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fā)布者:劉凱華 廖旌汝時間:2020-01-01
在平陸縣常樂鎮(zhèn),提起該鎮(zhèn)老年福利服務中心院長王好召,知道他的人無不豎起大拇指。
2019年12月25日,常樂鎮(zhèn)老年福利服務中心的幾位老人坐在院子里曬太陽。臨近飯點,一聲吆喝在大院里響起:“吃飯啦,今天中午是油餅、炒菜!”院子里,挨個招呼老人們用餐的便是該服務中心院長王好召。不高的個子,消瘦的臉龐,夾白的頭發(fā),堅毅的腳步,初見王好召,他給人一種和藹可親的感覺。
2005年,王好召接受常樂鎮(zhèn)政府的委派,只身一人挑起贍養(yǎng)孤寡老人的重擔。15年來,他恪守職責、孝老如親,全身心地投入到敬老善老事業(yè)中,照顧鎮(zhèn)敬老院里孤寡、智障、殘疾、無依無靠的五保老人。
15年里,他把全部精力奉獻給養(yǎng)老事業(yè),用心血和汗水譜寫出一曲感人的奉獻之歌,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產(chǎn)黨人的高尚情懷。
盡心盡力,為五保老人生活提供保障
王好召是常樂鎮(zhèn)斜坡村人,今年59歲,在外人口中,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老實人。從小就接受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教育的他,深知孝是做人之根、百善之本,這為他以后的事業(yè)播下了種子。
2005年,為解決“三無”人員的生活保障問題,常樂鎮(zhèn)重組敬老院,對轄區(qū)內(nèi)有需要的五保戶進行集中供養(yǎng)。也是那一年,45歲的王好召受鎮(zhèn)上委托,不顧妻子的極力反對,當起了敬老院院長。“再怎么困難,也要把老人養(yǎng)好”的信念,從那時起就在王好召的心里扎下了根。
剛上任,王好召被眼前的情況難住了,老人們有的有智力缺陷,有的患有阿爾茨海默病、有的行動不便,還有的體弱多病……對此,王好召猶豫過,但轉念一想,自己是一名共產(chǎn)黨員,就應該撐起這個“家”。
每天一起床,王好召便開始了老年福利服務中心日常的工作。7點30分,他先到各屋走一趟,和護工一起幫助老人收拾房間和整理床鋪。“在打掃衛(wèi)生的同時,我會詢問每位老人的身體狀況,檢查完所有老人的生活情況后,這第一項基本工作才算結束。”王好召說,在冬天,服務中心會一周幫老人洗一次衣服、洗一次澡,每隔一段時間還會拆洗一次被褥。
清潔好房間衛(wèi)生,安排好老人們起床事宜,就到了早飯時間。早飯過后,王好召為老人理發(fā),這已經(jīng)成了該服務中心每月的慣例。
為了省下理發(fā)的開銷,王好召自己置辦了工具,學著為老人理發(fā)。“我現(xiàn)在可以非常熟練地為他們理發(fā)了,每個月1次,至今已理了10年了,光理發(fā)推子就用壞了4個。”王好召笑著說。
午飯過后,經(jīng)過短暫的休息,王好召又為老人們的生活瑣事忙個不停。
午睡醒來,76歲的王興有在房間外曬太陽,房間里,他的被褥已被工作人員整理得井井有條。祖籍江蘇的王興有,多年前來到運城打工落戶。無兒無女的他在該服務中心住了快7年了,這里成了他的家。
“前幾天你拉肚子吃了藥,現(xiàn)在有沒有舒服點?”王好召走到王興有的身邊,問起老人最近的身體情況。王興有也打開了話匣子,和他聊起這幾天的生活。
“老年人的身體情況永遠是我心中的第一要事,院子里所有老人有什么病,我都一清二楚。”王好召說,為了能及時關注老人們的身體狀況,他與鎮(zhèn)衛(wèi)生所達成合作,每周都會有醫(yī)生來服務中心坐診。
為了確保藥品使用規(guī)范,在服務中心配套的醫(yī)療室里,詳細地記錄了建院至今所有的藥品使用情況。如果遇到醫(yī)療室解決不了的病情,王好召會將老人送去醫(yī)院并安排好住院事宜。王好召說:“有時陪老人去醫(yī)院,我圍著病床忙前忙后,總會被誤認為是老人的孩子。”
平時省吃儉用的王好召,在完善服務方面可從不馬虎。為了讓老人們有更好的生活品質,服務中心每年冬天、夏天都會給老人們發(fā)一身新衣服。飲食方面,為了讓老人吃得健康,王號召還多方協(xié)調、籌備,提高了開支,每周定期為老人改善兩次伙食……
傾心奉獻,做老人們的貼心人
為方便照顧老人,王好召晚上睡覺很少脫衣服,離院外出也是隨叫隨到。“15年來,我?guī)缀鯖]有睡過一個安穩(wěn)覺。”他說。人老了,性格難免變得孤僻,院子里的老人們有時發(fā)生矛盾,他去勸架,也會被“糊涂”的老人謾罵、責備。遇到這種情況,雖然很委屈,但王好召依然和顏悅色地安慰老人,解決紛爭。
“我在給老人們接屎接尿時從沒嫌過臟,把苦和累深深地藏在心底。”王好召說,“老人的兒女們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兒女們做不到的我也要做到。”
王好召在親力親為做好服務工作的同時,還承擔著讓人難以想象的精神壓力。
