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玲视频一区二区_中文字幕亚洲无码AV_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_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設為首頁|加入收藏
登錄|注冊
您的位置:首頁 > 大河灣>

常憶南街似故鄉

來源:發布者:安新明時間:2019-07-22


從1969年參加工作開始,常常有人問我,你是哪里人?我便會答:我是稷山縣城南門下人!

我的父親原籍是山西高平。公私合營后,稷山縣在南大街有了國營照相館,我家就一直租住在南街老百姓家的民房里。我的少年、青年時代都在這里度過,有近30年之久,這里也就成了我當然的故鄉。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南街是個熱鬧的地方,商賈云集,車水馬龍,是稷山的水旱碼頭。涓涓汾水從城南流過,當時汾南人進城唯一的主通道就是汾河木板橋渡口,在南門坡下去偏西,大家叫它“老橋口”,后來才在城西建了水泥橋。過去城里一三七逢集,攤販會在路邊一尺多高的臺階上一個挨一個擺攤,街上還有牽驢車、小平車、獨輪車、膠輪車拉著賣東西的,柴米油鹽、布衣膠鞋,不出兩百米,什么都能買下。夜晚,更有一番景色,南關劇院不是放電影就是唱戲,縣劇團的駐地就在劇院里頭,要是來了晉南蒲劇團等外地劇團,演員們會住到南關旅社。閻逢春、十三紅、王秀蘭來了,看的人更多,老百姓都蜂擁到那兒,一睹“好把式”的真容。在那個年代,南街這塊代表著一個時代的輝煌。

南街還是一塊風水寶地。有水就有了靈氣,站在南門坡上能看到一灣汾水向西流。當人們在早晨、午飯后漫步河灘時,清涼的河風吹來,一望無際綠地上的青草味,河漫灘的膠泥味交織在一起,讓人心曠神怡。

南關有兩眼好井,一個在南門坡底東邊,一個在坡上大街東巷內城關糧站門口。南門外是上世紀30年代的一口自流井,冒水泉,人們說是從甘泉峽的地縫中涌出來的,一年四季涌流不息。令人驚奇的是井水永遠只離井口半尺高,人們取水十分方便,都說這井水養人。每到下午,城里的職工、附近的農民,有用油桶做成水車拉水的,有使扁擔挑水的,但更多的是去洗衣服的,在井旁的地埝上找好自己的地方,三五成群,嘰嘰喳喳,熱鬧非凡,成了老縣城的一景。十八隊巷內的那口井,老百姓擔水的多,城南機關單位、飯館旅社也全靠它,每天,天剛拂曉,井頭就有了咣當聲,那時幾乎可供半個縣城的人吃水。

南街村人純樸、善良,每條巷子里,但凡誰家有事,大家都會去幫忙。記得有一次,父親晚上開會回來,不慎摔壞了腿,骨折了,還是南街幾個村民把父親背回了我家。我的母親是在1968年冬天的一個夜晚去世的,左鄰右舍的鄉親們知道后,天剛亮,就來到我家,為母親穿老衣、入金柜。母親埋葬的那天,南街村的十幾個小伙子和父親單位的人,抬上靈棺,步行兩三公里,硬是靠著肩膀將其抬到大佛寺坡的墳地里。當我跪地拜謝時,淚流滿面,一連深深地磕了幾個頭:謝謝啦,我的南街人!

這些年,南街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變化,高樓林立,商鋪連片。家家戶戶大院子、新小樓,城南又新建了十幾畝的濱河公園,大路上也有了人行天橋,儼然一幅稷山南大門的窗口景象。

幾十年了,我忘不了南街村,忘不了曾和我一起念小學、上中學的學友們,忘不了經常給我家送這送那的鄰里們……時常,我會騎上自行車去南街轉轉,和村民們坐在街口的臺階旁,聊聊南街的變遷,他們還是親切地叫我:明兒,過來!

網站聲明

運城日報、運城晚報所有自采新聞(含圖片)獨家授權運城新聞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授權轉載務必注明來源,例:“運城新聞網-運城日報 ”。

凡本網未注明“發布者:運城新聞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