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劉凱華 王棉時間:2019-09-03
8月的稷山縣翟店鎮東大有村,天高氣爽,行走在村間路上,一盞盞嶄新的太陽能路燈、硬化亮化過的水泥路面、新修繕的引水入村工程、村里最高點千余平方米的觀景臺和停車場,無一不讓人眼前一亮。
8月27日上午,記者來到東大有村,見到了正在村衛生所施工現場的王垚,和村民打招呼,嘮家常,他就像土生土長的東大有村村民。
東大有村地處翟店鎮西南旱垣丘陵地帶,運稷一級路以西。全村共有121戶358人,黨員20名,建檔立卡貧困戶8戶。2017年7月,31歲的王垚,帶著組織的重托,肩負著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使命,成為一名駐村第一書記。
從稷山縣住建局政務大廳,到翟店鎮東大有村,兩年多來,他始終堅持以“第一書記”為紐帶,團結村委會干部,著眼東大有村特點,憑著腳踏實地克難奮進的精神,得到了當地干群一致認可。
扶貧干部的路,是腳踏實地的路
東大有村第一書記王垚用行動讓村民過上好日子
記者 劉凱華 王棉
一步一步干實事,想為村民謀條路

俗話說,“要想富,先修路”。王垚明白,一條干凈結實的水泥路是東大有村脫貧致富的“保障路”。找準了癥結所在,工作便有了抓手,他決定從硬化道路入手,踏踏實實開展扶貧工作。
“來之前我了解到,東大有村共有農戶121戶,人口358人,地處丘陵半坡地帶,在村里最高點——峨嵋嶺,可以看到萬榮、河津、稷山三座縣城的全貌。”王垚說,一進村口,村里的情景真讓他傻了眼,垃圾圍村,一條土路走到底,一打聽就聽到村民埋怨遇見刮風、下雨、下雪,村民基本不出門,村子整體在丘陵半坡地帶,沒有幾塊平地,車輛一過就塵土飛揚,真是“風天揚灰路,雨天南泥灣。”
開局總是困難的,卸下包裹,制訂好方案,王垚就和村干部一道走村入戶了解村里的情況。為了找準工作切入口,他一戶一戶走訪,一家一家交談,詳細了解村民們尤其是貧困戶的所思所想。經過走訪調研,王垚了解到道路和用水是困擾東大有村脫貧致富的大問題,村民們早就期盼解決修路難題。
為了早日開工,王垚多次向縣交通局等相關部門領導匯報,邀請工作人員深入東大有村實地調研。在他和村兩委的不懈努力下,修路的資金很快到位,2017年,投資20余萬元的東大有村水泥硬化路按計劃如期開工。
在東大有村彎彎曲曲的半山路上,1800余米長的環村鄉間路方便了村民的生產生活,也拉近了村民到萬榮打工做生意的距離。“這是一條便民之路、希望之路,但是我明白,這是幫助村民致富的第一步。”王垚告訴記者。
一點一滴引水源,讓村子用水難成為歷史

東大有村地處丘陵地帶,地下水開采困難,以前村里生活耕地用水只能“靠天吃飯”——用自家的水渠收集雨水,又少又臟不說,這幾年別的村都用上干凈的自來水,這讓東大有村兩委干部犯了難。
“飲水問題是我村一大歷史問題,也是老百姓最期望解決的一大民生問題。”王垚說,從來到東大有村工作的第一天起,村民的飲水問題一直掛在他的心頭,去年,他開始協調參與村子里的飲水惠民工程。
“自來水入村、入戶工程可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住建局、水利局、交通局、農業局,縣里的、市里的,我都不只是去了三五次了。”王垚笑著介紹道,“爭取項目資金,規劃施工方向,我們村的惠民飲水工程終于落地了。”
在王垚和村兩委的共同努力籌措下,2017年,項目資金30余萬元的飲水入村、飲水入戶項目工程正式開動,挖槽、接管、全新的存水用水設施……如今,為期兩年飲水惠民工程已接近尾聲,東大有村靠天吃水的過去已經歷史,全新修繕的飲水工程不僅可以讓村民用上更加干凈衛生的生活用水,更是促進了村里各項農業發展,幫助村民提高收入。
