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12-10
聞喜縣檔案館珍藏著一幅明清道家、思想家、醫學家、書畫家傅山的唯一繪畫長卷《菊花圖贊》,極為珍貴。
傅山(1607~1684),字青主。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生,太原府陽曲人。與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等被梁啟超尊稱為“清初六大師”。
張根樸,明天啟年間生,聞喜縣下莊村(今屬絳縣)人。明亡后,張根樸與傅山一樣,堅守氣節,不為清廷所用,博覽群書、著書立說。康熙年間,遠在家鄉的傅山得知好友顧炎武、張根樸同在絳縣書院教書后,立即從老家太原趕來,應聘為書院教師。傅山與張根樸經常談經論道,關系很密切。當時,傅山的書畫作品技藝精深,名滿朝野,一畫難求。張根樸無意間向傅山提出收藏畫作的愿望。傅山欣然應允,當即揮動畫筆,在宣紙上繪就意境深遠、氣勢如虹的《菊花贊圖》。其圖長285厘米,高23厘米,畫面上有五叢菊花,每叢有2~4枝菊花,其狀枝倔花淡、灑脫自然、淡雅清致,如大鵬展翅,挺然傲立。畫中從右至左分別題寫多組大小不一的行書,其書法古拙豪放、莊重大氣,與菊花叢相得益彰、渾然一體,堪稱傅山先生書畫作品中的巔峰之作。
張根樸得到此畫后,如獲至寶,將此畫以名貴絲絹為底、錦紙托裱,視為傳家寶,珍藏于家,晚年更是手不釋卷。81歲謝世前,張根樸將《菊花贊圖》傳于兒子,囑其世代珍藏。
張根樸子克嶷,聰慧絕倫,18歲便“文壇樹幟、藝苑騰聲”,清康熙十八年(1679)高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刑部主事、員外郎、郎中、知府等職。張克嶷致仕后,應邀參與清康熙《平陽府志》的編修。后杜門讀書作畫,著有《大題真稿》《小題真稿》等。臨終前,張克嶷把《菊花贊圖》傳于兒子。
張克嶷的兒子張亦堪受家風熏染,悟性極高。幼年隨父生活在京城,在國子監讀書時曾與愛新覺羅·胤禛(雍正皇帝)同窗。因無心于仕途,拜山東著名書法家趙執信為師,四處云游,廣結名士,賦詩作畫,著有《說楷》一書。后又潛心學醫多年,醫術精湛,免費為窮人治病,在民眾中口碑極好。
由于張根樸、張克嶷、張亦堪祖孫三代學識淵博,品行高潔,被當地群眾稱贊為“祖孫三鴻儒”,歷代《聞喜縣志》《絳縣縣志》均登載其事跡。
1979年,絳縣橫水鎮下莊村修水庫需用石料,張氏后裔主動將其祖塋挖開。出乎人們意料之外,張亦堪棺木完好,衣著端正、肉身尚存。棺內隨葬著文房四寶、印章、眼鏡等百余件珍品,尤其是傅山《菊花圖贊》完好如初,堪稱奇跡。1981年,其后裔主動將傅山《菊花圖贊》無償捐獻給聞喜縣檔案館。30多年來,傅山《菊花圖贊》一直由聞喜縣檔案館珍藏。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