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尉高君時間:2020-03-19
吳王古渡,位于臨猗縣西黃河東岸,由晉國公子重耳建造于公元前636年,興于兩漢,盛于大唐,明清時與禹門渡、風陵渡并駕齊名,號稱“黃河三大古渡”,距今2600多年。
相傳晉文公巡視黃河至此,干渴難耐,于是殺牛割角,以牛角為杯、黃河為湯,開懷暢飲,角杯的鄉名由此流傳。重耳發現這里地形奇特、易守難攻,十分適宜建造一個軍事要塞,于是召集很多民夫拓通道、筑碼頭,建成了造福一方百姓的古渡口,也就是今天的吳王古渡。古渡名稱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說吳王就是漢高祖劉邦的侄子劉濞,其父劉仲做了六年的合陽侯,一說是因村里吳王兩姓居多。
吳王渡地形險要,背靠聳立的高崖之上的吳王寨,通過寬闊的河面,登上對面的夏陽渡,往西可直逼京畿關中,往東可直取河東重鎮安邑,往南,蒲津渡、風陵渡即使固若金湯也毫無意義。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地理位置,吳王古渡成為兵家必爭之地。秦末楚漢相爭,韓信大軍從吳王渡一帶渡河擊魏;清末民初,古渡漕運鼎盛,乃晉煤、潞鹽通秦、豫之要道,店鋪林立,商賈云集,成為不可或缺的商品集散地而自領一段風華;抗戰時期,日本侵略軍投入重兵爭奪吳王古渡,企圖以此為突破口打通直入陜北的通道。
擁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吳王渡,經受了無數興衰。來到古渡的寨門下,那古老的城樓、斑駁的城墻、似隱若現的城垛、粗笨厚重的城門和門洞兩邊威風凜凜的石獅子,都使得這里儼然一座神秘莫測的城堡。城門上“吳王古渡”四個大字遒勁有力,讓人依稀感受到當年戰火紛飛金戈鐵馬的嘈雜聲和廝殺聲。
吳王渡的一個山頭上,有一尊氣勢雄偉的雕像:韓信頭戴盔甲,身披戰袍,手中一把長劍直指黃河,十分英勇。公元前205年,漢王劉邦派大將韓信率十萬大軍東渡黃河攻打魏王豹。韓信出奇謀,暗中調兵遣將,組織木罌缶向對岸偷渡士兵,在吳王渡一帶登岸。大軍一路勢如破竹,直搗魏王豹的行宮安邑,大獲全勝,河東包括安邑城全部劃入漢王版圖。“木罌渡河”一役是戰爭史上的經典戰例,也是聲東擊西戰術的杰出運用。臨黃河而立,涼風習習,水天一色,聽濤聲依舊,想象幾千個木罌漂浮過河之壯觀,不能不感嘆淮陰侯韓信的英雄風范。
但饒是如此充滿戰火硝煙、灑脫豪邁的地方,也有像女子般浪漫溫情的一面。看著黃河灘一望無際的蘆葦蕩,幽靜的沙洲上可聽見雎鳩的叫聲,那是它們求偶的信號,更加之黃河浩浩蕩蕩向南奔流,真是一片絕佳美景。這里還流傳著周文王姬昌與太姒的故事。太姒天生姝麗,淑賢明理,生活儉樸,西伯侯姬昌在渭水之濱與太姒一見鐘情,決定迎娶太姒,但渭水沒有橋。于是乎,姬昌命人造舟為梁,舟舟相連,成為浮橋。人們夸贊二人是天作之合。太姒嫁入姬家后,效法姬昌的祖母太姜和母親太任之德,旦夕勤勞,尊上恤下,姬昌也把岐山片區治理得井井有條,成為商朝末年最強大的諸侯國,而后號令天下,滅商紂,建周朝。太姜、太任、太姒合稱“三太”,后世以“太太”作已婚女性的尊稱,代表賢德直追“三太”。
蘆葦叢中,綠林疊翠,水鳥爭鳴。古渡口在戰爭時期是馳騁的疆場,是咆哮的猛士,戰亂過后,又是兩岸人民的安樂園,被母親河滋養著的百姓過著安靜祥和的生活,男耕女織,萬物生長,時代更替,每一段過往,都為古渡口蒙上了一層傳奇的面紗。
站在山西的高點上往對岸看,能夠非常清晰地看到河對岸的行人、樹木和炊煙。雖有黃河為阻,但兩岸互相走動,做生意,結親家。這也是秦晉之好的由來。2008年5月5日,渡口兩岸人民結束了長達幾千年擺渡過河的歷史,從山西臨猗縣角杯鄉到陜西合陽縣洽川鎮的黃河吳王浮橋正式通行。這是黃河上最長、科技含量最高的浮舟橋,由31艘浮舟連在一起,通過鐵板搭建而成。橋身全長524米,橋面寬18米,車道寬10米,最大承載120噸。車輛經過時,可以明顯看到車輛上下起伏,聽到鐵板叮當巨響。浮橋就像一座連心橋,為兩岸人民互惠互通、共同發展帶來更多福祉,從而讓秦晉之好有了新時代的續篇。
黯淡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吳王渡,像一個睿智的老者,目睹著千年滄桑,訴說著驚世傳奇,為黃河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