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12-11
■史光榮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的快速推進,農村人口尤其是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向城鎮特別是大中型城市轉移,導致農村常住人口大規模減少,養老問題日趨嚴重。
垣曲縣古城鎮南圢坂村,農村戶籍700余人,而長期在家、以農為業的只有200余人,且大都多是中老年群體,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在外務工人員,有的農戶已整戶搬遷到城鎮工作和生活,只有戶口還保留在原籍,享受著農村的政策紅利,只有逢年過節或家里人有紅白事情時才回家小住,而偏遠山區,空心化問題更趨嚴重,有的村莊走得僅剩幾個老人,有的村莊空無一人,究其原因:
一是缺乏產業支撐。人員集聚靠的是產業集聚、市場要素集聚,有增收的出路和市場需求,而城鎮規劃區以外的廣大鄉村,吸引消化就業很困難,雖然也有個別企業,有的地方也有些涉農產業和扶貧車間等,但其規模和收入,遠遠滿足不了眾多村民多元化的增收需求,造成大部分鄉村的大部分村民不得不離開農村,外出發展。
二是因生產生活條件所限。有些村莊因地處偏僻,土地貧瘠,或距集鎮較遠,生產生活條件較為惡劣,一方水土養不好一方人,有的人便早早地投親靠友,自然搬離;有的則是在政府整村易地扶貧搬遷主導下,通過集中安置和就業支持,整村搬入新區,靠打工創收,脫貧致富,融入新的生活。
三是因創業就業人員流出。農業生產一般只能解決溫飽問題,且還停留在超小規模經營的水平上,勞動力無法充分就業,而要找到比較穩定的工作崗位或自謀職業門路,還要向城市發展。越是大城市,就業門路越寬廣,青壯年勞動力幾乎都選擇在城市求生存、謀發展,通過親戚傳親戚、老鄉帶老鄉的辦法,抱團外出發展。
四是因子女上學導致流出。過去每個村都有學校,每個鄉鎮都有初中,但現在因生源流失,都向縣城集聚,好多學校沒有生源而被撤并。再窮不能窮教育,為了能讓子女獲得更好的教育資源,好多父母不得不選擇到縣城陪讀,邊打工邊照料孩子上學,能考入大學的孩子,更是鯉魚跳龍門,自然而然地走出農村,留在城里發展。
五是因婚姻流出。現在男婚女嫁,講究在城里安家,男方若在縣城沒有住房,就很難找下對象。過去,農民打工是為了攢錢回家蓋房,而現在打工則是為了進城安家,過上更好的生活。許多中年人在外打工,目的就是要在城市給孩子安個家。傳承千年的農村生活方式,已經不再被新生一代所認同,使他們紛紛以婚姻為跳板直接融入城市生活,導致在農村生活的青年人口出現斷崖式減少現象。
農村空心化半空心化現象的出現,是現階段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無法回避和跨越的一個必然進程,是農村農業發展過程中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但也是一種新的發展空間和資源,要主動適應這個發展階段和現狀,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必須在頂層設計和政策引導方面予以足夠的重視和傾斜。
1.堅持發展中心村建設,集中力量補齊一些民生短板。
部分農村之所以會出現空心化半空心化問題,表面看是自然環境問題,但實質還是一個發展問題,特別是就醫、就學、社會化養老等公共服務水平參差不齊。要破解這些問題,還是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不動搖,立足農業發展,補齊民生短板。
現階段,要以城鄉融合發展為契機,以縣域為單位,統籌規劃設計,統一組織實施,下大力氣推動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社會事業向農村覆蓋,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傾斜,逐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縮小城鄉基礎設施條件和服務上的差距。新的載體就是大力發展條件相對較好的中心村建設,要采取整合、改造空心村的辦法,集中人力和財力,發展一批幅射帶動作用強的中心村。以中心村為依托,適度集聚農村人口,推動優質教育、醫療衛生資源向中心村幅射,普惠共享,一體化發展,使絕大部分中心村納入到縣城一小時經濟圈范疇,使大部分中心村具備交通便利、購物方便、巷道清潔和統一的排水、排污、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使住在中心村的村民享受到不次于住在城鎮的生活質量,才能減緩人員流出速度。
