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經濟>

芮城萬畝循環農業產業園區打造“綠色”經濟發展“新引擎”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時間:2019-12-30

記者 陳永年

芮城縣農業部門工作人員在園區調研  記者 陳永年 攝

近年來,芮城縣域發展主打生態牌,各種有關綠色、生態的國家級認證或牌子拿了不少。該縣在發展現代農業上,同樣深刻體現著綠色與生態的主線。尤其是2018年,該縣成功申報山西省區域生態循環農業項目后,循環農業已成為該縣的一大亮點。

循環農業,如何增效;點“綠”成金,如何實現?日前,記者前往芮城,一探循環農業發展的內部運行路徑。

萬畝循環農業示范園區

“建設綠色長廊,構筑生態屏障”“筑生態文明之基,走綠色發展之路”“打造生態美麗芮城”……芮城境內的標語,“生態”“綠色”絕對是高頻詞匯。甚至,連接高速口至城區的道路,也被命名為“生態景觀大道”。

標語的背后是思路,芮城縣萬畝循環農業示范園區就是這一思路在農業上的具體彰顯。

園區位于芮城縣南衛鄉境內,緊鄰國家4A級景區——大禹渡黃河景區,交通便利,規劃占地13680畝,總投資3.08億元。進入園區,隔著很遠就能看到高高的像水塔一樣的3000立方米CSTR反應器,反應器之下是兩個容量極大的池子。池邊,已經挖開的窄溝里能夠看到放進了線纜。“這是傳輸控制信號用的,等項目投產后,生產車間其實是用不了太多人的,基本上都會實現遠程電腦控制。”一位園區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車間的設備已經到位,過了年即可投入生產。”

“這里,就是我們萬畝循環農業產業園最核心的區域,通過對養豬場產生的糞污進行處理,生產沼氣、沼液、沼渣和有機肥,以此輻射整個園區,形成養殖、種植、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相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芮城縣農業農村局局長楊鐵寧說,項目投產后,每年可處理糞污4.62萬噸,產生沼氣60.28萬立方米、沼液4.2萬噸、沼渣3700噸,消化農作物秸稈1.2萬噸,生產有機肥2萬噸。

園區核心區占地4600余畝,規劃設計為“一心五區”。一心:即功能中心,以標準化養殖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為依托,突出生態循環發展模式,是園區的總引擎;五區:即重點發展設施果蔬和觀光采摘為主的設施農業區,以花椒、屯屯棗、蘋果新品種推廣、新技術應用為重點的特色種植區,重點示范小麥綠色、優質、高效生產模式的糧食示范區,將農業科普示范、農業景觀與創意農業有機融合的七彩農業區,以及為整個園區提供綜合服務的綜合服務區。

目前園區已完成投資1.19億元,發展各類蔬菜大棚1000畝、蘋果基地2000畝、糧食基地2000畝、現代化生豬規模養殖場1個,配套建設集約化蔬菜育苗基地1萬平方米、農資供應中心與培訓基地1處、植保觀測場1處。

業態和資源共循環

在園區紅河谷家庭農場的草莓大棚里,空氣濕潤,草莓葉片上,不時能夠看到嗡嗡飛舞的蜜蜂。

“這是授粉的,以前是人工授粉,但效果沒有蜜蜂好。今年我們又訂購了一種專門授粉的雄蜂。”農場主楊晉超說,他能夠放心使用蜜蜂來授粉,源于園區良好的生態環境。

大棚里不用農藥,也幾乎不用化肥,因為靠近養殖場,可以獲得免費的沼液和沼渣,楊晉超把沼液當葉面肥來用,既殺菌又補充了養分,把沼渣當肥料用,不僅病蟲害少還改善了草莓口感。他在園區里建了20多個大棚,從桑葚、圣女果、甜瓜到草莓,基本上走的都是采摘路線,除了必須的土地倒茬,從11月到來年5月,可以保持不間斷生產。采訪時,他的草莓大棚已經開園,1公斤80元錢的價格,棚里的草莓依然被摘的所剩未幾。

“循環農業對我這大棚好處很多,不僅提高了口感,還降低了投入成本。”楊晉超越做越起勁,又新栽了5畝桑葚樹,還在樹下養起了雞和鴨,客人來了不僅可以采摘休閑,還可以直接在地頭鐵鍋燉肉大快朵頤。

像紅河谷這樣的家庭農場,生態與綠色其實才是最大的競爭力,這也算芮城縣主打生態牌后給普通從業者帶來的政策紅利。

作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芮城縣以“生態固本、業態增效”為發展理念,致力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特別是依托耀升飼料有限公司的現代養殖場,形成了“豬—沼—糧”“豬—沼—果”“豬—沼—菜”的生態農業循環模式,最終實現“作物生長零化肥,病蟲防治零農藥,畜禽養殖零添加,廢棄農資零污染”的目標。

園區將依托區域生態循環農業項目,圍繞糧、果、畜、菜等四大產業,建立科技支撐,大力推廣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提升科技含量;大力推廣生態循環農業模式,積極培育無公害、綠色區域產業集群品牌;大力發展休閑采摘觀光農業,建設集生產示范、農事體驗、休閑互動、產品銷售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體驗示范區,著力打造“品質優、產量高、質量安全、特色鮮明”的綠色生態循環農業示范園,加快推動全縣農業農村現代化。

入駐園區的一家農民專業合作社,今年與外地公司合作,試種30畝“貝貝南瓜”,每斤售價達到2.7元。目前該合作社已與農戶簽訂500畝的訂單,準備明年在園區大力發展。根據合同,合作社提供種子、技術并保回收,按照今年的行情,一畝可純收入七八千元。更有利的是,這種南瓜種植起來省工省力,一個人可以種植10畝地。該合作社社長淡朋波不善言辭,但談起合作社的發展,滔滔不絕。

