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時間:2019-09-25
□毋篤民
中秋雅集,應邀為全國政協常委、原中國京劇院長吳江先生寫了一副書法作品,當帶病少語的吳老看到落款鈐章是“厚土堂主”時,一下拉開了話匣子,問我是哪里人、為啥用這枚印?我說我是山西運城人,曾在萬榮后土廟做過廟主,老人家一下興奮起來,他說:萬榮后土祠太悠久了,是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地方,漢武帝曾在此寫下千古名篇《秋風辭》。你們運城不得了,是中華民族最早的發祥地,遠古時期的堯、舜、禹都曾在此建都立業,舜耕歷山、大禹開鑿龍門、后稷教民稼穡等古代傳說都曾發生在這里。更有傅說版筑、伯夷與叔齊不食周粟、晉文公稱霸、武圣關羽等歷史人物以及著名文人王勃、王維、柳宗元、司馬光等都是運城人。運城這片地方真的是人杰地靈,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還有道教祖庭永樂宮、武廟之祖關帝廟、振河大鐵牛、愛情圣地普故寺等一大批馳名中外的文物古跡。
說運城是中華文化的源頭一點也不為過,其實鹽文化、古詩歌文化、農耕文化的源頭都在這里,運城鹽池曾是歷代封建國家一項非常重要的財政來源。當然,我是研究戲劇的,更關注戲劇文化,戲劇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著重要的地位,追根尋源,你們運城的蒲劇也是中國戲劇的源頭。隨著晉商的發展,使蒲劇得到了很好傳播。
蒲劇是梆子戲,是山西四大梆子最老的劇種,在陜西、河南、甘肅等地至今都有一定的影響,保存著豐富多彩的原生態藝術和區域本土文化,是研究地方戲曲傳承演變的活資料,經過一輩一輩蒲劇人的傳承發展,曾出現過閻逢春、王存才、王秀蘭等一批杰出的老一輩蒲劇表演藝術家,使蒲劇藝術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峰。他們既有非常扎實的功底,更兼別具魅力的特技和絕活,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民間曾有“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之諺,就連京劇泰斗梅蘭芳、程硯秋都非常贊賞,并給予很高的評價。過去戲人很苦,一招一式都是長期苦練出來的,為學藝受的苦現在的人是很難想象的,從而鍛造了他們一身的內功戲路和出彩絕招。京劇有好多東西說好聽點是從蒲劇學來的,說不好聽是偷來的。
吳老曾去臨汾做過蒲劇調研,對蒲劇表演藝術家任跟心、崔彩彩的藝術風格給予很好的評價。
當談到運城蒲劇老一輩表演藝術家王秀蘭時,他說王秀蘭是蒲劇藝術的代表性傳承人,不知近況如何?我說她老人家已是87歲高齡老人,很健康,依然非常關心運城蒲劇的傳承與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運城蒲劇界又出現武俊英、景雪變、王藝華等一批家喻戶曉的著名演員。我們運城是戲劇之鄉,蒲劇就是運城人心目中的“國戲”,有著廣泛的群眾性。2003年以來,運城適時推出了“蒲鄉紅”這種獨特的藝術活動,以擂臺賽的形式長期舉辦,使得一大批戲迷、草根都有機會和名家一樣登上大舞臺,一展身手。聽到這里,吳老高興地說:篤民啊,等我病好一點,希望你能陪我一起去一趟運城,拜會老一輩蒲劇名旦王秀蘭老師,看一回運城的“蒲鄉紅”,欣賞一下文化厚重的古河東,看看運城的新面貌。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