2.整合農業支持保護費用,真正惠及涉農產業。
農村空心化半空心化為城市資本下鄉、加快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創造了便利條件,也為農業生產的規模化和機械化推廣帶來了新的契機。
“誰來種地”、“怎樣種地”不僅事關我們的“飯碗”問題,更是關乎到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大局。農業是基礎中的基礎,也是弱項中的弱項,城市要反哺農村,工業要反哺農業,就要下大力氣對現代農業發展進行支持和保護。但是,支持保護費用不能再撒“胡椒面”,每畝地補貼多少或每個人補貼多少,導致種與不種一個樣,種好種賴一個樣,而是要從鼓勵真正的農業從業人員出發,調動起真正種地人的積極性。本著“誰種植、誰收益”的原則,統籌整合分散在多個部門的農業支持保護費用,從農業生產的全產業鏈條入手,惠及農業生產全過程,如水利澆灌有電費補貼、機耕深翻有農機補貼、秸桿還田有操作補貼、機種機收有定額補貼等,并直接補貼到合作社、補貼到農機戶、補貼到種植戶手里,使有限的資金發揮出導向和放大作用,引導種植大戶、種植專業戶、種植專業合作社規模發展,并在發展中受益。
3.打造城鎮后花園,把農村變成養老休閑的康養基地。
農村空心化半空心化后,留守下來的人員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即使有些中年人留守,也大都是為盡贍養義務而不得不留守下來的,造成農村人口在年齡結構上的極不平衡,有人說現在的農村,就是散布在廣大鄉村的一個個敬老院,這不僅是廣大農村養老的特點,也是養兒防老以家庭贍養為主導的現實。
順應這個現實,我們就應把農村特別是中心村打造成生態宜居的城鎮后花園,統籌規劃發展農村養老服務設施,把養老服務體系做實做足做細,變成在外創業人員的后方基地,變成老年群體休閑養老的康養基地,使廣大老年人享受在家門口高質量的養老服務。
一是把中心村當社區建設,加大對中心村的財政支持和投入,加強村級服務設施建設,使每個行政村都有一個比較好的生態環境,有一定的公共活動場所,解決老年人有處去、有處活動問題;二是下大力氣建設和普及村級日間照料中心,有條件的地方,可以吸引社會資本籌建集中式或自助式的養老公寓,通過解決公益崗位、對日間照料中心工作人員實行定額補助、村集體財務補貼等方式,解決好留守老人一日三餐問題;三是抓好日間照料中心、養老公寓與村級衛生室、文化室、娛樂室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功能銜接,做到康養結合、醫養結合,解決好老年人短期或臨時在日間照料中心的養老及醫療康復問題;四是在廣大鄉村中大力倡導孝善養老等活動,弘揚養老正能量。
4.精準幫扶,加大對困難群體的扶持力度。
脫貧摘帽后,還必然會有一些特殊困難的群體需要長期幫扶,如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殘疾人等,需要專人長期陪護,雖然他們不再屬貧困群體,但仍屬困難群體、弱勢群體。
對這些特殊困難群體,在分析研判和制定政策時,不能采取“大水慢灌”的方式,而要精準發力,大幅提高生活待遇。比如,城鄉低保中60歲以上完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對象,集高齡、殘疾、大病等交織在一起,現在是每人每月補貼100元,城鄉低保對象中4級以上殘疾人生活補貼,每人每月50元,1至2級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每人每月50元,這些補貼對重度殘疾人群體和陪護他們的家人來講,確實不算高,要讓這個群體的人有尊嚴的生活,就要針對性地不斷改善他們的生活和醫療待遇,使他們的生活水平不斷得到提高。
5.鄉才鄉用,為農村培養一支留得住的人才隊伍。
鄉村振興靠的是人才,鄉村人才,還是要從本鄉鎮、本行政村中選拔使用。
要出臺鼓勵政策。從本鄉鎮或本村的高初中畢業生中,定向組織選拔一批農經員、農機員、農技員、鄉村醫生、獸醫等基層五大員后備隊伍,在接受正規的大中專學歷培養后,定向在本鄉、本村安排公益性崗位,直接為本村或本鄉鎮工作。這些人的福利待遇不低于村支兩委主干,把他們慢慢地培養成新一代有文化、有技能的新型農民和村支兩委主干,通過一定年限的基層鍛煉,參與鄉鎮事業單位考試,疏通他們成長渠道,使這部分本鄉本土的人能長期留下發展,借以改善和提升整個勞動力的素質,破解空心村半空心村在鄉村振興大局中人才不足的難題。(作者單位:垣曲縣工信局)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