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要聞>

大力實施“鳳還巢”計劃 匯聚共建全面小康社會的強大正能量

——萬榮縣實施“鳳還巢”計劃的工作實踐

來源:運城日報發布者:杜中偉時間:2019-12-23

中共萬榮縣委書記 杜中偉

市委指出,實施“在外務工人員關心關愛計劃”(“鳳還巢”計劃),是拓寬人民群眾增收渠道的“就業計劃”,是支持人民群眾闖世界、闖市場的“開放計劃”,在建設大運城的總體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萬榮縣總人口45.9萬人,在外人員8.29萬人,在外創辦規模企業805家,是在外務工人員大縣,也是國家級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工作示范縣。我們認真貫徹市委部署,按照“抓兩頭、帶中間”的工作要求,大力推進“鳳還巢”計劃實施,不斷匯聚發展正能量,加快把萬榮名縣變成發展強縣。2017年至2018年,萬榮縣“鳳還巢”工作考核排名全市第一。

一、主要做法

著力做到“五個堅持”,推動“鳳還巢”工作有力有序開展。

一是堅持把實施“鳳還巢”計劃的關鍵放在強化組織保障上,確保有人管事、有人干事、干得好事。強化黨的領導。成立由縣委書記、縣長任組長的“鳳還巢”工作領導組,把縣政協主席、組織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和政府分管副縣長納入進來,構建高位推動的政治格局。織密“三級網絡”。縣上成立“外出經商務工人員管理服務中心”,在政務大廳設立“鳳還巢”計劃辦公室,履行就業介紹、政策咨詢、信息查詢、服務網站和創業代辦5項職能,做到服務機構、編制、人員、經費、制度“五到位”;14個鄉鎮全部設立服務所,每個鄉鎮不少于3人;274個行政村全部設立聯絡站,形成覆蓋全縣、上下聯動的服務網絡。建立“三類組織”。已在27個省會城市成立駐地黨組織、萬榮經濟發展促進會和商會協會等“三類組織”112個,努力做到萬榮在外人員走到哪里,“三類組織”就建到哪里,黨委、政府的服務就延伸到哪里。

二是堅持把實施“鳳還巢”計劃的工作重點放在服務保障上,提供到家到戶到人的關心關愛服務。積極探索,“五本臺賬”摸清底數。全面摸排在外人員信息,建立在外經商、務工、工作、辦企、貧困戶“五本臺賬”,有效掌握底數。“一張卡片”傳遞關愛。設計印制了“家在萬榮”關心關愛卡,備注有“權益維護、人事代理、就業援助、社保咨詢、醫保服務”等12條服務熱線以及微信公眾號,讓在外人員“把家鄉帶在身邊”。分類提供精細服務。制定萬榮縣在外經商務工人員“家鄉關心關愛、外出創業打工、返鄉投資創業”3類7項《服務流程》,明確了118個服務細節,形成“服務有組織、辦事有章法、平時有關照、難時有幫扶”的服務模式。2017年以來,累計辦理關心關愛事項2.7萬件,幫助開展在外人員工傷鑒定、司法調解、法律維權等40余次,讓在外的安心、在家的舒心。

