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fā)布者:劉良娟時間:2020-01-07
“長江悲已滯,萬里念將歸。恐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每每讀到這首詩,那凝滯的江水,飄飛的黃葉,便幻化成舅舅的影子在我眼前晃悠……
五年前的深秋,舅舅帶著永遠的遺憾走了。那是一個秋風蕭瑟,寒意襲人的午后,接到舅舅去世的消息,我和哥哥趕緊買票,請假,安排好單位工作,山一程,水一程,身向蜀關那畔行,只求能送舅舅最后一程。
舅舅十八歲參軍,南征北戰(zhàn),后做到儀隴縣長、南充市長等職。從我記事起,舅舅回家的次數(shù)屈指可數(shù),我對舅舅的印象多半是從母親那里聽來的。
舅舅身處要職,公務繁忙,晉蜀兩地遠隔千里,在當時的交通條件下,不能回家實屬正常。外公外婆只有舅舅這么個獨子,耐不住思兒心切,就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去尋兒,四十天旅途勞累尋到兒處,兒還是早出晚歸,聚少離又多。既然不能常相伴,就讓父母衣食安,可悲的是守著一個縣長兒子,外公卻在困難時期無錢買糧饑餓而死。從此外婆孤苦無依,羸弱多病,母親只好把外婆接到我家,和我們一起吃糠咽菜,一住就是二十幾年。在別人的眼里,外婆很可憐,市長兒子頂啥用,不還得寄住女兒家?但我知道舅舅是外婆的天,是外婆的魂!
舅舅一生身居高位,手握重權(quán),卻沒有給自己的親戚朋友謀得一官半職,甚或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都沒有,反而為了工作連累親人。聽母親說,舅舅的大兒子出生后,因為舅舅、舅媽工作忙,無暇照顧,就找了個保姆幫忙照看,不慎讓孩子摔傷落下終身殘疾。十年動亂,舅舅、舅媽含冤被批,受盡折磨,小兒子又流浪街頭,飽受欺凌,終因稚嫩的肩膀經(jīng)不起狂風摧殘而半路夭折,兩個女兒也在我家寄養(yǎng)了好幾年。
舅舅一生,勤政為民,清廉為官,唯獨對自己的親人虧欠太多。退休后,舅舅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回老家,因為這里有他的初心,這里是他的根,這里浸滿他的愛,他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從來不曾淡化,只是身有公職不由己啊!他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重溫那割舍不斷的鄉(xiāng)音鄉(xiāng)情。但幾次返鄉(xiāng)后,卻發(fā)現(xiàn)物是人非,親人長已矣。鄉(xiāng)鄰不相識,家里的房子也因年久失修,傷痕累累,危在旦夕,院子里更是雜草叢生,斷壁殘垣,無法居住,想要重新修建,又談何容易!
回不去的家鄉(xiāng),撫不平的鄉(xiāng)愁,成為舅舅的一塊心病,難以釋懷,以致竟積郁成疾,一病不起。記得我們最后一次見舅舅,是在醫(yī)院病榻上,舅舅病情嚴重,身不能動,口不能語,喉不能咽,每天靠流食維系生命。這是怎樣的一種煎熬啊!本來就很瘦弱的身軀蜷縮在臃腫的被子中,目光呆滯,顯得那樣無助。護士說舅舅已經(jīng)沒有意識,但見到我們時,他呆滯的目光中分明發(fā)出一絲亮光,嘴角微微翕動著,似乎要說什么。我知道,舅舅并非沒有意識,我們的到來,又重新喚起親情的希望!痛心的是,直到舅舅去世,我們竟沒能完成舅舅的心愿,讓舅舅葉落歸根,魂歸故里。
人已去,征衣在。唯愿天堂的舅舅不會再受地域的阻隔,常回到他魂牽夢縈的故鄉(xiāng)看看!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quán)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zhuǎn)載或鏡像;授權(quán)轉(zhuǎn)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zhuǎn)載自其它媒體,轉(zhuǎn)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