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11-26

日前,我國著名導演、藝術家張繼剛來到運城,其間,專程考察了國家文物保護單位——虞坂古鹽道。筆者作為鹽湖區文史研究員受邀陪同、講解,有幸近距離接觸藝術大師,目睹大師風采,印象深刻。
當天,我們一行乘中巴來到東郭鎮磨河村山口。張導穿著便裝和旅游鞋,中等個子,體態輕盈,一副花邊眼鏡透露出嚴肅而深邃的目光。他說話言簡意賅、幽默風趣,處處體現出藝術家獨特的氣質和非凡的藝術鋒芒。
在上山的車上,我以古安邑八景之一“虞坂曉行”古詩“林下晨雞第一聲,隴頭殘月伴人行。未知局促鹽車下,老驥蕭蕭又幾鳴”打開話題,簡單介紹了虞坂古鹽道早期人工開鑿的概況和目前狀況,以及從遠古黃帝蚩尤時代、堯舜禹時期、夏商周等延續到現在的歷史遺跡和開發愿望。這引起張導的極大興趣,不時回過頭詢問:“古道怎么形成的?”“為啥先民選擇這條線路?”“為什么說它是中國公路的活化石?還是我國最早的人工道路?”我一一作了介紹。
經過膠泥洞,繞過十八盤,十幾分鐘后,車在“瓦罐廟”停了下來。張導下車后,看見漫山遍野的酸棗極度興奮,也許想起了《一把酸棗》創作的艱辛,立即摘了幾粒,與酸棗合影。步上“瓦罐廟”臺基,建筑群遺跡清晰可見。
“瓦罐廟”因瓦罐形而得名,是河東鹽南運收費站,也是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收費站,具有管理、收費(稅)、修路、治安、衛生等功能。這里又因收費,“有錢交錢、沒錢挖鹽”,被過往運鹽人稱為“挖刮廟”,意為搜刮民財的地方。
張導問:“瓦罐廟建于何時?”我說:“最早建于何時,難以考證,至少元代前就有,而毀于抗日戰爭卻記載清晰?!彼謫枺骸霸趺创_定是元代前建筑?”我說:“元代前人們使用柴火燒的磚細膩平整,之后用煤炭燒的磚粗糙渾厚,現有柴火磚為證。《安邑縣志》記載,明代運鹽御史張士隆修古道時重建。1938年3月,日寇占領安邑、運城后,中國軍隊撤退到中條山。隨后,日寇沿虞坂古鹽道上山掃蕩,將沿途的瓦罐廟、鎖陽關等建筑物全部破壞。1957年,附近209公路通車后,古道廢棄。1958年,磨河村成立合作社,派人將墻磚擔回村建記工房;相鄰的上月村修建橋時,又將很多石碑運走。現有7塊石碑存放在鹽湖區博物館?!睆垖дJ真聆聽介紹,不時哀嘆、惋惜古建的損失。
進入800米“青石槽”——依山開鑿的像牲口槽形狀的道路,也是古鹽道最艱險的路段,又叫“槽坡路”“盤坡路”,2~4米寬,有“猴兒咬碴”“小鬼胸膛”等陡坡。過去,推鹽人到此使用?;蚱渌诶偷健靶杜F骸焙?,回返。
我介紹“伯樂相馬”的故事時,引用元代王惲《虞坂》詩:“雞聲茅店月微茫,山遠行人促曉裝。良驥虺身自建,不須拭目認孫陽?!碧崞饘O陽,張導很興奮,說:“伯樂相馬的故事,人人皆知;發生地在虞坂古鹽道,許多人不清楚,需要宣傳?!彼€講起了“伯樂相馬”故事的來源及其影響。張導學識淵博,結合伯樂相馬故事,講現代人才選拔和管理,滔滔不絕、繪聲繪色,又娓娓動聽。他背誦唐代文學家韓愈的《馬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引起大家共鳴,氣氛輕松熱烈,爬山也不再感到累了。
原址復修的“古鎖陽關”門洞,位于青石槽南邊。一側懸崖絕壁,一側深淵大谷,這里是春秋時晉國和虞國的國界線,歷來是兵家必爭的重要關口。
張導對“假虞滅虢”“唇亡齒寒”“輔車相依”等成語故事,隋代對聯“矗矗樹屏藩南頂天柱,亭亭羅保障北護虞州”,以及“虞晉分野”“平安通衢”石碑的來歷很感興趣,一再刨根問底。他站在門洞中間一尺多深的車轍石壕上,感嘆古代運鹽人的艱辛,吟誦墻壁上金時著名詩人元好問《虞坂行》:“虞坂盤盤上青石,石上車跡深一尺……孫陽已矣誰汝知,努力鹽車莫稱屈。”他說:“華夏文明起源于母親河黃河,也離不開父親山古老的中條山,更離不開‘物之大寶’‘天然形成’的河東鹽池。虞坂古鹽道作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國公路‘活化石’,不僅為河東鹽外運發揮了重要作用,而且見證了華夏文明發展歷程,應當在保護的前提下開發利用?!睆垖Ш芨吲d,在古鎖陽關前邀請大家合影留念。
返程路上,我將收集的兩首民間小詩《虞坂鹽道車夫怨》《虞坂路上推鹽人》送給張導。他用普通話念了幾句,說:“不押韻呀?!蔽矣帽镜胤窖宰x起來,語氣貫通。他如獲至寶,并說:“民間的,才是珍貴的?!?br/>
離開時,張導很有感觸,說:“運城作為華夏文明的重要發源地,農耕文化、鹽文化、蚩尤文化、德孝文化等根祖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探索,融進藝術,為人民群眾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p>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