三是堅持把實施“鳳還巢”計劃的核心放在轉移就業上,拓寬群眾增收渠道。目前,全縣8萬多名在外務工人員主要從事化工建材、賓館餐飲、家政服務、食品加工等行業,每年帶回工資性、經營性收入43億元,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部分。精準培訓,提高就業能力。結合落實市委“當好農業農村現代化排頭兵”工作要求,組建了全省第一家果園大學,出臺“‘鳳還巢’計劃服務萬榮縣當好農業農村現代化排頭兵30條措施”,精準開展蘋果、香菇、中藥材、電商等實用培訓,把技術培訓送到田間地頭。在縣職教中心建立“鳳還巢”培訓基地,開展化工建材、家政服務等專業培訓2.1萬人次。培養的化工建材專業學員供不應求,就業率100%,年人均收入七八萬元。搭建平臺,推動轉移就業。通過“招聘推介、勞務協作、扶貧車間、就業驛站、公益崗位”5條就業渠道和“現場招聘、鄉鎮巡回、大型活動、微信宣傳、就業平臺”5類宣傳方式,開通就業“直通車”,兩年來共轉移就業1.3萬余人。打造了“全國家政企業示范單位”——北京齊家萬榮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與海軍醫院、振遠護衛、京東物流等公司開展就業合作,每年解決兩萬人的就業問題,也為萬榮在京月嫂提供了免費休息場所,成為集培訓、就業、幫扶、維權、監管于一體的在外務工人員服務站示范點,讓萬榮人“在家出得去、在外站得住、前方能掙錢、后方有保障”。打造勞務品牌,促進高質量就業。結合萬榮特色產業和發展方向,重點打造以“化工建材、仿古建筑、家政月嫂、熟食小吃、酒店餐飲”為主的“萬榮人”勞務品牌。形成了“在外中心發布信息—鄉村兩級組織動員—培訓機構精準培訓—職業介紹統一輸送—三級網絡關心關愛”的勞務輸出新機制,提升了勞務輸出組織化程度。目前正在申報國家級勞務品牌。

四是堅持把實施“鳳還巢”計劃的一個重要目標放在回鄉創業上,促進人才回歸、項目回歸、資金回歸、技術回歸、信息回歸。開展懇談宣介,上門對接。堅持一月一次“鳳還巢”懇談宣介會,一個城市一個城市找老鄉,已在北京、上海、廣州、哈爾濱等27個城市開展“鳳還巢”活動,簽訂項目協議29個,吸引回鄉投資65.6億元。建立網上家園,加強聯系。創辦“家在萬榮”外出經商務工人員關心關愛網和32個在外人員微信群,總點擊量達到270萬人次,輻射全國184個地市和全球23個國家。組織開展高考優秀學子“鳳還巢”研學活動、優秀大學生“家燕歸巢·筑夢萬榮”服務家鄉實踐活動。將530余名萬榮在外精英納入全縣“在外專家人才庫”。制定優惠政策,吸引還巢。出臺“六代辦、七優先、八扶持、十補貼”31項優惠扶持政策,設立中小企業創業園區、電商“雙創”孵化中心、手工制品“雙創”基地,開展“優環境、促發展”專項整治,著力打造“六最”營商環境,讓“鳳凰”回巢后創業安心舒心,累計吸引回鄉投資建設了15家規模企業和396個中小微企業,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五是堅持把實施“鳳還巢”計劃的關鍵點落到建強基層組織上,引導能人回村任職,不斷提升基層治理。對274個行政村1100余名“兩委”干部開展“鳳還巢”專題培訓。逢年過節邀請7500余名在外人員,召開座談會290余場,征求在外經商務工人員對家鄉建設的意見建議。持續增加回鄉“兩委”干部中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的名額,激發在外回鄉人才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鳳還巢”計劃實施以來,全縣有86名本土人才回村任職。

二、總體成效

通過實施“鳳還巢”計劃,有效整合縣內外人才、智力、資金、技術等資源,為全面建成小康萬榮提供了強大力量支持。

一是基層組織建設有了新加強。因為眼界寬、頭腦活、理念新,回鄉“兩委”主干多數成為鄉村振興的領頭雁。南張鄉東蘇馮村黨支部書記陳水朝投入2150萬元,完善基礎設施、發展主導產業、打造美麗鄉村,讓東蘇馮村舊貌換新顏;永利村村委會主任王靖博帶領村民,將永利村從“窮山溝”變成“幸福園”;賈村鄉大甲村黨支部書記謝海俊組織村民發展養牛專業合作社,壯大集體經濟;賈村鄉大謝村黨支部書記謝青宇自掏腰包4萬多元,幫助村民抗旱救災。隨著越來越多的本土人才、新鄉賢參與農村事務管理,為農村帶來新發展理念,提供新發展平臺,強化了基層組織,促進農村工作實現新變化。

