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晚報發布者:王文軍時間:2019-12-31

“武士愛劍,文人愛硯。”硯臺作為文房四寶,自古以來受到文人墨客的喜愛。在中國硯文化中,澄泥硯一直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清代乾隆皇帝極愛澄泥硯,贊其“扶如石、銜如玉、呵可生津”。
作為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絳州澄泥硯制作工藝可追溯到漢代,興于唐代,盛于宋代,明代達至爐火純青,但由于歷史原因,到了清代,澄泥硯的傳統制作技藝失傳。

2019年3月,在廣西南寧舉行的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四屆五次、中華全國手工業合作總社七屆九次理事會上,藺濤被授予首屆全國“輕工大國工匠”稱號。(資料圖)
1986年,藺濤與父親藺永茂開始澄泥硯傳統制作技藝的研制工作,經近10年摸索,上千次實驗,從設計圖紙、配方配料、雕塑雕刻到窯爐設計、燒制等,每一道工序他們都動手實踐,逐步熟練掌握各道工序的技術要領,終于使斷代三百多年的中國四大名硯之一“絳州澄泥硯”重新問世。1994年,他們的絳州澄泥硯獲得“94中國名硯博覽會”金獎,得到了國內硯臺界專家們的一致好評。2006年,絳州澄泥硯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2008年,藺氏“絳州澄泥硯制作技藝”入選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與中國四大歷史名硯中的其他三大硯不同,端硯、歙硯、洮硯均為石制品,唯有絳州澄泥硯屬于陶制品但又高于陶制品。
瑰寶得以復蘇,這只是絳州澄泥硯的開始。如何最大程度保留澄泥硯本身應有的藝術特色及魅力,并賦予其新的時代活力,需要時間,更需要匠心。
“這款是多子多福硯,這款是金鼠送寶硯……它們是我為明年推出的六款鼠年生肖硯。每年我們都會推出當年生肖系列硯臺,已經做過三輪了。”在新絳光村的絳州澄泥硯生產基地,藺濤如數家珍地向記者介紹他的鼠年生肖硯。
力求精益求精,生肖硯是藺濤將硯臺和傳統文化融合的一個縮影。30多年來,藺濤在澄泥硯的制作中一直摸索求新,讓傳統與時代接軌,賦予它新的生命力,讓它活起來、火起來。
多年來,藺濤堅持實用、收藏、考證與玩賞共存的產品定位,不斷摸索探究進一步改進制作工藝,在確保實用功能的基礎上,在專注于造型、圖案與顏色、紋理藝術的創新與升級同時,綜合運用繪畫、雕塑、書法、篆刻、設計、色彩、詩詞文學等多方面藝術,賦予其更多的時代元素。他說:“雖說我們是第一個制作出‘絳州澄泥硯’的,但并不是做到了頂峰,還有許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我們一直在努力完善。”
“藝術當歌時代,藝術應該更好地服務于黨、服務于國家、服務于社會。”這是藺濤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2010年,藺濤設計的“東方之冠硯”被上海世博局選為定制禮品,成為“國禮”;同年8月,他的“和諧硯”成為上海世博會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公益主題活動的指定禮品。
2011年,時值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藺濤設計制作了“紅色革命圣地”系列絳州澄泥硯,捐贈于革命圣地延安革命紀念館、中國浦東干部學院、井岡山革命博物館、遵義會議紀念館等。
2015年7月,藺濤設計制作的以“同護和平”為主題的22方“抗戰系列硯”問世,讓人們勿忘歷史、珍愛和平。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盧溝橋抗日戰爭紀念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等20余家國家級展館予以珍藏。
2016年,為響應中央反腐倡廉的要求,藺濤查閱歷史文獻,研究挖掘中國優秀廉政文化的杰出代表人物、典故,設計出30余方“廉政教育硯”。
2018年,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藺濤設計制作了“中國夢硯”“改革起步硯”“經濟特區硯”“一帶一路硯”“不忘初心硯”等8塊“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系列硯,捐贈給小崗村和浙江嘉興市南湖革命紀念館。
今年,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為向新中國70華誕獻禮,藺濤設計制作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硯”“瑞金硯”“鋼鐵長城硯”“盛世中華硯”“中國夢硯”“不忘初心硯”等系列主題硯。
……
紙壽千年,硯傳百世。憑著這股鉆研勁兒,藺濤通過其文史繪畫、雕塑特長,運用精湛的刀法,盡情地表達著古老傳統的工藝和時代特色,賦予澄泥硯符合時代發展的文化內涵,激發其新的生命活力,創造出一方方具有收藏價值的藝術珍品。攝影 劉杰 高新生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