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發(fā)布者:黎建月時間:2019-08-10
掐指一算,搬來潞村街居住已十多年了。那時,潞村街還稱不上街,是巷?半條巷?或者半拉子街。因最早榨油廠、面粉廠以及糧食局都坐落于此,還集散著一些糧油買賣行當的商鋪,就有人叫它糧油一條街。既是關乎民生的柴米油鹽,自然是熙熙攘攘的。再后來,大家也應是知道,一些企業(yè)關門的關門,倒閉的倒閉,頹廢得一派敗象,仿佛城市肌膚上生了塊爛瘡一般。于是,城市改造開始了,沿路建了幾個居民小區(qū),雖然規(guī)模都不大,也還參差林立。之后又擴路成街。我家搬來時,正是拆遷、修路、擴街一條龍,機械轟鳴、塵土飛揚的混沌場景。
一年之后,舊貌變新顏,寬敞的柏油路,西連火車站,東接人民南路,毗鄰南風廣場,夾道的冬青花帶、法桐和女貞樹,一路延展開來。某日出了小區(qū)門,眼睛一亮,嚯,居然街牌也立起來了:潞村街。這個一公里多的街道,立馬變得堂堂正正,闊氣了不少。
而今,十多年過去了,一眼望去,路兩邊的法桐已是郁郁蔥蔥、樹影婆娑、冠似華蓋,有幾處交織得一線天似的。炎熱的夏天,行人鉆到樹蔭里,別提有多舒爽了。
習慣琢磨的我,就想,門前修這么一條規(guī)整的路,除了小區(qū)因素,就沒有別的緣由?比如,“潞村街”的名堂。何以就“潞村”了呢?
不了解運城來歷的人,會以為“潞村”也不過是常見的城中村一個,如槐樹凹、原王莊等。其實不然,這地名可是大有來頭的。
剛搬來潞村街的時候,略探尋了一下它的來歷,寫了一篇《潞村今安在》。因那時恰巧在一張舊報紙上,發(fā)現了被我仰慕的本土文化大家王雪樵早幾年寫的《中華第一村——路村》一文。“鮮為人知的是,在清末民初也有過一個‘中華第一村’。這個村不在別處,就是現今河東的首府,當地人稱作‘路村’或‘路村城’的運城。”
文中還附帶引出了當年一個公認的說詞:“中國最大的村——路村;中國最大的莊——石家莊;中國最大的集——符離集;中國最大的鎮(zhèn)——景德鎮(zhèn)。”當然,都是清末民初時的狀況。
據文獻記載,潞村的沿襲可上溯至隋朝。時任河東都水監(jiān)的姚暹,帶領河東人民干了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即修整超大型的城市防洪排水設施“姚暹渠”。這個東起聞喜,流經夏縣、安邑,延綿幾十公里,止于永濟伍姓湖的姚暹渠,至今還為運城市區(qū)防汛排澇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那時,因河東鹽池的開采,聚集了各地來的民工,他們擇"姚暹渠“而居。天長日久,成了自然村落,并以最先來的路姓人家命名,成為“路村”的雛形。至元朝,解鹽運使司姚行簡,慧眼看到路村重要的地理位置,向朝廷建議將鹽運使司從解縣遷至路村,被獲準。既然路村建在渠北之旁,官府多事的文人即給路字加了個三點水的偏旁,遂成正式的“潞村”稱謂。而后,伴隨著河東鹽業(yè)的不斷發(fā)展,開始在潞村修筑城墻,并升格為鎮(zhèn),取名“鳳凰城”。
至明朝,越來越發(fā)達的產鹽、運鹽業(yè),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yè)經濟命脈。依據食鹽運輸的特點,再被更名為“運城”。但直到解放初期,附近的居民們還習慣稱運城為“潞村”。
今之所見,潞村街的初始東端,有一段魚脊梁的騎跨坡,“騎”的正是當年的姚暹渠。也可見潞村街的命名與姚暹渠的關聯。
幾千年的河東文明與潞村演變的印記,被歲月漫漶,被人間留戀,竟意外地存根于“潞村街”三個字里。所謂凡是過往,皆為序章。如今,也果然有了新篇——那看上去郁郁蔥蔥、眉清目秀、一頭秀發(fā)的她,落落大方得更像是現代都市里一位風姿綽約的少婦。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fā)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