小草,就是一抔黃土。所以活著就得做對國家、對人民有益的事情,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人生價值。”李尚師先生如是說。為了實現他“報國修史”的人生目標,李尚師先生踏遍了三晉大地,搜集史料,尋覓散落在各地的史書、石刻、銘文等,且多是自費。有時,他一天只吃一頓飯,喝一壺水,他的書桌和書房,除了一個舊茶杯、一個暖水瓶,剩下都是收集來的資料和購買回的書籍。白天躬耕百畝,夜間騁思史海,個中清苦甘甜,唯有自知。石刻、古碑、陶片,承載歷史信息的每個細微處,他都不敢輕易放過;民俗、文化、地理,搜集到的全部資料,他都要反芻吸收,苦也罷,樂也好,正所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研究史實,疑點、難點很多,一遍一遍查找、厘清,一次次梳理、印證。這樣的工作如果在高校或科研院所,需要立項完成,至少也得組建團隊,需要充足的經費作保障。但李尚師沒有花國家一分錢,拼卻一己綿力,完成恢宏巨著,著實令人感佩。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黃卷青燈,埋頭書齋。這就是一位老共產黨員的“報國修史”情懷。

年近八旬的李尚師近日又已將新著交付出版社,而且,他的下一部史學專著也已在撰寫之中。

攝影:山西晚報記者胡增春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