一心一意謀發展,用集體經濟開發展好頭
東大有村的半坡地形,極大地限制了農業產業的發展。王垚任第一書記后,通過與村兩委共同努力,最終向縣扶貧辦爭取10萬元資金,在東大有村設立了16千瓦光伏板發電項目。該項目現已并網發電,預計年收益可為東大有村增加1.5萬余元的集體收入。同時建成的,還有68盞太陽能路燈,使村子實現一整夜全覆蓋亮化照明。
由于水源先天不足,杏樹一直是東大有村農業收入的主要來源。家住這片峨嵋嶺高地的村民楊培業介紹,家里每年都靠賣杏補貼家用,除了果實喜人外,每年三月,漫山遍野的各種顏色的杏花競相綻放,花香飄蕩在這座小山村的每一個角落,那是一年之中最美的時節。
“限制了農業的發展,才更應該促進產業的升級。”在東大有工作兩年有余的王垚在心里琢磨著東大有經濟的未來。今年3月,這個機會來了。
今年3月,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以“梯田杏花開,花香撲鼻來”為題,對東大有村的特色種植進行了報道,在杏花盛開的二十天內,前往該村觀賞杏花的省內外游客日均達到1000余人次。“這不僅為我們村發展鄉村特色旅游開了個好頭,還讓我們村民的土特產直接進行了銷售,實現了人均增收580余元。”王垚表示,不僅僅是要做杏花觀光節,接下來,他們計劃對全村所有的杏樹實現規模化管理,統一包裝、統一定價,打響“東大有杏”這個特色品牌。
一舉一動感人心,和村民為脫貧共同努力
自2017年駐村以來,王垚走遍了東大有村的家家戶戶,村民家小到買糧買菜,大到過節過事,他都放在心上。“要彎下身子來,用雙手幫忙、用雙腳跑腿,真心實意地為村民做實事。”在這個小山村扶貧的兩年多時間里,王垚常對自己這樣說。
七十多歲的貧困戶黃因虎,因妻子腿部有殘疾喪失勞動能力、兒子學歷低無所事事,成為村兩委心中亟待助貧的典型。王垚知道情況以后,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作為一名扶貧工作者,關注群眾冷暖安危是他最上心的事。
為此,他積極聯系縣殘聯和相關部門,為黃因虎申請爭取黨組織扶貧款3000元,又根據黃因虎家的實際情況再次送去100多只雞苗,幫助他們兩口子銷售土雞蛋,為其兒子在昆山一企業找到了工作,幫助他們樹立生活的信心。
“現在我的兒子剛談了對象,你看我家里的雞苗也越養越多,都是放養的正經土雞,每年光賣雞蛋的收入就夠我們生活了,現在日子越來越好了,這都得感謝我們的王書記哩。”黃因虎說。
“我以為你要走哩,你可不敢走,不能走。”在黃因虎家里,正在為土雞更換飼料的他,見到王垚就像見到自家人,和他嘮起了家常。在村里時間久了,王垚和村民們的感情越來越深,誰家幾口人,誰家孩子上什么學,誰家娶媳婦了,誰家孩子還沒談到對象……他都記在心上。
此外,他還積極協調貧困戶外出打工,去運城、萬榮、稷山就近就業。截至目前,全村有勞動能力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大部分已經實現就業。駐村以來,王垚用一顆火熱的心,用自己的言行踐行著一個共產黨員的諾言,用實際行動唱響了一曲攻堅克難的贊歌。
東大有村現在路寬、水甜、花香,村民錢袋子鼓了,村里人愛夸村里好,也愛夸王垚。提起王垚,村民們說:“王書記人好,無論做人做事都負責任、實誠。還有他那鞋啊早上是干凈的,下午肯定跟沒洗的一樣。”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