二是農民能力素質有了新提升。依托“鳳還巢”計劃,全縣新型職業農民不斷增多,轉移就業力度不斷加大,更多群眾走出家鄉、闖蕩世界,思想觀念、眼界見識明顯提升。我縣務工青年賈秋麗,在大城市看到電商發展的蓬勃態勢,主動回鄉創業發展,經過縣電商“雙創”孵化基地培訓后創辦了電商公司,年銷售蘋果50萬公斤,成為“新農人”的代表。在外大學生董曉聰,2017年回鄉創辦了聰哥養殖有限公司,承包荒溝50多畝,養殖土豬、土雞3000余只,通過網絡直播銷售,平均價格比市場高出10%。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意識到農村天地廣闊、大有可為。

三是群眾收入水平有了新提高。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7年的8842元,提高到2018年的9956元,今年有望實現“三連增”。其中,在外務工人員年工資性、經營性收入由2017年的36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43億元。萬泉鄉澗薛村貧困戶楊挺,去年10月農忙結束后,經“鳳還巢”計劃辦公室聯系到江蘇務工,3個月掙了1.5萬元,順利實現脫貧。萬榮在京月嫂鄭玉蘭被評為2018年在京務工優秀人員,年收入7萬元以上,用專業技能創造了幸福生活。

四是社會公益事業有了新發展。兩年來,在外人員累計為美麗鄉村建設、修路建校、興辦產業、助學敬老等公益事業捐資捐物7000萬余元。2018年,28名在外萬榮企業家與家鄉26個貧困村結成幫扶對子,幫扶32名貧困大學生完成學業,幫助3700余人次外出就業。裴莊鄉在外企業家樊振虎、孫貴峰等30余人捐資160萬余元,助力美麗鄉村建設;漢薛鎮生番村在外企業家王定玉等人,每年春節為村民請來戲曲名家,豐富村民生活;榮河鎮臨河村在外企業家孫哲,組織本村百名60歲以上老年人赴粵港澳旅游觀光;光華鄉在外人員樊文俊等人,為家鄉中小學校捐贈價值80萬余元的圖書、校服、文具等。在外人員的回歸,有力助推了家鄉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和社會事業發展。

五是縣內外力量有了新凝聚。依托“鳳還巢”計劃,先后舉辦了混凝土外加劑產業發展大會、新春企業家座談會、“鳳還巢”經貿論壇等活動25次,不斷激發在外人員回鄉創業熱情。特聘的35位萬榮籍“發展顧問”,積極牽線搭橋,推動我縣與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北京建筑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加強關鍵技術攻關,打造“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外加劑產業集聚區”。兩年來,600多名在外人員到縣鄉村“鳳還巢”三級網絡和微信平臺上,咨詢全縣發展情況和回鄉創業流程,各方面的正能量充分匯聚。

三、深入實施“鳳還巢”計劃的努力方向

實踐證明,實施“鳳還巢”計劃,做活了凝聚人心、服務發展的大文章,確實是“就業計劃”“開放計劃”“發展計劃”。我們要深入探索,更好推動“鳳還巢”計劃向深里走、向實里走、向細里走。

一是要進一步在建強在外組織上下功夫。認真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依托在外“三類組織”,進一步建好在外人員“身邊的家”。力爭到2020年,實現駐地黨支部、萬促會和商會協會在全國省會城市全覆蓋。進一步建立固定陣地、確定服務專人,讓在外人員就業有人管、困難有人幫、黨建有陣地。依托家鄉“三級網絡”,進一步建好服務在外人員“遠方的家”。堅持不懈把外出人員土地托管服務、老人日間照料、家屬創業就業、家業看護監護等服務做深做細,更好解決在外人員后顧之憂。依托內外互動模式,進一步建好關心關愛“共同的家”。為在外人員細化“六送”服務:送政策、送關愛、送論壇、送服務、送職位、送榮譽。引導在外人員向家鄉開展“五推”活動:招商項目推介、專家人才推薦、產業政策推送、用工信息推選、發展建議推出,不斷形成共同發展、共謀發展的合力。

