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王元安時間:2020-01-07
家鄉就在黃河岸邊,坐在家里、睡在炕上都可以聽見黃河水咆哮奔騰。打小就和黃河相伴,夏天在黃河里洑水,冬天在黃河岸邊砸冰;春天在河邊采花,秋天在河灘覓果。
村邊有一大片黃河淤沙形成的沙灘地,平展、肥沃,人們長年累月把汗水灑在這里,把希冀種在這里,而河水的泛濫常常讓他們希望落了空、汗水成泡影,有些年景甚至顆粒無收。窮家日子吵鬧多,宗族之間、村子和村子之間也常常因地因水發生爭斗,你傷我殘,使苦難生活更加悲慘。夏日里黃河水泛濫時也常有上游的樹木、煤炭、魚類順水而下,人們爭相打撈。時不時也有人命葬黃河,攤上事的人家呼天搶地,慘慘凄凄。
解放后,苦難沉重的人們盼來了太平安寧的日子,土地回到了貧苦人家的手里。翻身當家做主人,歡天喜地的農民煥發出來對土地的無限熱愛拼命勞作,但終因剛剛翻身,身單力薄,生產資料缺少,社會整體經濟基礎薄弱而無法獲得期盼的更多的收獲。直到三門峽水庫興建成功后,河水才得到了較為徹底有效的治理,母親河也才更顯現出應有的滋育情懷。
利用地形差,我們村聯合其他幾個村在距村十余里的上游修渠引水,黃河灘地由此實現了澆灌,旱年收成也有了保障。大片的灘地被整修成方,方格之間植樹成行,大片的花生、瓜果綠綠一片,很是喜人。灘邊山坡上牛羊成群,各種各樣的鳥兒上下翻飛。羊叫、牛歡、鳥鳴、蟲啼,好一派田園風光。
收獲季節,村里不見人,地里人一片,男女老少齊下地,又說又笑好熱鬧。場園里,成堆的糧食令人眼饞。分配的日子村民們拿著口袋集聚一起,期盼的眼神里透著急切。
黃河里下魚是村民們改善生活的日子。夏末初秋季節是黃河容易發水容易下魚的季節。一到這個時候就有人時不時到河邊觀察。一旦有了動靜,男人們便拿出早已編織好的漁網和葫蘆,飛快地跑向河邊,女人們、小孩子則在岸邊崖上看熱鬧。只見男人們一身精光,腰間拴一個漂浮用的葫蘆,睜大眼睛神情專注地注視著河里漂浮的任何器物。一有魚來,立即縱身下河,在來魚的下方撐起網筐,魚一進入,立即往起一抬,游回岸邊。有時候魚很多,撈起來容易,人人都有收獲,只在大小、多少上有別。魚少的時候,就不是人人都有收獲了。這時候撈得多的人就分一些給沒有撈到魚的人,或者到家里熬成魚湯給左鄰右舍送上一碗。大家一起享受黃河的饋贈,品嘗魚肉的香鮮。這也是村民們一年之中為數不多改善生活和高興快樂的時刻。
改革開放打破了體制上的禁錮,農業、農村才真正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在國家的幫助下,村里選擇合適地段,興建了架在船上的移動電灌站,引水上塬,不但河灘地可以澆灌,就連多少輩都是靠天吃飯的塬上旱地也都旱澇保收了。
黃河灘上有人挖魚池養魚,有人栽種果樹務果,更多的人種植其他經濟作物,發展特色農業。吃飽飯的村人有了更高的追求、更美好的希望,年輕人走南闖北帶回來經濟收入的同時也帶回來了精彩世界新奇的思維,穿著打扮、言行舉止也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改變著身邊人。
富裕充足的國力使國家有能力興大業、辦大事。國家又在三門峽水庫下游地段興修黃河樞紐工程小浪底水庫,2001年工程全部完工。我的家鄉正處在水庫地段,現在呈現在眼前的是一望無際的碧綠水面,不見了過去的混濁,也沒了往日的咆哮。水面上打魚小船隨波漂移,濕地里白鷺嬉戲覓食,旅游快艇擊水破浪,跨越兩岸秀麗奇特俊美的風景向東直達水庫大壩。
因修水庫而遷移的人們,住宅房屋一村一式,統一設計、統一規劃、整齊劃一。村內巷道,全部硬化,自來水入戶到家,空調、太陽能熱水器、彩電、洗衣機等各種家用電器已成普遍,村民們早已擺脫了“下地兩腳土,雨天一身泥,吃水下河挑,做飯煙火燎”的舊時形象。多少個從未走出過農村的人們,坐飛機、乘高鐵來來往往,體驗現代社會的快捷便利,玩電腦、看微信,享受現代科技的文明。說起現時社會的變化、村里的變化,特別是老年人感受尤深,紛紛豎起大拇指稱贊:“換了天地,福到農家!”
黃河綿延數千里,源遠流長,波瀾壯闊,和整個時代的洪流同步向前。我的家鄉是黃河岸邊的一個點,這個點的變化僅是時代洪流和黃河波濤中的一朵小小浪花,浪花雖小,卻也會永遠隨著時代的滾滾大潮以及黃河的滔滔流水一起,永遠奔騰向前!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