“在萬畝循環農業示范園區的示范帶動下,我們將逐步在全縣推廣發展循環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把芮城打造成為全市生態循環農業的先行區。”芮城縣委副書記、縣長尚玉良說。

生態與經濟同增益

家在園區附近的村民張明霞,去年至今在育苗基地找到了一份穩定的活兒——將一盤盤種苗中不合格的挑出來,再換上合格的——一小時7元錢。和她干同樣活的,棚里還有五六個,在出苗高峰期可以增加到20多個。

育苗基地是由芮城縣利農蔬菜專業合作社經營的,2017年遷進園區后發展很快,如今一年可以育苗1200萬株,不僅為當地提供種苗,還輻射到了周邊縣市。

合作社理事長楊革平介紹,基地主要的功能是新品種實驗示范,與合作社有合作關系的公司常年提供新品種,基地先試種,適合當地栽植又有市場前景的,將對外進行推廣。

搬進園區后,合作社受到了更大的政策性支持,項目建設有扶持,連從山東聘請的技術員,縣政府也給予相應的補貼。正是這樣,合作社才能實現高速發展。

楊革平現在最發愁的是育苗供不應求,他剛剛建起了能內外遮陽、自動排風的3000平方米智能聯棟大棚,填補了4月到9月之間不能育苗的空白。但這種智能大棚的育苗能力只有五六十萬株,今年一個客戶一次性要訂購200萬株,讓楊革平糾結了許久,最終只能把冬季育苗棚進行了簡單改造,不僅費時費工,育苗質量也沒有智能大棚好控制。

“進入園區后,我們合作社發展得更快更好了,這也意味著我們的輻射和帶動能力更強了。”楊革平說。

據了解,目前除了利農蔬菜專業合作社和紅河谷家庭農場外,還有世杰玉米專業合作社等14家企業(合作社)入駐園區,基本上在一萬多畝的園區內,形成了養殖、種植、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相結合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初步估算,園區糧食、林果等年產值4000萬元、養殖業2500萬元、蔬菜收入1500萬元,常年提供500個就業崗位,帶動26戶貧困戶脫貧致富,還可帶動4520戶農民人均增收2000元。

通過這種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園區內的1萬多畝農田可平均畝增產100公斤左右,公司在回收秸稈時免費為農民收割深耕,增產與降本總體折算,此項目可為農民增加收入291.5萬元。

除了經濟效益還有良好的生態效益,項目實施后,每年可減少使用1.3萬噸化肥,增加了土壤有機肥、改善了土壤結構,產出的高品質有機飼料有助于發展生豬養殖產業。另外,還可提高畜禽糞便和秸稈資源化利用率,實現養殖糞污零排放,節約用水用肥,提高農業節能減排水平,推動當地綠色經濟的發展。

芮城縣委書記張建軍說:“芮城的產業實施要力求生態化,生態循環是發展綠色農業、有機農業的關鍵,也是現代農業產業園的內在要求。我們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以物質循環和能量多層次利用為核心,以廢棄物資源化為抓手,在產業園示范發展現代生態農業。”

記者手記:

循環增效點“綠”成金

陳永年

養殖業是容易產生污染的,最易被人詬病的可能就是那種氣味了,這讓不少地方對于養殖業總是“敬而遠之”。但在芮城縣南衛鄉大約1.3萬畝的循環農業產業園區,一個養豬場卻成了多個循環鏈條的發端與核心。

被人厭惡,是因為畜禽的糞便;如今成為核心,也源于同樣的東西。對象未變,變的是我們看待問題的角度與思路。把糞污排放當成負擔,那自然是又花錢又沒人愿干;把它當成放錯位置的資源,那自然有手段將資源轉化成資本,變成人人喜愛的好朋友。

養豬產生沼氣、沼液、沼渣,對其進行科學處理,糞污就變成了葉面肥、有機肥、燃料、電,成為降低投入和增加效益的手段。

這個園區就是這樣,以養豬場為引擎,通過對糞污的處理,建立了“豬—沼—糧”“豬—沼—果”“豬—沼—菜”3個循環鏈,實現了資源的充分利用,并在充分利用的過程中獲得更大的收益。

循環農業,不僅改變了原來高投入高產出的傳統農業思維,更打破了不同業態之間的壁壘。在如今,盡可能地減少投入或者避免不必要的投入,早已不是個體收益增減的選擇,而是事關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排放的宏大命題。當不同業態之間互融互通后,上一環節的廢棄物變成下一環節的生產原料,如此環環相扣循環往復,從整個循環鏈條上看,純投入性的資源自然就減少了。

循環帶來的增益,不僅有減少的成本,更有迸發的效益。比如園區中的一個采摘棚,免費供給的沼液、沼渣對于肥料的替代,自然減少了肥料投入,但相比“降本”,這種類有機肥施用后改善了產品口感形成的市場競爭力,更能有效提高經濟效益。

為此,在不同環節之間,進行必要的處理和加工,實施環節之間廢棄物與原材料的科學轉化,就成為與構建循環模式同等重要的課題,在現實中,可能這部分也會占據更大的投入。

其實,這種以“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再利用”為主題的資源循環利用思路,無論哪種產業、哪個業態,都是需要的。在這個人均占有資源水平越來越高的時代,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提高生產環節的產出效益,達到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友好共處,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的發展,是所有人面對的共同課題。

當然,循環農業的建設,遠非一個理念可以概括。一個區域,如何實現循環,采用哪一種模式,都是必須下一番功夫才能得出答案的。因此,如何打造一個盡可能短周期的變現模式,如何將生態和綠色優勢變成變現利器,設計出適合自身自然稟賦的盈利模式,都是循環農業能否循環成功的關鍵。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