“我還記得有一次,一位老太太大便失禁,我只能用手為她處理。但是老人不情愿,還罵我、打我,我只能先做好她的思想工作,并為她更換了衣服,洗凈了污穢。”說到這里,59歲的王好召留下了淚水,他告訴記者,最困難的事情,不是苦和累,而是不被老人理解。
三凹村的田林娃老人今年近91歲了,在服務中心已經(jīng)住10個年頭了,期間他曾經(jīng)因為想家搬離過一次,后來又重新入住。“吃得好,住得好”田林娃用樸實的6個字評價他在這里的生活,在他看來,這樣的環(huán)境才是最舒適的。
老人們沒有親人的陪伴,心里煩躁不好受。常常有老人滿腹牢騷的,耍性子鬧著要離開。每當這時,王好召總是不厭其煩地聽他們嘮叨,通過陪他們看電視、下棋、聊天的方式進行安撫。漸漸地,老人們都把他當作自己的貼心人。
像王興有、田林娃這樣以服務中心為家的老人有很多,處理老人們之間的關系、調整他們的心情成為了王好召工作中的一部分。老人們性格各異,出現(xiàn)矛盾要及時開導化解,用他的話來說:“就和自己居家過日子是一樣的。”
當天理發(fā)時,王好召和幾名老人聊得非常開心。理完發(fā)的王興有摸了摸自己的頭,笑著說:“院長,這次頭發(fā)理得真好。”王好召聽了開心,也跟著笑了。
矢志不移,舍“小家”為“大家”
王好召清楚地記得,2013年之前的常樂鎮(zhèn)敬老院只有8間簡陋平房,“原先的敬老院地勢特別低,2006年7月份,下了一場大雨,當時敬老院就遭了水災,雨水倒灌進房間,連床和被子都飄走了,當時是我一個人把老人們挨個兒背到地勢高的房間。”王好召說,從那以后他便一步步加蓋房屋和改造配套設施,在老院8年的時間里,雖然條件相對簡陋,但是他堅持和老人們同吃同住,不斷改進老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
多年來,王好召日夜操勞著服務中心的一切,不能也不愿離開這幫老人。在他心里,服務中心就是他家,老人們就是他的親人。而對自己的家庭,王好召滿懷愧疚。
如今,兒女長大成人,王好召也到了頤養(yǎng)天年的年紀,理應和家人在一起享受生活。“我也曾想與父母、妻兒在一起,可實在放心不下那幫需要照顧的老人。別說家里的幾畝地了,就連村里的紅白事我都是托人隨禮,沒時間過去幫忙,時間久了,親朋好友都笑稱我是一個‘大忙人’。”他說。
每逢過年,是王好召在外工作的兒女回家的日子,也是一年當中為數(shù)不多和兒女相聚的機會,心中牽掛老人的他,在家也待不住,不停地往服務中心跑。“一些身體不好的老人,過年期間沒有家人親戚在身邊照顧,我怎么忍心丟下他們?”為了讓在服務中心過年的老人感受年的氣氛,王好召沒少花心思:“包餃子、放鞭炮、貼對聯(lián),別人家怎么過年,我們院就怎么過年。”
每當有人問起王好召:“你都將近60歲的人了,還整天伺候老人累不累?圖個啥?”他總毫不猶豫地說:“我是一名共產(chǎn)黨員,為老人撐起這個‘家’是我的責任。”
2013年3月,常樂鎮(zhèn)黨委、鎮(zhèn)政府研究決定重建敬老院。同年,位于該鎮(zhèn)中心地段,總投資200萬元,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建有45間房屋的常樂鎮(zhèn)老年福利服務中心落成,可解決50余名五保老人集中供養(yǎng)問題。
2018年,常樂鎮(zhèn)老年福利服務中心還進行了一項18萬元的煤改電工程,把一間間燃煤宿舍改成了帶暖氣的環(huán)保房間。如今,該服務中心舊貌換新顏,硬件設施齊全,軟件建設達標,院里院外干凈整潔,成為老人們安度晚年的幸福家園。
王好召憑著負責到底的這份赤誠,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曲感人的事跡。他雖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但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默默無聞、誠誠懇懇地揮灑著自己的熱情與汗水,在常樂鎮(zhèn)樹立起一面敬老孝親之旗。
15年來,王好召矢志不移地踐行著照顧五保老人的承諾,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一名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展示了中華民族敬老愛老的傳統(tǒng)美德。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wǎng)發(fā)布,未經(jīng)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wǎng)-運城日報 ”。
凡本網(wǎng)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wǎng)”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