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河東映像>

黃河岸畔拜“高禖”

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11-11

11月7日,在多雨的己亥之秋,是一個難得的晴好日子。記者同河津市教科局的黃福康老師、河津市文旅局的原娟娟女士及鹽湖區解放路三小的老師王芬女士一起,前往河津市陽村鄉連伯村西北的高禖廟采訪。多年前,我曾經去過高禖廟,當時廟內正在修繕,只記得滿地木渣與刨花,其他建筑形制風貌倒印象不深了。此次前往高禖廟,沒有想到,有不少讓人驚喜的遇見,收獲頗豐。

風光氣象不俗

車行深秋田野,只覺空氣清新,草木可親。路邊綿延不斷的綠地,其中綠色的,不是麥苗,卻是連伯村的特產韭菜。原來,連伯村靠近黃河,村子里多河灘沙土地,最宜韭菜生長,因而連伯韭菜已是一個特色品牌。

據介紹,連伯村所在的河津市陽村鄉是農業大鄉,所以空氣清新。因為毗鄰黃河,這里還有特殊的風景。

果然,過了連伯村牌樓,再往西北方向而去,是一條林木高聳、氣象不凡的林蔭大道。雖是深秋,兩旁樹木樹葉色澤斑斕,是一道令人心曠神怡的風景。再向前走,是青蔥柏樹夾道的旅游路,奇特的是,兩旁的樹木層層疊疊,愈往里邊,愈高聳茂密,有一種說不出的清幽之感。

據黃老師介紹,高禖廟位于黃河岸邊一塊高地上,其實像一個島嶼,或者像一座高崖,總之地勢比周圍要高很多。這塊高地上,從未被河水漫過,因為建筑走向的原因,也從未有大風,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

黃老師的介紹讓我們更加心生向往。時間不長,一座氣勢雄偉的廟宇赫然出現在面前,果然氣象不一般。

大門上是一個豎立的藍色匾額,聽原娟娟女士介紹,這個匾額大有說頭。原來,天下廟宇多是橫向牌匾,意為橫跨九州,高禖廟的牌匾是豎起來的,所以她便有了新名字——額。有三重含義,一、廟宇由皇帝敕封修建;二、供奉與天地相齊的神祇;三、廟中神祇十分靈應,在百姓心中有較高的地位。看來高禖廟所供之神非同一般。

進得門去,眼前是一座建筑的側影,腳下的甬道兩邊,花木絢麗。格桑花已過了盛花期,卻還有高枝上挑著艷麗的花朵,雖然不多,但也奪目。大麗花、月季,還有已開過花的灌木,密密地簇擁在花圃內,告訴人們,它們曾經有過美麗與絢爛。

再往前走,那座建筑的外墻上,張貼有幾幅信眾喜得貴子的還愿榜文,紅紙的顏色有些舊了,喜悅之情猶在。

轉過去,那座建筑的正面出現在我們面前,原來是一座舞臺,也叫戲臺,古稱樂樓。因為奇特的頂部造型,看上去十分古樸典雅。據介紹,頂部是十字開花頂,極盡富麗華貴。兩邊有長長的楹聯,字體瀟灑,內容厚重,細看是:“萬脈同源五千年華夏文明崇圣地;千枝一本億萬代炎黃根祖仰高禖。”

正對舞臺的是一座香爐,上邊建有小亭,四根柱子高高地立于雕有蓮花的石柱礎之上,仰觀亭子,其上有些藻井的裝飾。

過了小亭,是一座宏偉的獻廳,廳內兩邊墻上有大禹治水的壁畫。獻廳中還立有幾通碑碣,多為明清時代的。有前人捐善款修廟的功德碑,還有記載修繕過程的事跡碑。碑旁是一頂色彩鮮艷的紅羅大傘,據說是每年三月十八廟會時,高禖神出游所用。

過了獻廳,便是正殿。其與獻廳同是元末明初建筑,古樸典雅,氣勢恢宏。

故事傳奇多多

在院中我們遇到了看管廟宇的老人馬長喜,他見我們看得仔細,便認真地為我們講了不少高禖廟的故事,聽來讓人耳目一新。

高禖廟中供奉的原來是女媧娘娘。女媧當年摶土造人,累了以后便讓所造出的人婚配,繁衍后代,所以她被尊為最早的媒神。又因為她是神,所以媒不用女字旁的,而用食字旁的。

這高禖廟內現存最早的建筑是元末清初的,但是廟宇最初修建的時間卻不是這個時代。前文所記,在獻廳下的一通清初的石碑上,記有廟宇在宋元時期皆有重修、具體建自何年卻不可考的字眼。這里需補記一段歷史,進門處那座戲樓,原本是磚木建筑。1976年,連伯村要建學校和供銷社,因為缺少木料,便拆了戲臺。在拆戲臺的過程中,有人從臺基下發現了一塊類似記事板的圓木,圓木上寫著仲康、商等字眼。圓木被毀了,可貴的是,當時其上之字卻由村中一位老者摘抄于筆記本上,傳了下來。其文曰:“仲康丙寅年諸曰皋廟。商湯丙申大祀祭拜諸曰高禖廟。周名發丁卯仲春祀建樂樓……”由此可見,高禖廟最早應該起自夏代,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歷史。

據馬長喜老人介紹,廟內原有一棵巨大的柏樹。那柏樹的樹身需要四個成年人合抱才能抱住。也是上世紀中期,村里人放倒了古柏,木料用作了棺材板。

獻廳兩邊的壁畫,多用的是青綠顏料,原本古樸。修繕時,有人建議將壁畫進行補畫,結果,新顏料在舊畫上顯得有些突兀,破壞了壁畫的整體美。“要不然,與永樂宮的壁畫也差不多。”馬長喜老人說。

