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蘇黎原時間:2020-06-10
1997年3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山西省委員會運城地區工作委員會設立,為政協山西省委員會的派出機構。2000年,運城撤地建市。2001年1月,政協運城市第一屆委員會成立,至今已歷四屆。20年來,運城市政協始終堅持與黨政工作合拍,與人民利益同行,與時代脈搏共振,高舉團結民主旗幟,認真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為運城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成為影響和推動運城政治經濟生活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始終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
在協商議政建言獻策中彰顯作為
市政協共召開23次全體會議,92次政協常委會議和128次主席會議,200多次專委會議和各種專題座談會議,充分發揮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圍繞全市大政方針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組織各縣(市、區)政協和廣大委員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議政建言活動。組織了100多次大會發言,收到上千篇發言材料,政協委員400余人次進行了發言,內容涵蓋全市各發展階段的工作要點和熱點問題。針對運城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先后就加大金融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力度、產業優化升級、國企改革、民營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推廣、新型加工制造業基地建設、現代裝備制造業發展、工業項目落地、中小企業發展、現代服務業發展等專題進行深入調研,提出一系列意見和建議;持續關注“三農”問題,多次組織委員深入田間地頭,先后開展了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解決農產品賣難、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新農村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陽光農廉網建設、農村土地流轉、果業提質增效、集雨節水灌溉工程建設、農業品牌化建設、強化異地扶貧搬遷后的公共服務、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等專題調研視察,全方位、多視角地掌握情況、發現問題、提出對策;聚焦重要工作部署,先后圍繞“鹽臨夏”一體化、城市水系規劃實施、職業教育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加強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發展文化創意產品、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發展特色醫療、助推精準扶貧、食品藥品安全監管、公立醫院改革、推進老齡事業、宗教活動場所規范化管理等專題進行調研視察,為市委、市政府科學決策提供了有益參考。
提案是政協一項全局性的重要工作,市政協按照“提得準、交得快、辦得好、見實效”的目標要求,積極探索“提、辦、督”一體化的工作新機制。20年來,市政協共征集提案6292件,審查立案5287件,采取集中交辦、媒體公示、跟蹤督辦等方式,不斷加大提案辦理力度,使一些意見和建議逐步得到采納和落實。同時,市政協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每年都組織駐運省政協委員,針對運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集體調研,在全省“兩會”期間共提交了188件提案,為全市改革發展爭取了支持。
始終堅持團結民主、凝心聚力
在強化監督促進和諧中發揮作用
反映社情民意是政協履行民主監督的有效形式。市政協充分發揮社情民意信息“直通車”作用,積極暢通聯系渠道,完善信息網絡,加強委員培訓,廣泛收集、及時反映真實情況和群眾意見。20年來,共征集社情民意信息30000余篇,經篩選、提煉、綜合,向全國政協、省政協和市委、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報送11795條(篇),多篇信息被全國政協、省政協、市委、市政府采用或被轉送有關職能部門,一些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逐步得到解決。市政協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連年被評為全省政協系統信息工作先進單位,受到表彰和獎勵。
市政協將政協民主監督職能與市委、市政府重點工作視察結合起來,先后組織委員就教育改革、下崗職工就業、市政建設“2211”工程、鹽湖周邊環境、新區建設、機場建設、“關帝圣像”建設工程、夏縣“村村通工程”、市大型水利工程建設和城市防汛排水工作以及市中心醫院建設、市體育館建設等進行專項視察,提出了一系列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有力地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先后推薦政協委員400余人次擔任行風監督員、特約監督員,參與督查了土地、環保、藥檢、城建、移動、工商等近百個單位的行風建設情況,為優化發展環境、促進民生改善和提高政風行風建設水平發揮了作用。
始終堅持拓寬渠道、創新形式
在發揮優勢助推發展中貢獻力量
市政協緊扣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發揮獨特優勢,創新工作理念,使更多的履職成果轉化成為服務全市改革發展的實效。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精神,協助市委制定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新時期人民政協工作的決定》《關于加強人民政協協商民主建設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人民政協民主監督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新時代全市政協系統黨的建設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文件,有效推進了全市民主政治建設的進程。按照市委要求,市政協主席班子成員積極參與“3515重大工程項目”包聯、安全生產、掃黑除惡、農村環境集中整治、脫貧攻堅、文明城市創建等工作,推進全市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工作順利開展。充分發揮聯系廣泛的優勢,加強同海內外各界人士的交流,成功舉辦全國六省(區)21盟市政協橫向聯系會議,在北京、上海、天津、西安等十余個城市開展“運城之友”活動,策劃開展海峽兩岸關公文化系列活動,向各界人士宣傳運城市的發展形勢、發展機遇和發展優勢,努力為運城擴大開放搭建平臺,為招商引資牽線搭橋。
市政協先后編輯出版六輯《河東文史》、四輯20卷《河東文化叢書》、《董其武將軍傳奇人生》、《五千年文明看運城》畫冊和閆逢春“音配像”專輯,發揮了文史資料“以文載史、資政育人”的作用;舉辦“古中國·新運城”等大型攝影藝術展,支持和協助運城市優秀蒲劇《山村母親》唱響國家大劇院,牽頭策劃推出大型新編歷史劇《棗兒謠》,為推進文化強市作出積極努力。2018年,市政協將《河東文史》改版為期刊,至今已編輯出版5期,成為記錄運城歷史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傳承河東文化的重要載體。
市政協不斷創新工作方法,2007年,與運城日報社和運城電視臺聯合開辦《委員之聲》和《民聲》欄目;2017年,與運城電視臺開辦了《政協之聲》專題欄目,為推動協商民主發展提供了重要平臺,為宣傳政協工作提供了獨特陣地,為增進全社會了解、支持、參與政協工作提供了全新窗口。
始終堅持黨建引領、把握重點
在改進作風完善機制中提升能力
市政協主動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對政協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堅持以加強黨建工作為引領,全面推動政協工作提質增效。充分發揮市政協黨組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作用,把自覺接受和主動爭取市委領導作為做好政協工作的根本保證,重要工作在市委領導下開展,重要活動圍繞市委中心任務進行,重要安排報市委批準實施。完善市政協黨的組織體系,全面梳理和修訂完善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黨員教育管理以及機關黨支部“三會一課”等各項學習、工作制度。2019年制定《中共運城市政協黨組關于實施黨的組織和黨的工作“兩個全覆蓋”的若干意見》,把黨員委員編入5個專委會功能型黨支部,實現了政協黨的組織對所有黨員委員的全覆蓋,政協黨的工作對所有委員的全覆蓋。
市政協創新工作理念,采取務實舉措,大力推動政協組織建設、制度建設、作風建設和能力建設。在委員隊伍建設上,不斷強化學習培訓,創新活動形式,豐富履職載體,完善履職機制,與市委組織部、市委統戰部共同出臺《運城市政協委員管理考核實施辦法》,制定《關于開展“委員之家”創建活動的實施方案》《運城市政協委員履職工作規則》等,進一步規范委員履職管理,激發委員的履職熱情和工作積極性。在機關干部隊伍建設上,全面加強干部教育、管理、監督、考核等各項工作,舉辦專題報告會、理論測試、演講比賽,選拔青年干部到鄉鎮掛職、駐村幫扶,開展進企業、進社區、進農村調研視察等活動,使機關干部的綜合素質得到了不斷提升。在制度建設上,準確把握政協的性質定位,修訂完善提案工作、信息工作、學習宣傳、辦文辦會、機關管理、目標考核和委員履職等工作制度,努力形成切合實際、管用有效的制度體系。市政協機關連續多年被評為運城市直文明單位標兵。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