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布者:高敬杰時間:2019-08-12
適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華誕來臨之際,我每天都被一種自豪、幸福的情愫圍繞著。同時,思緒又常常被那些用自己的身軀為共和國大廈奠基、筑起祖國鋼鐵長城的無名英雄牽引著!20多年前,我為萬榮縣教科大會采寫了一份典型材料,里面的主人公正是這樣一位英雄,至今讓我熱淚盈眶、難以忘懷!
1995年,城關鎮(今解店鎮)南薛朝村的學校仍是年久失修、殘垣斷壁、四壁透風、屋內觀星、岌岌可危的狀態。面對這樣的教學環境,教師沒心教,學生沒勁學,一些望子成龍的家長,也只好舍近求遠,將孩子送往他鄉別村就讀。
老村委主任薛仲華的童年,正是中華民族水深火熱的抗戰年代,千百萬勞苦大眾掙扎在死亡線上,哪能安心上學?上學成了他一生最遺憾的理想。他被群眾推為村委主任,娃娃上學的事就成為他的一塊心病。他為學校的現狀而負疚,為辦學的事而著急,下決心要改變南薛朝學校的面貌。
那年開春,他召集村委會一班人,專題研究辦學的事情。大家紛紛表態,積極贊成,一時群情激奮,躍躍欲試。
說干就干。薛仲華和一班人馬上到學校實地勘查,規劃設計,決定因地制宜蓋兩幢能容納八個教學班和八個教師房的高標準教學大樓。經過預算,需資金20余萬元。這對一個從老祖宗手里傳下來扒土謀生、靠天吃飯的莊稼人來說,不啻是一個天文數字。但天大的困難,薛仲華也決心把它踩在腳下。
為了籌集資金,薛仲華早出晚歸,走東家、串西家,街邊巷尾,田間地頭,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和場所,向群眾宣傳建校的決定,嘮嗑造福子孫的道理。他還在全村群眾大會上,當場拿出自己積攢數年、準備砌窯用的1500元,捐助建校,村委會一班人也都帶頭捐了款。
在村干部的感召下,世代靠黃土為生的村民們,把希望和厚愛都寄托在下一代身上,紛紛響應,慷慨解囊,一個集資建校的熱潮蓬勃掀起。就這樣,短短十多天,全村共集資20余萬元。
工程如期動工。為了確保建校工程的質量,薛仲華親自負責施工。家里的責任田要整地,要下種,他顧不上;兒子動工建房,他沒有料理;最疼愛的小孫孫病了住院,他也沒有去看。他還把鋪蓋搬到學校,住在工地、干在工地。三個多月,工人們都有報酬,而他分文不要。就連八月十五,村委會慰問工人,每人送一斤月餅,也給他帶了一份,可他堅決不要,還說:“月餅是犒勞工人的,哪有自己賞自己的道理。”為了建校,薛仲華不僅傾盡全力,而且把自己家里的鐵絲、電線等,無償獻給建校工程。
教學樓的塊塊磚、粒粒沙,無不浸透著他的汗、他的血。在建校的三個多月里,他每天起早摸黑,這里察看,那里檢點,不是搬磚,就是篩灰。一個已經64歲的花甲老人,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工人們都勸他歇會兒,可他總是不肯。教學樓一天天增高,他卻一天天消瘦。人們怎么也想不到,薛仲華為建校,長期積勞成疾,透支著身體,潛在的病魔正侵蝕著他的肌體。臨近竣工的一天晚上,當他正在工地巡視的時候,突然暈倒在地,大腦溢血,不幸以身殉職。
薛仲華獻身于1995年秋天。1996年元月,在走訪南薛朝的干部、群眾時,我深深地被他的事跡所感動,寫作時,淚水數次打濕稿紙。雖然20多年過去了,但我一直被這位花甲老人的高尚情操所感染,被這位英雄村委主任的壯烈精神所激勵。舍小家為大家,舍生命為學子,以不朽的身軀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奠基!此情,是何等深沉?此舉,是何等壯烈!謹以此文,以慰英雄不朽的靈魂!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