壁畫線條細膩,人物故事生動。其神奇之處是,站在一個特定的位置能看到畫中有寶石般的亮光,少則能看到兩處,多則能看到六處。但是走近壁畫想看得更清晰些,卻又什么都看不見了。據說是壁畫中原有的顏料多是從礦物質中提煉所得,天長日久,礦石本身的色澤顯現,光照其上,便會發光。

馬長喜老人說,全國56個民族風俗信仰各不相同,但是大禹傳下來的風俗卻是幾千年不變的。這風俗是關于喪葬的,有16個字:停放三天、衣不過三、板厚三寸、墳高三尺。說的是一個人去世后的講究,遺體至少要停放三天,穿的衣服要有三層,棺材板要厚三寸,下葬后的墳頭要高三尺。這個風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每年三月十八的廟會上,人們要敬神上香祈福,還要巡游。傳說與后稷之母姜嫄娘娘有關。娘娘每年三月十八要回娘家,所以百姓要游街慶祝,演戲酬神。每年九月十八還有廟會,則是還愿感恩,慶祝豐收。

在正殿的廊下掛著一塊藍色的牌匾,上寫“人初性善”四個大字,落款是清代狀元韓城人王傑。相傳當年,王傑的父親王君來高禖廟上香,祈禱高禖神保佑自己進京趕考的兒子能夠紅榜高中,并且承諾,如果兒子高中,一定回來還愿。后來,王傑果然高中狀元,父子倆同來高禖廟還愿。狀元便手書了“人初性善”四字贈于高禖廟,以表達謝意。這牌匾原物已遺失,但是縣志中有圖文記載,修繕廟宇時,人們重制了一塊狀元匾。所以高禖廟也有保佑學子學業有成、高考榜上有名的意義。

在正殿的東西兩面墻上各有兩個籃球大小的圓洞,據馬長喜老人介紹,這其中還有段歷史。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鬼子的鐵蹄踏進了古耿大地,侵略者看到高大雄偉的高禖廟,便發射炮彈,妄想將廟宇毀于一旦。一發炮彈直向正殿山墻飛來,誰知穿過西山墻沒有爆炸,接著向前飛,又打透東山墻,炮彈依然沒有爆炸,飛出山墻后,那炸彈落在離廟很遠的河灘上,才翻滾著炸響,對高禖廟沒有任何影響。當地人說,高禖廟有神靈保護,所以日本鬼子的炮彈啞了。

還有一件事發生在近代,當年破四舊時,一個學校老師帶領紅衛兵來搬神像、拆廟宇。那神像搬倒后,人們發現,像的胸前是一面銅鏡,像的頭部有寫著密密文字的黃紙,看來神像絕非人們所說的那樣是泥塑木頭疙瘩,而是承載著心愿與文化的。

那老師帶學生搬了一天神像后,誰也沒有料到,當天晚上,他家有三口人離奇死亡。第二天,搬神像的學生一哄而散。村里人將高禖神等神像前砌了一道胡基墻,算是將主要的神像保留了下來。

胡基墻外放著課桌椅,是孩子們上課的地方。一天傍晚,五六個學生正在其中掃地,老師田豐家(音)說,不要掃了,天色已晚,趕緊回去吧。孩子們一聽,一個個飛快地離開了教室,誰知孩子們剛剛走出殿門,轟然一聲巨響,那堵胡基墻忽然倒了,將課桌椅砸在墻下,學生們卻都毫發無損。人們便又傳說,高禖廟是有靈應的。

天長日久,這座廟宇真正成了黃河岸畔的高地,是地理上的,更是文化上的。

三教合一典范

據介紹,在高禖廟內不僅供奉高禖神女媧娘娘,而且還供奉有關帝爺和地藏王菩薩。關帝爺是儒家的武圣人,地藏王菩薩是佛教的四大菩薩之一,而女媧娘娘又是本土始祖道家之神。從這個意義上講,高禖廟又是三教合一的典范,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與博大。

據馬長喜老人介紹,在廟宇的偏房中,曾經住有村民。其中有一位叫韓德水的,離開廟宇多年后回來,還曾經索要過當年土改時分給他的那間房。后來,他看到廟宇內所有的房屋都成了文化建設與保護的重要設施,才放棄了原來的想法。

高禖廟如今是山西省文物保護單位,村里成立了管委會,由馬長喜老人等負責看管廟宇。老人很是盡職盡責,不僅和其他成員負責廟內的衛生與安全,而且還義務為前來參觀游覽的人們講述高禖廟的歷史。

據碑碣記載,過去,陜西的信眾常常要渡河來高禖廟祭拜祈福,由此可見,高禖廟不僅是河津的,而且是山西的、陜西的,是黃河兩岸人們自古以來祈求平安、幸福與進步的重要廟宇。

高禖廟的文化有生殖與生育崇拜的痕跡,也有平安、進步的美好向往,還有忠義仁勇的精神傳承,更有敬畏生命、敬天愛人的人生訓導。三教合一,體現了當地人的實用,也體現了多元的信仰文化。無論如何,能夠穿越歷史風雨走進現代時空的建筑與文化,其中都有教化世人、傳承祖先智慧的美好愿望。黃河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中華兒女,也蘊育了豐富多彩厚重神圣的歷史文化。黃河岸畔的這塊高地,令人仰視,令人崇敬。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