二是進一步在引導回歸創業下功夫。進一步打好“愿景”牌,讓“在外鳳凰”更熱心。大力宣傳推介大運城建設“三個戰略定位”“四大戰略目標”的部署和光明前景,集中宣傳萬榮在全市大格局下“當好農業農村現代化排頭兵”、建設“在全國具有影響力的外加劑產業集聚區”、發展全域旅游、推進大縣城建設等方面的項目布局、發展規劃,吸引“千鳳還巢創業、百商返鄉興業”。打好“便利”牌,讓“還巢之鳳”更省心。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落實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一枚印章管審批”等制度要求,加快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打造高效集約的全新審批流程,讓在外人員能回來、快回來。打好“環境”牌,讓“駐巢之鳳”更舒心。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為動力,進一步改進干部作風、創優發展環境,深化落實全市“創優營商環境、落實稅費減免、加大金融扶持、提供場地支持、提供項目支持、完善孵化配套”6項措施,開辟“綠色通道”,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務,對回鄉創辦企業專人專組陪護,一企一策服務,讓在外人員愛回來、敢回來。打好“親情”牌,讓“歸巢之鳳”更暖心。結合主題教育“三服務”工作,進一步細化服務措施,把返鄉創業人員父母妻兒的事辦好,讓在外人員想回來、愿回來。

三是進一步在擦亮特色勞務品牌上下功夫。品牌是形象,是市場,是效益,更是競爭力。要以實施“鳳還巢”計劃為依托,進一步加強標準化培訓。編印《技能提升標準》,依托果園大學、職教中心培訓基地,緊盯市場需求,深化產教融合,深入開展以“化工建材、仿古建筑、家政月嫂、熟食小吃、酒店餐飲”為主的“萬榮人”勞務培訓,促進外出務工人員掌握一技之長,實現勞務產業從“賣力氣”到“憑技能”的根本轉變。深化規模化輸出。不斷用好“招聘推介促就業、勞務協作帶就業、扶貧車間幫就業、社會化服務領就業、公益崗位穩就業”5個辦法,完善勞務輸出機制,推動更多的農民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帶動提高萬榮的城鎮化水平。做細精準化管理。認真貫徹四中全會精神,瞄準在外人員群體,著眼提高治理水平,進一步發揮在外服務組織作用,通過定期交流、定期回訪等辦法,更好地把在外流動黨員有效凝聚起來,把在外務工人員有效組織起來,共同擦亮萬榮勞務品牌形象。

四是進一步在對接“一帶一路”上下功夫。深入領會“鳳還巢”計劃是“開放計劃”的精神實質,進一步把實施“鳳還巢”計劃與落實“一帶一路”戰略緊密結合起來,強化國際合作,深化改革開放。目前,萬榮防水外加劑在東南亞和非洲國家已投資建設了不少工程項目,一些企業在當地還成立了服裝、木材等貿易公司。我們將進一步發揮優勢,推動“鳳還巢”計劃與“一帶一路”戰略融合,為大運城建設作出更大努力。進一步完善在外組織的運行機制、資金機制、人員機制,建立在外人員數據庫、資源庫,及時傳遞市縣兩級的“鳳還巢”計劃政策、招商引資等動態信息,搭建起互動合作的平臺,促進在外人士把先進經驗帶到家鄉,讓更多有識之士走進運城、走進萬榮,投資興業、合作發展,為“走進新時代,建設大運城”作出更大努力。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