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運城日報發(fā)布者:王其才時間:2019-11-07
一截兒折斷的鉛筆頭,人們司空見慣,很不起眼,而對我來說,每當看到它,便會想起它陪伴我度過的艱難歲月,心里總會涌出一股暖流。這是我珍藏心底的一份揮之不去的鄉(xiāng)愁。
我是新絳縣橫橋鄉(xiāng)林業(yè)站的一名退休干部,出生于一個貧苦家庭。1960年,父親饑餓難忍,貧病交加,不幸于43歲撇下一家老小離開人世。那年我五歲半,弟弟才兩歲半,頃刻間,我們失去父愛,幸福的童年夢幻破滅。
但天無絕人之路,在極度困難的日子里,堅強的母親,用她那瘦弱身軀撐起了這個家。母親帶領哥哥、姐姐們白天在生產隊勞動,晚上紡花織布做針線,起早貪黑將親手制作的土布賣到聞喜薛店集上,換回生活用品。
我和弟弟陸續(xù)到了上學年齡,學校規(guī)定每年收繳學費兩元。因家境貧寒,那兩塊錢的學費每年分幾次才能交給老師。母親對我和弟弟要求非常嚴格,每人每年給老師交的兩個作業(yè)本是兩毛六分錢,當時一張白紙四分錢,母親用剪子剪開,用針線縫上,做成四個練習本。兩支鉛筆為四分錢,再配備一塊石板、一個算盤、一個書包,這三樣都是哥哥、姐姐們上學用過的傳給了我們,書包上還有媽媽親手縫的兩個補丁。再加上一把石筆五分錢,共計一年費用三毛九分錢,如果和現在的學生比較一下,簡直太吝嗇了。我經常是練習本寫滿了便在石板上寫,這樣可節(jié)省紙錢。
說起那二分錢一支的鉛筆來,真讓人傷心。當時的鉛筆質量很差,里面的筆芯不是一根完整的,小刀一刮就壞,幾天下來,就成了小節(jié)節(jié),弄得人哭笑不得。記得一次,弟弟從衣袋里掏出一截大約兩厘米長的鉛筆頭讓我用,后來還讓我用過幾次。我納悶弟弟為啥總有那么多鉛筆頭用呢?原來是學校開展學雷鋒做好事,弟弟每天下午,主動打掃教室,撿到了許多別人丟棄的鉛筆頭。
還有一次,老師要檢查作業(yè)本,我沒寫完,鉛筆頭已經用光了,急得快要哭了,是三哥將他過去用過的舊鋼筆尖拔下來,找了一根筷子,用小刀削了削,再用細線把筆尖綁在上面,幫我制作了支“蘸筆”,我一直用到上五年級。上初中后,母親特意給我買了一支鋼筆,我一直用到參加工作。
轉眼半個多世紀過去了,祖國由“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實現了歷史性巨變。改革開放后,我去汾河灣市場弟弟經營的“文具大世界”庫房里,看到貨架上那成千上萬支品種不同的筆和那堆積如山的學生用品,頓時想到我們小時候用過的鉛筆頭、作業(yè)本,感慨萬千,是改革開放政策讓祖國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小時候母親教導我們常講的“小眼不成大事,車趕實處走,早晚不當空”,成為我銘刻心底的人生底線。作為一名黨員,我不忘初心,在40多年的鄉(xiāng)鎮(zhèn)工作中,每年都要發(fā)放惠農資金上百萬元,我嚴格執(zhí)行黨的方針政策,賬目分毫不差,真正做到了領導信任、群眾滿意,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